张家港市农机化培训需求分析
2012-07-16缪晓霖
缪晓霖
张家港市农机化教育培训任务主要由张家港市农机化技术学校承担。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6人,管理人员2人),学校总面积13 320 m2(其中办公室400 m2,理论教室400 m2,实习场地10 000 m2),固定资产总额45万元,年培训学员300人。
1 农机化培训需求分析
近日,张家港市组织了一次农机化培训需求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24份。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97.22%的农民选择愿意参加培训,只有2.78%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培训。可见,农民认为农业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愿意参加培训,希望通过培训增长技能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1.1 培训类型
张家港市农民目前最需要的培训主要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村政策法规、职业技能等内容。经过调查发现,71%的农民选择参加农机具操作技能培训;15.6%的农民选择粮食生产技术培训;选择高效设施农机技术培训和农机具维修技能培训的分别占6.7%和4.4%;选择比率最低的是农机新技术培训,占2.3%。原因:一是该市具有一定前瞻意识、拥有社会和资金两方面资源的农机大户并不多,所以选择农机新技术培训和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多。二是张家港市土地基本都由种田大户承包,由专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所以有一定数量的人选择粮食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机具维修技能培训。三是由于张家港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私人农机具较多,所以选择农机具操作技能培训的人数最多。
1.2 培训方式
农民培训的方式很多,包括课堂讲授、田间示范培训、参观学习、电视或广播学习、VCD学习等。根据调查,有67.9%的农民选择田间示范培训;选择课堂讲授和参观学习的分别占11.7%和11.8%;选择电视广播和VCD学习的最少,分别为7.8%和0.8%。原因是田间示范最直接,能让农民以最快的方式学会农机技术,而通过电视广播和VCD学习并不能让农民理解和学会农机技术。
1.3 培训期限
农民在选择农机化培训时间上更倾向于短期培训。经过调查发现,农民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最多的两项是3天和5天,分别为46%和44.3%;选择培训1天的占7.8%;选择最少的是5天以上,仅为1.9%。因为农业作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不会特意为了培训放弃作业时间,所以不适宜长期培训。
1.4 培训费用
只要参加农机化培训对今后从事农业生产有帮助,农民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培训费用接受程度上,98%的农民能接受农机驾驶技能培训收费,而对于其他内容的农机化培训,农民则希望政府能组织免费培训。
1.5 培训地点
经过调查发现,占42.2%的农民选择在本村进行培训,34.5%的农民选择就近培训,而选择在农机校培训的仅占23.3%。这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在本村或就近进行培训。因为这样培训人员可以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进行适时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得农民既可以方便地接受培训,同时又能节约交通费用。
2 农机化培训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张家港市的农机化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参加培训的潜在需求强烈但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农民的培训需求意愿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张家港市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机化培训的实际出发,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创造条件,建立农机化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升农机化培训的整体质量。
2.1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可以采取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龙头企业参与的资金投入方式。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机化培训工作。对举办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在对其教育培训支出、效果等各方面评估后,政府应给予经费补贴。要探索企业与相关农机化培训机构合作培训的模式。
2.2 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
在培训内容上,培训机构应以农业生产实际和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改革教学内容,按需施教,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培训机构就培训什么人才,实行“订单式”、“模块式”教学。同时,实行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民既掌握农业新品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村法律法规等实用知识,也掌握农机维修、农机驾驶、农业新技术等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培训方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农民居住比较分散、知识需求多样化等特点,更多地采用短期培训、田间示范培训、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保证培训的质量。
2.3 增强农民参与培训的意识
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改变农民培训潜在需求强烈但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各镇区及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民参加农机化培训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农机化培训的相关方针和政策。二是组织学习和交流各地农机化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三是鼓励先富的农民介绍其参加农机化培训的成功经验,从而对其他农民形成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