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河道治理中三层次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松潘县岷江川主寺河段生态护岸工程
2012-07-16骆克斌谢三桃
骆克斌 谢三桃 朱 青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安徽合肥 230088)
1 引言
城得水而灵,得山而秀,得山水而活。城镇河流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其综合治理效果关系到城镇发展,影响着城市的风貌,是打造城市风格和提高城市品味的十分重要载体[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镇水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城镇对打造良好的滨水生态景观都非常关注。但如何在保证河道防洪安全、调蓄水源及水生态修复的前提下,使河道呈现出自然、生态、亲水态势,打造的滨水景观具有地域文化背景,让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认同感,也使外地游人能领略到当地文化所特有的底蕴,是规划设计中遇到的普遍难题[2]。在此以松潘县岷江川主寺河段生态护岸工程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高原河道平面形态、滨水生态修复与区域特色文化展示等规划设计理念及其对策,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2 项目概况
2.1 区域概况
川主寺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松潘县北部,属青藏高原东北隅,是通往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川西北大草原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九寨沟、黄龙、若尔盖草原和大唐松州等旅游胜地的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地。岷江的东源和西源在川主寺镇汇合形成岷江奔向长江,岷江川主寺河段属上游源头,河水冰清玉洁,终年涧水潺流,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然山水资源得天独厚。本次岷江川主寺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北起一心桥,南至下游污水处理厂,全长约4km,两岸滨水景观规划面积达28hm2。
2.2 河流特性
治理河段属于高原山区河道,由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其河道特性与平原地区的迥然不同。项目区河道长约4km,河底平均比降为1/127,坡陡流急;河床地层均为第四系洪冲积层,揭露的土层为卵砾石层(层厚多在10m 以上),受河水冲刷或淘刷的影响,河床多出现深泓与露滩,且岸坡土壤贫瘠,少有植被,水土流失严重;河道集水面积小,暴雨集中且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河床淤塞严重,且河道断面不稳定[3]。
2.3 区域人文
川主寺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16年至263年前,秦汉时期在此设渝氏道。镇上川主寺始建于1475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传播藏族苯波教为主。因历史原因,川主寺镇是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筑、风物、习尚服饰融合同时又保持各自的个性,使川主寺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藏族的佛塔、历年观光节、族舞、山歌和赛马会,羌族的羌寨雕楼、锅庄、畅坝歌,回族花灯、朝拜节、开斋节、寺庙,汉族的三合院民居等民族特色文化都令人耳目一新。
3 问题解析
3.1 现状分析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震惊,对灾区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川主寺镇地处灾区,其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城区的岷江河段水利工程与桥梁工程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主要表现为河道护岸崩塌严重,防洪安全受到威胁,跨河桥梁局部震损,影响过往车辆通行。同时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现状河道存在着护岸人工痕迹过重、自然生态理念未得体现、亲水休闲空间缺乏构建、民族文化元素展现不足、滨水景观优势尚未挖掘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旅游产业发展。
3.2 问题梳理
岷江川主寺河段生态护岸工程是安徽省对口援建四川省松潘县唯一的综合性水利项目,要求在确保河道防洪保安的基本功能前提下,充分考虑川主寺镇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提升灾后重建区的总体品位,促进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认识到,该段河道治理工程不再是传统概念上单一的水利工程,而是一项承载着防洪安全、生态修复、景观再造、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等多功能的生态工程、旅游工程和民生工程。
基于对治理河段存在问题及区位特点的剖析,规划设计主要面临以下四大问题的挑战,即:
防洪安全——如何根据高原山区河道坡陡流急、冲刷力强等特点,解决河道岸坡稳定、纵向水位衔接、横向岸线延展等问题。
生态修复——如何针对高寒地区气候差异悬殊、雨量年际分配不均、土壤贫瘠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修复植被,营造生物栖息地,构建起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
旅游休闲——如何打造宜人的滨水空间、构建休闲的亲水平台、舒适的游憩廊道,吸引过往游客能够驻足于川主寺镇,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化传承——如何保护和再现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人文及民族特色文化,使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领略到区域特色文化所特有的内涵。
4 规划设计方法与对策
4.1 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以河道整治的三层次理念,即第一层次满足防洪安全的功能性要求;第二层次为经整治后的河道应呈现自然、生态和亲水的态势;第三层次为提升区域品位的河流文化传承。
设计思路以建设高原生态山水名镇为目标,通过整合水利、市政、交通等专项规划成果,针对城镇滨水地形和水系的特点,以保护岷江源头为策动力,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随水设景,着力构建蜿蜒曲折的自然岸线、婀娜多姿的生态护岸、活力动态的堆石低堰、三维浮岛的天然河滩、滨水宜人的休闲场所、藏羌特色的村寨景观。同时,结合桥梁改建、道路调整、污染控制和沿河休闲空间营造,努力体现 “水宁、河动、岸绿、景美”的设计理念,使之成为祥和安澜的防洪通道、返朴归真的生态河岸、宜人适居的滨水廊道,充分展示松潘县川主寺镇的藏羌民族风情和岷江的自然风貌。
4.2 规划设计对策
根据对岷江川主寺河段两侧实际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及场地的综合资源分析,结合滨水休闲空间地段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和人文景观休闲空间的多样性要求,将整个治理河段自上而下规划为源头生态保护段、滨水休闲廊道段、右岸民俗文化园和左岸特色餐饮水街、右岸滨河公园和左岸都市酒吧水街、巴郎藏包风情园等5个不同景观的河道区段,详见图1平面布置示意。主要设计对策如下:
(1)随湾就势、固基护坡,构建防洪岸线
设计以现有的河道平面形态为蓝本,遵循河流水力学法则,随湾就势、蜿蜒曲折、保留滩地、营造河中岛,以保证河道行洪安全和河势稳定。
治理河段河岸地基均为卵砾石冲积层,存在渗透系数大、沉降不均匀等问题。设计主要采用格宾石笼网作为护岸基础[4],以解决河床冲刷下切与岸坡稳定性问题。
根据各区段的景观功能定位并结合地形地貌特点,设计适宜的河道护坡护岸的型式,使得河道护岸与岸边景观衔接自然。边坡较缓且场地较开阔的岸线采用生态混凝土护坡或散石护岸,以呈现河道自然、生态的特点;较陡的岸线采用叠砌石护岸,可美化消落带的视觉景观,并在叠砌石缝间栽种草木,可为鱼类和底栖生物提供栖息空间;高边坡岸线采用植生型自嵌式挡墙或台阶式生态混凝土直立挡墙,既可解决边坡稳定性问题,又可增强岸线的景观效果[5]。
(2)修复植被、营造浮岛,建设生态廊道
川主寺镇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平均海拔在2900m 以上,属高原高寒地带,昼夜温差大,外来植物很难生长。为改善治理河段区域生态环境,设计主要选用当地的土著物种进行栽培,以恢复两岸的植被。据调研,当地适生性乔、灌木植物主要有:云杉、岷江杨树、岷江柏、高山柳树、红叶李树、沙棘、高原柳、金(银)露梅、高山杜鹃等,草坪类植物主要为高原羊茅,或直接收购苗圃引种的草原草皮,该草皮物种丰富,成活率较高。
同时,设计通过对沿河滩涂湿地的保护、河中生态浮岛的营造、水岸交替带植被的修复及指示性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从而确保岷江源头生态廊道生物流、物质流和能量流能够正常运行[6],达到生态修复的建设目标。
(3)自然亲水、游憩结合,构建滨水休闲廊道
亲近于水是人的天性,滨水休闲空间往往是人们最喜欢游憩的场所[7]。设计通过临水步游道、亲水平台、近水楼台等滨水空间节点的构建,为游人营造一种生态、自然、宜人的生态憩息休闲廊道。
临水步游道主要结合地形进行布置,或进或退,或高或低,并与周边道路系统形成网络,以确保游人可达性;亲水平台顶面高程与常水位差控制在0.30~0.50m 左右,考虑到河流冲刷力较大,亲水平台采用格宾石笼网基础加叠砌石支撑或进行仿石混凝土护砌,以达到自然和亲水;沿河设置餐饮一条街和酒吧水街,向游人提供特色小吃和地方餐饮及休闲理疗场所。
(4)回归乡土、体现特色,传承区域文化
川主寺镇是一座多民族聚居区,地方民俗文化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为传承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
1)打造滨水民俗公园,园中构建献哈达雕塑、藏寨木楼、羌寨碉楼、藏式佛塔等富有民族特色景观小品,让游人漫步园中并能领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友善好客、住居习性、信仰等民俗风情。
2)利用石嘴桥下木栈道和两岸直立挡墙,采用特色浮雕的形式,再现川主寺镇古时茶马互市、盐巴交易、茶马锅庄等场景;桥底彩绘讲述岷江源的传说。
3 )在廊桥内侧附设壁画,展示藏传佛教中苯教祖师辛饶的十二大功绩,描述辛饶祖师从出生到圆寂的涅槃过程,让游人对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有所感知。
图1 平面布置示意
5 规划设计理念的工程实现
岷江川主寺河段治理工程于2009年3月完成规划设计,2010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2011年5月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主要建设成果如下:
(1)源头生态保护段:
生态保护段河道平面形态随湾就势,河道断面宽窄不一,营造3个绿荫覆盖的河中岛,采用绿草丛生的生态混凝土坡式护岸,在常水位以上设河边步游道。河道两侧约30m 范围进行绿化,种植适应高原生长的乔木、灌木及草皮,形成了河道源头自然风貌和生态修复态势。
(2)滨水休闲廊道段:
此段河道频临岷江源国际大酒店,游人如云。以藏族哈达为栏杆造型,重建岷江源景观桥沟通两岸;以天然石材的叠砌石护岸和岸边绿化营造自然的河岸环境,沿岸相间布置亲水平台和景观亭阁,由步游道串联,形成游人河边漫步的休闲廊道。
(3)右岸民俗文化园和左岸特色餐饮水街河段:
此段河道保持自然蜿蜒,以叠砌石护岸和岸边绿化打造生态岸线,用弧形迎宾桥连接两岸;右岸以羌族碉楼、藏楼、佛塔和献哈达雕塑等展示地方民族文化,左岸餐饮一条街向游人奉献地方小吃、各地特色餐饮,满足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品尝高原美味佳肴。
(4)右岸滨河公园和左岸都市酒吧水街河段:
此段河道保持自然顺畅,岷江东源与西源在此汇合,右岸为散石护岸,左岸为植生型自嵌式挡墙护岸。上游用风帆造型的石嘴桥连接两岸,两源汇口处用廊桥连通右岸,下游用带徽式牌坊的红军桥沟通两岸,河中设町步,形成畅通的回式交通网。右岸在散石护坡上接绿地、林荫和亭台楼阁,形成供游人漫步和休闲的滨河公园;左岸则引水入城营造都市水街,水街右侧频临岷江,为都市酒吧和茶馆,供游人消遣;水街左侧为地方特色产品销售和水疗馆SPA,供游人消费和休闲理疗。石嘴桥下用木栈道沟通上下游,供游人穿行,两侧直立墙面刻有8块浮雕,展示川主寺镇曾为茶马古道上粮食、盐巴和布匹交易集散地;石嘴桥底面设有彩绘,7块画面告诉人们岷江24滩的传说。岷江东源与西源汇合处廊桥内侧壁设有42块壁画,向游人展示川主寺藏传佛教-苯教教派的诞生和教义。红军桥两端的徽式牌坊,向人们展示安徽援建留下的皖风蜀韵。
(5)巴郎藏包风情园河段:
此段河道分成高低两叉,主河床位于右侧。右岸采用台阶式直立生态混凝土挡墙,左岸为叠砌石护岸,用羌族门楼式吊桥横跨河床供两岸游人行走,左侧沿河长约800m、宽约200m 的滩地依山傍水,建成绿荫草地,布置数十个大小不一藏式帐篷,用步游道连通,形成供游人和当地藏民的巴郎藏包风情园,可品尝藏餐和歌舞聚会。
建成后整个河道态势如图2所示。
图2 建成后的岷江川主寺河段鸟瞰图
6 结语
(1)城镇河道整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防洪安全,自然、生态和亲水,区域文化传承;
(2)治理后的岷江川主寺河段,满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河道平面形态随湾就势、宽窄自然,河道岸线蜿蜒曲折、亲水宜人,生态护岸婀娜多姿、自然朴实,河中浮岛绿色、生态,营造的沿河滨水景观和休闲空间,实现了“水宁、河动、岸绿、景美”,体现了既满足防洪安全,又自然、生态和亲水的设计理念;
(3)河道整治中点缀的民俗公园、茶马古道集散地浮雕、石嘴桥底彩绘和廊桥藏传佛教壁画,向人们展示了川主寺镇的历史、人文及民族文化。
1 谢三桃,董志红,王国汉.城市河流平面形态保护与控制之探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 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0.
2 韦亚平,郭水尧等.城市水文化、水景观与水景政策报告——湖州的案例[J].规划师,2002(1):39-43.
3 丁慧峰.山区河道的规划与治理[J].山西水利科技,2009(1):62-63.
4 格宾石笼结构的劣性及其补强措施[J].水土保持通报,2008(1):42-45.
5 谢三桃,朱 青.城市河流硬质护岸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5):1324-1327.
6 夏继红,严忠民.生态河岸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3):252-255.
7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 .“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0-26.
8 魏晓宇.河流文化生命的概念及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