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沿海三大经济区域对外服务功能对比研究

2012-07-16朱华晟矫雪梅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9期
关键词:海西珠三角长三角

朱华晟,张 颖,矫雪梅

(1.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7)

一、引 言

东南沿海地区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该地区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还形成较强的对外辐射能力,带动国内其它地区的振兴。这种以城市为主角、并且趋向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区域正成为撬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点[1-2]。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海峡西岸经济区①(以下简称“海西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②(“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③(“珠三角”)被列为东南沿海三大重要的开发区域。

事实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对国民经济增长均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3-4],对外服务功能强大[5],然而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山地地形的限制,海西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还面临着南北两大三角洲地区迅速发展所形成的空间挤压[6],存在边缘化的危险。当前对前两个热点地区的研究较多,对海西的关注较少,更缺少三个地区的对比研究。由于对外服务功能强弱,既反映经济区域的自身发展水平,又刻画其对外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因此,作者选择地区对外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分析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并力图揭示其背后的地区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性。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目前,对经济区域对外服务功能的研究多数以从业人员数量为指标,利用区位商法和城市流强度模型[7],通过累加各城市对外服务功能量得到经济区域的对外服务功能总量[8-10],并或进行经济区域之间的对比[11-13]。鲜有研究对经济区域内部的城市功能差异、等级结构及其对经济区域整体对外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以经济区域的对外服务功能量作为测度指标,通过对比分析三大地区的对外服务功能,及其内部城市间的差异,力图找出内部差异对整体水平的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选取从业人员数量作为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量的指标[14],假设全国某部门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从业人员比例是满足区域的内部需要[15],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量取决于该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LQij[16]。具体的测算过程如下:

其中:Gij为i区域j部门从业人员数,Gi为i区域总从业人员数,Gj表示全国j部门的从业人员,G为全国总从业人员数。

(2)测算对外服务功能量。若LQij<1,则i区域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即对外服务功能量Eij=0;若LQij>1,i区域j部门的对外辐射功能量为Eij=Gij-Gi×(Gj/G)。i区域所有部门的对外服务功能总量Ei=∑Eij。

本文选择2000、2005和2010三个年份,比较东南沿海三大经济区域对外服务功能在十年时间跨度内的变化。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三、三地区对外服务功能的时序变化

(一)功能量比较

从功能量上看,三地区对外服务功能的变化态势有显著差异,珠三角快速增强,长三角相对稳定,海西则持续减弱。珠三角2000年对外服务功能量仅为76.4万人,位居三区之末,2010年增至618.2万人,跃至首位。长三角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2000年对外服务功能量为259.9万人,位居第一,2005年略有下降,2010年回升增至269.4万人,与珠三角相比,从曾为后者的3.4倍“沦”为仅占其43.6%的状况。海西的对外服务功能量持续减弱,与首位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0年该项指标为166.4万人,是长三角的64.0%,2010年降为111.2万,仅是珠三角的18.0%(见图1)。

图1 三地区主要年份对外服务功能量比较

(二)主导部门构成

本文以部门对外服务功能量占经济区域总功能量的比例作为部门对外服务功能的比重,即e=Ej/Ei。图2列出了不同时期各经济区对外服务的主要部门,以及该部门对外服务功能比重。十年期间,海西对外服务主要部门从研究初期的第一产业逐渐转变为制造业。珠三角的主要部门从制造业逐渐转变为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部门结构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制造业一直是长三角对外服务的主要部门,并且其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制造业对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制造业集中了海西地区大部分的对外服务功能,虽然部门结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存在同质化,但其产业发展滞后于二者,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

图2 三地区主要年份对外服务主要部门及其所占比例

四、三地区对外服务功能量的内部空间差异及动态

(一)各地区对外服务功能量的空间分配

单个城市的对外服务包括为经济区域以外的其它地区所提供的服务(即构成经济区域的“基本”部分),还包括为经济区域内部其它城市所提供的服务(即成为经济区域的“非基本”部分,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之间相互配套服务)。

下文分析三大区域内部城市对外服务在区内与区外的分配状况。引入空间分配指数I,I=∑Ec/Er,式中Ec为某经济区域内部各城市对外服务功能效益,Er为该经济区整体对外服务功能。式中可以看出,I总是不小于1,越接近于1,表明各城市越趋于向经济区域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越偏离1,表明各城市为经济区域内部其它城市提供服务的比重越大。

论长相,二狗伢当然比宝玉爹差了一截。乡党们概括二狗伢有三句话,长相歪里鳖佬,性格犟头术佬,脾气性里肏佬。二狗伢自己也说,谁能跟他比,站倒坐倒都像一主礼,一副嫖客相,爹娘给的。后面四个字说出了二狗伢的不服与不屑,意思很明白,你长得标致出众没什么了不起,那是爹娘造就的,要比比本事。

计算结果绘制成图3。图3显示,珠三角的空间分配指数连续下降,从2000年的3.13(位居三区之首)降至2010年的1.31(三区之末),表明其内部各城市在全国的专业化角色增强,分工地位提升,更注重为经济区域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长三角的空间分配指数趋近于1,基本稳定在1.60上下,反映其内部各城市具有较强的全国分工地位。海西的空间分配指数相对偏离1,而且三个年份的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各城市的基本服务多数被截流在经济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形成配套分工与协作关联,但这种分工协作在增强整体对外服务能力方面尚未发力。

图3 三地区主要年份对外服务功能的空间分配系数

(二)各地区对外服务功能量的内部等级结构

将三地区内部各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量制作成雷达图,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各地区内部的等级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珠三角地区内部呈现“双中心、强极化”的结构特征(图4),即深圳和广州的中心地位显著,对外服务功能总量高,并且处于不断增强阶段。同时也可以看出,深圳与广州这两个中心城市在对外服务功能方面呈现竞争关系,由2000年的广州“领头羊”渐演成目前深圳“领头羊”的格局。此外,除了肇庆市和东莞市之外,2010年其它7个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总量均超过20万人,其中4个城市超过50万人,广州与深圳的对外服务功能量已经超过100万人。

图4 2000与2010年珠三角对外服务量的城市等级结构变化(单位:万人)

长三角地区则呈现“单中心、强极化”的特征(图5)。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处于强中心地位,对外服务优势突出,功能总量远远领先于其它城市,其他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相对较弱,但其中心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而苏州与嘉兴凭借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有与上海融合发展成为“大上海”强中心的势头。另一方面,杭州与绍兴逐渐萌芽,具有发展长三角地区对外服务的另一极的趋势,但其对外服务功能总量仍远落后于“大上海”中心。2010年,该地区接近一半的城市对外服务功能总量超过20万人,而上海则是接近100万人。

图5 2000与2010年长三角对外服务功能量的城市等级结构变化(单位:万人)

海西地区的对外服务功能则一直呈现“多中心、弱极化”的特征,而且区域中心在十年之间出现更替现象(图6)。2000年,该地区多中心结构明显,等级结构分散。厦门、汕头、揭阳、抚州是区内对外服务功能较强的城市。2005年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到2010年,出现四个中心,即泉州、厦门、温州和福州市,但同前两个地区的中心城市相比,这些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总量不高。而且,泉州的对外服务功能增长强劲,反超厦门跃居首位,而且与厦门、温州和福州的差距拉大,其它城市对外服务功能较弱。2010年,对外服务功能总量超过20万人的城市仅占不到五分之一。

图6 2000与2010年海西地区对外服务量的城市等级结构变化(单位:万人)

(三)各地区对外服务功能量的地理重心迁移

伴随着等级结构的变化,三大地区对外服务功能总量的地理重心也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本文引入对外服务功能重心的概念,假定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重心与其几何中心相重叠,以城市对外服务功能量作为权重,以坐标的加权平均中心作为经济区对外服务功能的重心。前人的研究为这种处理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17-18]。计算方法如下:

借助于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测算出2000、2005和2010年三大地区对外服务功能重心的经纬坐标,从中可以看出其时空变化。海西经济区对外服务功能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福建省沿海地区的厦门泉州一带迁移,十年内移动86公里。长三角地区的对外服务功能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迁移,逐渐远离上海强中心,其扩张方向指向海西经济区,10年内移动50公里。这也反映长三角对外服务功能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空间扩散,外围副中心逐渐萌芽.随着长三角扩容,其辐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将对海西的发展空间产生更强的挤压作用。珠三角地区对外服务功能重心在前五年内迁移80公里,迁移方向指向东部深圳沿海一带,后五年主要在深圳和广州之间波动。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功能量指标,对比分析我国海西、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2000、2005和2010年三个年份点上的对外服务功能演变及差异,从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外服务功能反映区域的对外经济辐射能力以及专业化分工地位。与加速增长的珠三角地区相比,海西地区对外服务功能发展滞后的困境更为突出,这既受制于地区特殊的政治背景和山区地形,也反映出该地区主导产业带动能力相对落后的症结。

(2)经济区域对外服务功能固然与其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有关,但其内部的空间秩序与结构反映着所属地域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是要素联系与配套服务的空间表现,因而也会对经济区域整体对外服务功能产生影响。以各城市对外服务功能量为指标,分析发现,三大地区对外服务功能强弱、增长差异的事实背后透露着各自迥异的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城市等级结构的差异。有别于海西地区弱极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都呈现少中心、强极化的特点。也正由于海西地区中心城市的极化能力较弱,导致城市之间的配套服务并没有被整合成强劲的对外服务能力。

(3)三大经济区域对外服务功能量的重心迁移既体现着各自内部的城市竞争与分工格局重组,又反映出经济区域之间的对外扩张与空间竞争。海西地区对外服务功能效益重心向东北方挺进,与重心分别向西南方向和向东方向迁移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对峙,这也正是其位于两发达区域之间的“谷地”地位的历史成因,又将使其面临后两个地区进一步“挤压”的危机。

(二)思路建议

对于开发开放相对较晚、且地处两大增长热点地区之夹缝地带的海西地区来说,鉴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结构变化和辐射空间扩张趋势,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性思路。

(1)海西地区应当逐步改变弱极化的空间结构特点,利用当前泉州和厦门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经济辐射能力,通过构建同城化,整合中心城市的资源,聚合发展主轴线,打造厦漳泉的核心强轴。福州应当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信息流汇集的优势,带动人流和物流的集中,连接温州,打通北部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通道。

(2)海西地区可以利用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通过创造完备的基础设施、资金、政策条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搭建产业园区和科研机构,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转移腹地,利用引入先进技术,吸引优秀人才,深入内陆城市,把制造业的优势在空间上做大,在实力上做强。

(3)海西经济区应当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独特的亚热带沿海气候特征,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打造有特色有品牌的亚热带农产品市场;并且发挥良好的第一产业生产基础,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挖掘第一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把第一产业优势做精做细。

(4)海西地区要依托于独特的对台合作优势,借着开放两岸自由行和建设两岸金融中心的契机,把握海峡两岸在金融、旅游、物流等领域合作迅速发展的机遇,利用厦门等中心城市良好的对台合作基础,突出海峡两岸与对台合作的特色,强调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以建筑、金融、旅游、物流等优势部门为龙头,带动其他部门综合发展,打造海峡品牌的对外服务新名片。

[注 释]

①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共有20个市级城市。

②长三角地区核心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有16个市级城市。

③珠三角地区的主体部分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兴,共有9个市级城市。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EB/OL].(2011-06-08)[2012-01-10].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2]陈晓,陈雯,张蕾,等.基于区际联系的“泛长三角”范围的判定[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370-37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EB/OL].(2011-06-22)[2012-01-10].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6/22/content_20320273.htm.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2009-01-08)[2012-01-10].http://news.southcn.com/gdnews/nanyuedadi/content/2009-01/08/content_4827444_11.htm.

[5]卢万合,刘继生.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2):60-64.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2012-01-10].http://fgj.jieyang.gd.cn/fzgh/fzgh-4.pdf.

[7]姜博,修春亮,陈才.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及模型阐释[J].经济地理,2008,28(5):853-856.

[8]施建刚,裘丽岚.成都平原经济区域的城市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9):796-801.

[9]王海江,苗长虹.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量化解析——以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三经济区域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4):51-57.

[10]曾鹏,阙菲菲.川渝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J].经济地理,2010,30(5):744-750.

[11]雷菁,郑林,陈晨.利用城市流强度划分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以江西省为例[J].城市问题,2006,(1):11-15.

[12]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10,25(1):49-56.

[13]王培安,白永平,张宇硕,等.西北地区铁路沿线经济带经济联系强度比较与分析——以兰新、包兰、西陇海、兰青铁路沿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4):65-70.

[14]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4.

[15]Klosterman,Richard E.Community Analysis and Planning Techniques[M].Lanham: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0:197-198.

[16]Guimes P,Figueiredo O,Woodward D P.Dartboardtests for the location quotient[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9,39(3):360-364.

[17]ToblerW.AcomputermoviesimulatingurbangrowthintheDe⁃troitregion[J].EconomicGeography,1970,46(2):234-240.

[18]戴维W S黄,杰李.Arcview GIS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M].张学良,译.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海西珠三角长三角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基于现代物流的RFID集装箱信息管理应用研究——以海西港口为例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