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与研究

2012-07-14王茶员

文教资料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主体思维语文

王茶员

(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0000)

一、引言

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是当前中学语文界的重要课题,现在的中学生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求知欲强,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的被动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就能促进语文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从充分尊重和发扬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增长智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和实践的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体参与”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独立性。

学习语文时有独立意识,不依赖老师、家长或同学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独立思考认识和判断问题,不受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看法,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方法能作出适当的评价。

2.主动性。

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会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能为自己确定较恰当的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和同学就感兴趣的问题交换自己的看法,主动利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或解答一些实际问题,会用较合理的论点看待一些社会现象。

3.创造性。

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法,能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地用较新颖的思维考虑问题,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二)实践的假设

本课题试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 “主体参与”的策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研究的内容和策略

(一)实施“主体参与”的基本思路

(示意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体参与的,由情感参与到行为参与,再深入到思维参与。)

1.情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应该给学生提供 “多功能”的桥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速度和方法通过一座桥梁的机会,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间,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要给不同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行为参与。

在语文课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主体发展离不开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理解其中的内涵,学生行为参与方式,参与目的,参与者具备的条件及教师在行为参与中的主导作用。

3.思维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首先,要加强思维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能根据材料,概括材料揭示的观点是语文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发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要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和习惯,要使学生思维参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要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投入分析问题中。

(二)具体做法

1.创设主体参与情境。

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

(2)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

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贴切的材料,联系时政热点创设乐学情境。

(3)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参与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

(4)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再次参与。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又是参与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在语文课教学中,可更多地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体验语文课,给他们带来乐趣。

2.实施主体参与策略。

(1)以激发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兴趣仅仅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绝不是架空地强调语文的重要,而是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由于认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与满足。在语文课教学中可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

①以“新”激情。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这里所指的“新”包括新的内容,新的知识,新的能力,还要注重新的角度的选择和时代活水的充盈。例如在上《致女儿的信》一文时,采用有关爱情的古诗词和《泰坦尼克号》等有关爱情的影视片段导入,或让学生谈谈父母的爱情,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情感,学习的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精神就会振奋,思维就能兴奋。

②以“趣”激情。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重要因素。在上《致女儿的信》时我这样导入: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学生果然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等待我讲下去。

③以“情”激情,语文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学科,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如上《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鉴赏课时,为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洒脱及他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我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送别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比较一下这几句诗中表达的感情,与李白的诗中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达的形式有什么不同。这种导入的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为学生体味李白诗的以景写情的方法、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④以“思”激情。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感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事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析问题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老师在板书课题以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道:“是他的绰号。”老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沉思起来,渴望读小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①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维的参与,任何训练、活动都无从谈起,“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参与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学中具体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本意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用鲁庄公反衬曹刿这种表现手法。可是有一个学生竟然说:“老师,我觉得鲁庄公也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当时大家都一愣,因为都在说鲁庄公“鄙”,曹刿“远谋”。但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让他说说为什么。他说:“从鲁庄公能够接见曹刿并‘与之乘’,可见鲁庄公礼贤下士;从战时指挥,可见鲁庄公能够接受采纳他人正确的建议;从‘既克,公问其故’,可见鲁庄公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这些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听后,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创意的发言鼓掌,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指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于是“鲁庄公军事上才疏学浅,但他能够扬长避短,不能完全说他是个昏君”“鲁庄公善于启用人才”等观点纷呈。这样的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民主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进入质疑环节,学生提出了许多老师始料未及的问题:唐雎可能带剑见秦王吗?唐雎的行为是恐怖行为吗?秦王图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安陵君用对话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隔阂具有现实意义吗?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能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能搁置学生的问题,而应该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主、探究性学习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在“开放”“自主”与“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教”和“学”。

第二,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比如,我在教学《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专题学习时,让学生将阅读作品内容与阅读课本附录中有关作品时代背景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联系作品历史背景深入思考探究保尔形象的意义,在苏联时期,为什么会产生保尔精神,保尔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对我们做人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语文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对答案求解由浅入深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领域变得十分开阔,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语文课本身的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教学讲读课文《愚公移山》时,学生会好奇地问,愚公带领全家人移挡在自己屋前的两座大山,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方法——搬家呢?这时,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爱动脑筋,然后请同学们共同探讨原因,再予以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又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果一开始教师采取的是批评的态度,批评学生上课打岔,以后学生就不爱提问题了,自然也不会思考更多的问题。这样,创造性思维便受到抑制。

许多事实强有力地说明,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教学也是如此,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能极大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②辩疑、析疑。在教师激疑学生质疑之后,要注意设置辩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对学生进行体验性参与。角色体验,主体探究。进入角色,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境界。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此十分强调,他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从事艺术创造活动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当你一脚踏进剧院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种种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然后才能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世界中。这给教学带来某种启示: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教材蕴含的思想情感,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情景、人物的角色中,体验,遐想,把自己的生活与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丰富学生的角色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会激发探究角色的热情,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要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就必须把角色体验的培养和学习目的、动机教育结合起来。初中学生的觉悟基础一般,他们也容易体会自己应用什么角色完成思想语文的学习任务。

把角色体验培养和目标意识结合起来。学生的主体角色,要有目标激励。一章、一堂课,学什么要达到要求,教师公开演示,并如期予以检测,学生才能有达到目的的欣慰和成功的愉悦,也才能觉得这个角色“表演”得过瘾。

把角色体验和情感教育、情感创设教育结合起来。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是引导者,要创造学生易于进入角色的情境,善于调动情感因素,促使学生思绪万千。比如上《杨修之死》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学写小作文片段,在杨修临死前和曹操的对话,以“主公,吾何罪之有啊!”开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都写得不错。

要加强角色转换的训练,让学生更直接地进行角色体验。以课文《故乡》的中年闰土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能摆脱贫困?有的叫闰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材高大,有的是力气,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有的让闰土干个体户,从小本生意做起,发展成一家公司,借鲁迅小说的“名望”,打出“闰土”的品牌。有的主张生产绿色产品或搞立体农业,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教育学生在不同社会里像闰土的结局会截然不同,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应唤起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③探疑。探疑不是指探索疑问,而是一种创造性参与——举一反三,巩固提高。“举一反三”是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云:“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一隅”的基础上,能通过此“一隅”知识加以提高,并能迁移至“三隅”知识,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能力的创新。在思想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实施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参与方式,必须开发开放学生的嘴、手、脑等各种感官。

第一,让学生动口。创新人才不仅能说,而且会说。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就堵住了学生一条参与课堂教学的渠道,无疑就会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小声说,同桌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①表达感受:结合自学阅读教学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每学习一篇课文,在布置自学以后,教师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实话实说”,充分抒说自己自学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②表达见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或学生自己质疑以后,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或前后桌同学进行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第二,让学生动手。一位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上。”让学生动手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过程。①划出重点: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边划,边归纳问题。②写眉批:在自学听课过程中,将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③记笔记:既可以记录老师的讲课思路,便于课后复习,又能提高听课注意力。④做练习:听课以后的练习,是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复习巩固的必要环节。

第三,让学生动笔。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不仅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而且落实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如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写评论,写语文随笔、读后感等。

四、效果与体会

(一)研究效果

在学习大量有关理论资料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所教班的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教班级学生语文学科的成绩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平均分、及格率均处于全年级前列,第二学期毕业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中考成绩非常不错,名列前茅。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调查中,班级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上语文课,对教师满意率达到90%以上,概括地讲,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习惯得到养成,能力得到提高,整体加强了语文学科素质,因此,从效果可以反映出该策略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二)体会

1.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应该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现代人,关注的是学生一生的发展,现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主人意识,创新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时间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不仅是学生的义务,更是一种权利,本质上说是教育和教师对学生权利的一种尊重,培养下一代良好的主体参与意识习惯,能力需要从小开始从课堂入手。

2.成功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人,没有学生积极参与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的主体论,它认为学生是自己活动的主人。

学生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他人传授给予的,是自己主动积极构建培育的,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能力缺损的改善是不能替代的,只有靠自己学习参与实践才能得到提高,学生主体论是把学生当做课堂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绝不是一刀切的。只有根据学生有差异的客观实际,实施素质教育,尽一切可能让全体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习惯方法速度,积极主动地实现成功的差异参与,提高课堂参与效率达到优势的有个性特点的差异发展,从该意义上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水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算实现学科素质教学目的。

3.重视和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学生的本性,学生本质上活泼好动,希望表现自己与别人交流情感认识,让别人承认自己尊重自己。学生课堂学习不但是要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还要过健康愉快的情感生活,他们健康的情感也是在情绪体验与他人的情感交往中获得的。因此,他们必须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参与在和别人的交往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树立自信,目前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似乎没有参与的要求,这只能是暂时的,表面的,这些缺乏参与的心理和能力储备,常常是学校家庭的教育行为失误扭曲了学生的心理,老师更有责任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投入课堂教学。

五、结论与讨论

在实施提高学习的主体参与策略的实践中,尚需提出讨论的如下。

(一)策略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合作方式的研究,因为存在教和学两方面为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发挥也存在不足,如何协调尚需研究。

(二)对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率的把握,应该是量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减少为追求表面效应而设置无效参与的现象,如何提高参与的质,应在理论的指导下,作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探索。

[1] 主体教学论初探.教育学,1999.3.

[2] 浙江省教委教研室主办.浙江教育研究.

[3] 江苏教育,2001.5.

[4] 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 语文课程标准.

[6] 肖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北京师范大学,2000.6.

猜你喜欢

主体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