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7-13穆亚娟
穆亚娟
摘 要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发展贫困山区小学教育,在政策投入、基本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都予以优先安排和倾斜。从而使贫困山区小学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但由于贫困山区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和群众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贫困山区小学的教育事业仍然严重滞后,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就针对云龙县自新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分析依据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贫困山区 小学教育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獻标识码:A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已展现出令人可喜的成就。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比较贫困的山区,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亟须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
一、贫困山区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山区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从整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得以迅速提高,但在一些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山区,由于信息落后交通闭塞,人们思想观念落后,根本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思想保守还成为今天大多数贫困山区的代名词。归其原因就是教育观念存在的偏差。如果这些贫困山区的教育还不更新观念,那么“三代不读书,就像一窝猪”的俗话将世代相传。
(二)经济落后对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制约。
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一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因而,家庭一年的生产只是为了生计问题,从而忽视或淡忘了教育的发展,其原因也就是家庭无法支付孩子的上学费用。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让学校减免学杂费,但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落实。经济落后也导致知识分子待遇偏低,至今,有的教师工资还不能如期发放。既留不住人更吸引不来人,以至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转变。
另一方面,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在校舍方面:关坪全乡只有一所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完小,四所村级完小,两所初小。
(三)教育体制改革对贫困山区教育的影响。
在教育体制改革以前,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工作包分配,读书只要拿到大中专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拿到一个坚硬的铁饭碗。但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以后虽然考上大中专院校,还要靠个人自主创业,如果个人能力低下,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他将没有立足之地,没有发展的空间。
(四)师资队伍的文化素质影响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
从整体方面来看,教育的发展如同一条链子,一环与一环紧密相连,如果其中一环脱节,那么将影响整体的发展。贫困山区由于历史原因,有文化的人较少,一般小学校都是有民办教师来任课。这些教师文化素质偏低;大多都是初、高中的水平。由于他们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根本无法胜任教师这一职务,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区连学校老师都没有。
(五)贫困山区的学校布局过于分散。
由于山区的地理和人文特点,客观上造成小学分散、规模较小、效益低、管理差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山区道路交通不便利,他们不但每天要花几个小时走山路上学,而且有的孩子还要背着米到学校自己煮着吃,菜除了从家里带的咸菜外,只能随便在学校附近的山上找些野菜煮来吃。另外实在比较远的孩子们必须寄宿学校,致使许多家长忍痛让孩子暂时辍学,等年龄稍大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后再去上学,呈现义务教育年龄滞后的状况。总之,布局分散已成为制约山区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发展贫困山区教育的对策性建议
(一)在贫困山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新传统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思想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环境下还不能完全的改变。这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和引导。特别是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他们应当走访村庄,确实了解当地出现的一些情况和教育问题,正确引导家长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开展一些“送子上学”的动员大会;为百姓讲解知识的重要性,消除“读书无用论”的年头;调动与激发适龄儿童和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坚持把发展贫困山区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贫困山区小学的财政投入。
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优先保证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在安排经费和投资时,优先保证贫困山区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抓校舍、师资、教材等基本建设时,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建设。另外,强化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引导中国麦田计划工程和希望工程资助。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法制观念。
“教育不仅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手段,而且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要,受教育权也是人的基本人权。”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同时指出: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开辟多种途径,减免各项费用,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以保证每个人公民教育机会均等。
(四)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使教师继续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掌握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师是提高文化教育的先锋,是振兴教育的一支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师德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敬业乐业思想。广大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奉献爱心的思想,扎根山区,安心山区工作,真正做到“以校为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转变后进生的工作,逐步树立起敬岗乐业的良好思想。同时,必须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尽快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采取调整学校布局,实施撤校并校、建设寄宿制学校的办法,尽快实现山区小学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变,进而扩大学校规模,为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一是适应人口发展趋势原则,在对每个乡镇生源分布情况和人口发展趋势,包括出生率的升降曲线和人口流动规律等情况进行精确调查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学校分布点。二是规模适度原则,即每校服务生源应保证在400-1200人之间。三是服务面积适中原则,即学校的服务半径掌握在5-10公里之间。在兼顾以上三个原则的同时,寄宿制学校最好选在人口相集中、文化和和通讯设施较为完善的集镇,以利于学生接送,利于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利于学校的安全。
总之,实施贫困山区小学教育是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我们只有正确地对待,合理地开展,才能把贫困山区小学教育搞上去。我们要贯彻好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切实抓好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稳步发展。□
(作者: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论教育公正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实践 2007(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 民族问题研究.2008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