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话理论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话题
2012-07-13汪媛
汪媛
在理论学习和探索性的实践调查与研究中,我在探索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优质的话题设计策略,激发学生的足够的阅读兴趣和对话兴趣,找到与学生已有的内在认知结构能够产生一定碰撞、冲突和矛盾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师生应运用对话,通过找到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来读懂文本,学会对话,学会阅读,希望能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所裨益。
一、 用“说错纠错”策略优化阅读过程
为了寻找有生成意义的策略,我借鉴了“数学说错法”结合语文的特点,进行了“阅读说错”对话策略的尝试。
“错误”本身就是一个浑然天成、历久不衰的对话话题,由纠错所生成的学习话题必然具有优良的交互性。一种能够提供“把别人关键性的错误理解找出来,说清楚错误的原因和自己的理由”的教学对话机制必然有别于传统教学而更多地体现出对话教学的精神,以简驭繁,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践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设想。
在李森祥小说《台阶》的教学中,教师在深析教材后,从整体把握出发,在对文本的理解关键性地方,有意设置错误,并把它展示出来,树靶子,创设特殊对话情境。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把握情节,理解人物。错误情节内容如下:
“老屋有三级打磨很光滑的青石板台阶,那是当年父亲用牛车载回来的。它承载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后来,父亲看到别人家的台阶高,很嫉妒,决心造一个有高台阶的大房子。他很快买来砖瓦、石料,盖好了房子。新屋落成那天,父亲亲手点燃了鞭炮,骄傲极了。每天父亲都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迎来送往,精神一天比一天足。”
学生一边默读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一边质疑,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边讨论,边合作,边修改,自主交流,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能根据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来体会。如:
生:“他家有三级打磨很光滑的三级青石板台阶,那时父亲用牛车载回来的。” 这一处错误主要是对贫困的家境没有清楚的认识。家境极为贫困,不仅没有牛车,更重要的是与石匠打赌,一口气背回来每块石板三百斤石料。父亲吃苦耐劳,他不惜力气,体壮如牛。
有的学生能通过与文本情节的对话,体验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如:
生:“他很快买来砖瓦、石料,盖好了房子。”这是对情节的极大扭曲,父亲为建新屋花费了毕生努力,付出巨大代价。他像愚公一样,一分一毛地积攒,一块砖,一片瓦地捡。他终年辛苦、艰难积累、辛勤劳作、从不歇息、吃苦耐劳,才有能力盖新房,建高台阶。
有的学生能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体会出人物的悲剧性。如:
生:“父亲每天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迎来送往,精神一天比一天足。” 父亲谦卑到不会享受胜利的滋味,坐在高台阶上反而不自在。最重要的是父亲的身体累垮了。他失去了健壮,失去了劳动能力。迷失了人生的坐标和价值,精神颓唐,常茫然若失。
语文阅读“说错”对话策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一改“要我说”的尴尬局面,有了 “我要说”的渴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嘴,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喜欢阅读对话。因为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阅读目标中第一个要关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对话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
第二,教师运用语文阅读“说错”对话策略,是运用高水平的教学心智合理调控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深入浅出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过程。创设交互性的对话情境,巧妙把握话题的价值,或发散、或集中、或导向、或追问,让学生质疑问题时,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再运用合作学习掌握情节,理解人物。在以“说错”法为突破的阅读教学探索实践中,文本的意义是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师生与生生之间新的教学对话关系形成了,实现了个体原始的体验、质疑与反思,逐渐形成自身的学习策略与思想方法。
二、让“角色体验”策略深化阅读体验
角色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等。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学生可以发现文本创作的空白,通过角色体验,寻求到生成意义的创造性语境,寻求到切入文本的话题。
如《石壕吏》的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人物等角色有创作的空白。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可以用还原语境的方法来进行再创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和意义建构。因此《石壕吏》的阅读中,我们采用了变“体”阅读。从“剧本和表演”的角度来赏读文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情讨论—剧情设计定稿—导演分配角色——表演—演出心得—同学评价。
活动方式:剧情角色体验。
场景:夜,石壕村的那家农舍。
人物:作者,老翁,老妇,抓人的吏。
人物出场设计:“暮投石壕村”,作者出场;吏出场;“老翁逾墙走”,老翁出场;“老妇出门看”,老妇出场。
人物的退场设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吏带老妇退场;“天明登前途”,作者退场;“独与老翁别”,老翁独自一人留在场上……
剧中重要情节的表演设计: “有吏夜捉人”
嘭!嘭!嘭!嘭!嘭!嘭……(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屋里的人都吓得慌了手脚)
老妇人(惊惶失措):不好,差吏来抓人了,老头子你快去哪躲躲!
老翁(哆哆嗦嗦):哦,好……好……好,老婆子,你自己小心点。我出去避避!先生你也到隔壁躲躲吧!(就在衙役踹开门的前一会,老翁已经翻墙逃走,而杜甫也躲起来了)
……
角色体验的策略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与文本对话中实现了还原语境的目的,创造性的阅读对话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残酷差吏的含蓄揭露,对老妇人一家遭遇悲惨寄予的深深同情;体会诗人的悲悯、仁爱之心,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了自己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情愫。
挖掘文本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没有细致的琢磨,严谨的研究,就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超越文本是向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的保障,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更全面地培养人才提供了契机。对文本的挖掘,应该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对文本的超越应该体现创新,大胆尝试。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是阅读教学最具魅力之处。“角色体验”的教学策略就是在挖掘文本和超越文本的契合点上引到学生深化阅读体验。
三、用“补足省略”策略开拓阅读空间
文本往往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框架,里面存在有形或无形的省略,如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些都是学生介入文本的艺术空间。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可以采用补足省略的对话策略寻求到话题切入文本,从而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
例如:《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文章结尾工人听到奇怪的“喂——出来”的声音。
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
教学《喂——出来》时,我结合文本的创作特色作了这样的引导: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为本文续一个200字以上的结尾。
这个小小的切入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对话激情和创作欲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话。例如袁方丹同学写道:
忽然,这工人看到一股股泥石流般的东西从一个洞口喷出,犹如火山爆发,犹如大潮汹涌,一边喷溅,一边奔驰,迅速扑向这个工人正在施工的大楼。这个工人反应灵敏,从旁边的脚手架上滑下来,边跑边喊:“不好了,闯大祸了!不好了,黑洞喷东西了!”街上的人们都慌张起来,跟着那工人跑,后边的大楼已冲塌了,街上满是已破损的铅箱子,核废料已外泄出来。只见那滚滚黄流冲来,里面夹着黑浆污水,尸骨……那工人和一群跟着跑到底的人最后跑上城里的一座孤山)——“独秀峰”,才幸免于难。他们朝底下一看,啊!城里那几十万的人呢?都埋在那又臭又腥的洪流中……那些漂亮的大厦高楼呢?那个工人的出身地——那个村庄呢?均已无影无踪。只是奇怪,那个小庙却没有冲坏,寂寞地浮着。
另外像续写《皇帝的新装》、揣摩《荷花淀》中老头子的心理、读《斑羚飞渡》给狩猎队写封信等,都可以采用这种阅读策略。
而古诗的对话阅读就采用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也就是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在这个阅读对话中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激发想象力,培养辨证思维、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弱者,学会爱;关注农民,关注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甚至可以说是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灵,真正使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发展起来,个性飞扬起来,心灵感动起来。我想收到这样的效果才算是实现了对话的目的,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提供了合适的平台。
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是教学的本质,对话也是阅读的本质,对话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生命间感情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的过程。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师生应运用对话,在与文本对话,与同伴或对手对话,与文化对话,与生命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多重网状关系中,培养对话意识,培养阅读能力。我的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实践,意在从一线教师如何运用对话理论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话题,引导学生运用与文本对话的话题选择策略找到阅读对话的切入点。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教学实践过程有许多潜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希望能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以对话理论为桥梁,搭建学生与作者、文本,学生与教师的融通平台,达成阅读和教学目标,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钟情语文,快乐读书,终身学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2001(6).
[3]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俄]巴赫金. 米哈伊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