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心”领悟 给力“解读”
2012-07-13钱益军
钱益军
阅读教学是要达到作者、编者、老师和学生四者视阈的融合,准确领悟作者的创作之心、编者的编辑之心,从真正意义上把握文本情感、人文、言语智慧的价值,应是语文教师最给力的文本解读。
一、领悟作者之心,正确解读文本所蕴涵的价值
(一)情感的、人文的价值解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即作者的创作,总是先有了情感的积蓄,才有了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辞发”。 写法决定读法;写法、读法决定教法。因而文本解读时,课堂教学实施时,只有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主流的、独特的情感的和人文的因素。
《匆匆》(人教版六下)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多数老师在教学时,通常会将其落脚点置于“珍惜时间”这一层面上,这当然没错——仅是没错。
比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一去不复返,所以要珍惜。
再如——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作者寻寻觅觅,在寻觅中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惋惜。
如果仅是这样,至少是不全面的,请看: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言下之意是说,我不能做些什么,只有徘徊——注意是“不能做”——是朱自清先生不珍惜时间吗?显然不是的——明知匆匆,又为何“虚度”呢?那又是为什么呢?
知人论世,我们发现此文写于1922年,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动荡不安,国家内忧外患的年代,作为一个稍具有爱国情怀的热血青年,他不会也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事外。这样的时局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因此,“不能做”。于是,徒留无奈、苦闷、憋屈、焦虑——这是朱自清“但不能平的。”
由此,珍惜时间没错,倘使仔细研读文本,走进朱自清内心,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有珍惜时间了,还有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对时局的无奈。
因而,领悟作者的创作之心,是把握文本的情感、人文价值不可或缺之处。
(二)言语智慧的价值解读
王荣生先生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浩如烟海。编者为什么偏偏相中“这一篇”,而抛却“那一篇”,除了要考虑情感的、人文的因素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这篇”具有独特的“言语智慧”。这种言语的智慧就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借此训练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和妥帖精准的表达力。
《桥》(人教版五下)一文的言语的智慧主要体现在 “短”字上: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
像这样的短句在课文中俯拾即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短句来表达呢?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像泼”“像倒”等句子换成长句子的形式: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下来一样”,“像倒下来一样。”
再反反复复对比着读一读,我们就能发现这其中的奥秘:正是这种短句的言语智慧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带给了读者这样一种感觉——雨特别大,特别猛。而这种气氛与感觉正是为了凸显老汉的优秀品质的绝佳手段。通过比较品评,朗读感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习得言语智慧。
二、领悟编者之心,准确解读文本应达成的价值
(一)情感的、人文的价值解读
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进入教材后,它便具有了潜在性的核心价值,因而将文本置于整个教材体系中,以宏观的视野审视文本,领悟编者的编辑之心对准确理解文本应达成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台湾作家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既出现在小学四(下)第四组中,也出现在七(上)第一组中。显然他们的人文价值定位是不同的。
那么在四(下)选编《生命 生命》一文编者有什么意图呢?该文处在本组课文的第二篇。经过研读,我们就不难发现:编者试图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这种思考与感悟的粗疏的,“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到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层次即可。而七(上)《生命 生命》呢?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人生与生命的意义之外,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一种缜密思考、辨析的能力。作者在三个事例中所揭示的生命的意义是有侧重点的,所蕴涵的意义:一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二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三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作者的这三种思考侧重点不同,并且在关系上是逐步递进的,在作者看来,将自己的目标、信念付诸行动才是生命的本质与价值。
(二)言语智慧的价值解读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方法,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等。作为重要课程重要资源的单元导读和课后练习往往体现了编者对学生语言学习应达成的意图。教学中,老师要十分关注单元导读或课后练习,领会编者的编辑之心,把握文本的价值。比如:
《草船借箭》一课,有这样的练习:“‘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然段表达方式相同,都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语气,而且都是在叙述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落实到课后练习,要求是“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晏子使楚》,引导学生体会晏子每次说话的话妙在哪里。编者煞费苦心编排练习,无非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文本的表达艺术。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正确领悟作者的创作之心和编者的编辑之心,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实现文本的价值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