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攻击性事件处理方式的观察与研究
2012-07-13蒋莉莉
蒋莉莉
在幼儿园的班级里,不难发现,幼儿随意攻击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以及教师对攻击性事件的处理方式。这些幼儿的攻击行为表现在推、打、踢其他幼儿,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常常不能很好地集中,有时还会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他们的这些行为表现严重影响其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宜的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幼儿教师是如何看待这些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幼儿等,这些问题都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地方所在。
案例分析记录:
案例一:上午,小朋友们在户外玩大型玩具时,逸逸推了畅畅一下,当时老师没看见。事后,老师把逸逸喊到一边:“哟,小手生病了,带你去医生那里扎两针,好不好?”逸逸边哭边说:“不好,老师,我不要去,我不要去。”老师:“那你还要不要推其他的小朋友了?”逸逸:“我以后再也不了,老师。”
案例二:上楼梯时润润推了走在他前面的雯雯,导致雯雯滚下了3层阶梯。当时,老师没有给予处理,回到班上后,老师把润润叫到旁边:“你刚才在楼梯上做了什么?”润润:“我没有做什么。”老师:“我看到了,你刚才在楼梯上推了雯雯。”老师:“如果其他小朋友把你推了,你跌倒了会不会疼啊?要是其他小朋友摔坏了哪里,你拿什么赔给人家?”润润:“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下次再也不了。”
案例分析:该老师采取了对不同的幼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逸逸,老师知道他怕医生,所以故意对他说要带他去打针,使逸逸知道推人是种不好的行为;对于润润这种不勇于承认错误的幼儿,老师使用了移情的方式,使他知道这样会伤人伤己的。
案例分析记录:
案例一:在玩玩具时,聪聪和小雨在玩具积木上有了争抢,小雨跑去告诉了老师,老师过来后,一把就把聪聪手上的积木拿了过来给了小雨。并把聪聪拖到了教室门后的角落里,给了他一张小椅子,对聪聪说:“你既然不想玩玩具,不会玩,那你就坐在这里看其他小朋友玩吧!”说完,老师就走了。
案例分析:该老师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没有向幼儿分析打人是错误的行为,这仅仅只能暂时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并不能产生长远效应。
案例分析记录:
案例一:午餐过后,幼儿都搬了小椅子到教室外面操场上晒太阳,教师则在前面看管幼儿。强强突然跑过来对老师说“齐齐拿着小椅子要打我。”老师知道后,看了一眼齐齐,就对强强说“知道了,老师会去找齐齐的。”强强听到后,放心了许多就自己去玩了。
案例二:上体育活动时,凡凡和成成互相打闹,凡凡打了成成的头几下,成成跑去告诉老师,老师回了成成一句:“就你事多。”便不再理会成成。
案例分析:该教师采取了不予理会甚至对幼儿厌烦态度的处理方式,让幼儿觉得老师不处理此事而更加任意妄为,教师的忽视强化了打人这个错误行为。
综上所述:
一、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回应方式
1. “威胁”:老师知道逸逸害怕打针,仍要带逸逸去医生那给他的小手扎两针。
2. “换位思考”:老师让润润思考自己跌倒后会产生的后果。
3. “冷处理”:老师把聪聪单独安排坐在教室门后的角落里。
4. “置之不理”:老师勉强敷衍强强会处理此事,结果却不予理会。
二、教师处理幼儿攻击性事件不同方式
1.大声喝止——当老师看到有幼儿打其他幼儿时,会大声喊:“停!停!”“你怎么可以打人呢?”“谁让你打人了?”等等这种语句。这种大声喝止的方式虽不会对幼儿身体造成任何伤害,但也不能教导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2.威胁——如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教师看到有幼儿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说:“如果你不想玩,不会玩玩具,那就站到旁边去,不要玩了。”威胁通常是无意义或空洞的。有时候,老师用这种方法,多数表示放弃了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可有的幼儿会不时地用这种行为来考验老师的权威性,使得师生间的关系只能局限在遵守“规则”上(如违犯什么规则就会受到什么惩罚)。威胁并不是教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技巧,也不能鼓励幼儿学习新的知识。
3.隔离——有时候教师对这些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会用“隔离”的方法或是不让幼儿参与某活动的方式来处罚他们,似乎也很有效,而且很多老师都接受过实施“隔离”方法的训练。但是问题在于“隔离”的方法虽然可以暂时停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却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
4.反思——隔离的另一种方式,是叫幼儿到旁边去好好想一想,等到想通了,愿意表现合作和适宜的行为时,再继续游戏。这种技巧除非用得过度,一般不太可能造成伤害,但同样治标不治本,也未能教导幼儿任何解决问题的技巧。
5.说教——也有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给幼儿讲分享、友爱等大道理,并且讲述这种攻击性行为会造成的不良后果。说教虽不会造成伤害,但也并不能教导幼儿在没有老师协助的情况下,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老师只用说教的方法,没有用其他的方法的话,幼儿对于解决问题的技巧一无所知)。
3~6岁的幼儿表现为好动、好玩、好强,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感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常常会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攻击性事件也会时常发生。这时,教师应该要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这些幼儿,而不能随意贴上“坏小孩”的标签。这势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要给幼儿充分解释和申辩的机会。
每一个幼儿都有其优秀的一面,教师在教育这些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优点,淡化缺点,以强化优点来帮助幼儿克服缺点。并且教师要在平日里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对于其优点和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喜爱,促使自己做一名被教师喜欢的幼儿,缺点也就会随之减少。还可以让幼儿在一些有趣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些行为的界限,从而指导着他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Lilian G..Katz.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布迪厄. 实践与反思.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