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花开天下暖
2012-07-13沙磊
沙磊
一首清代咏棉诗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不知从何时起,“新疆”二字赫然冠在两句诗前。“新疆花开天下暖,新疆花落天下寒。”在大江南北尤其在纺织行业里面为人津津乐道。
翻阅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棉花产业史,新疆棉花绝对是个主角。
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截至2011年,新疆已连续19年实现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和调出量位居全国第一,其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226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2470万亩,增长10.9倍。2012年预计产量达到320万吨,预计增长56.4倍,总产量预计占全国棉花总产的近一半。
不仅如此,新疆棉花在品质、商品量、调出量、总产、单产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年调出商品棉125万吨以上。专家们认为新疆棉花吐絮好、品级高、可纺性好、色白,可与美国加州的爱字棉相媲美。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且不可替代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看来,“新疆花开天下暖”绝非虚言。
棉产航母
不可否认,新疆棉花产业能够做大做强首先是因为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新疆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600~3400小时、积温为3000-4000℃。但是新疆棉花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原因归根结底得益于国家的战略定位。
虽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棉花种植之乡,但新疆棉花生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获得新的发展。1949年新疆只有棉田33350多公顷,总产10万余担。而在改革开放前,新疆的棉花在全国占据的比重并不是很高,棉花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状态。30年间,棉花年产量从5100吨增加到5.5万吨,增长速度较慢。
然而,改革开放后,变化开始了。考虑到国家粮食安全、耕地资源、气候条件、病虫害以及粮棉比较效益等因素,国家将新疆定位于全国最重要的优势棉花产业带,新疆棉花生产的战略地位由此得到确定。
“九五”计划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了发展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带动的相关产业的“黑色战略”以及发展棉花业的“白色战略”,这个战略给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自此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农业项目,也是国家唯一一项单一农作物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得到国家大规模资金支持的重点国债项目。
政策鼓点强劲袭来。为满足国家棉花战略需求和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对棉花产业的强大扶持政策,并且其力度在近年来持续加大。中央对新疆棉花实施了良种补贴全覆盖,仅从2007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共拨付新疆棉花良种补贴11.3386亿元。
显然,改变已经发生。通过近20年优质棉基地的建设,全面促进了新疆棉花的整体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008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502万亩,总产达到301.6万吨,平均单产达到120.5公斤,是新疆棉花种植历史上规模、产量和单产水平最高的一年,并保持每年原棉调出量200多万吨。
另一大举措,是在优质棉基地建设基础上,新疆进一步加强高标准棉田、中低产田改造、良繁田和棉花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建立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
然而,近几年来,棉花市场过山车的怪现状却困扰着很多棉农和棉花加工企业。不少棉农甚至无奈地叹气,左右不了天气,更左右不了市场。受益于国家出台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这给稳定新疆棉农的积极性和棉花种植面积吃下了定心丸。
这些都极大地释放了新疆棉花产业的潜能。我们看到,“九五”做大、“十五”做优、“十一五”做强的棉产业的目标已然实现。新疆已然具备了大规模生产和高产的优势和能力,并成为我国不可替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最大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
更进一步,“十二五”期间,新疆将投资14.13亿元,建成年产300万吨优质棉基地。《关于加强自治区“十二五”优质棉基地建设的通知》指出,自治区将继续实施新疆“十二五”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4.13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亿元、新疆地方及兵团配套4.13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产300万吨优质棉稳定生产能力。
不言而喻,新疆“十二五”做精棉产业,打造我国优质棉产业航母已然在行驶中。
机采棉利器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急剧增加,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产业成本,完善加工工艺成为摆在棉花产业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新疆面临着劳动力严重馈乏的尴尬局面。雇用季节工,特别是拾花季节工成为各植棉企业三秋时的关键工作。据铁道部统计,截至今年10月9日,共开行接运赴疆摘棉工专列229列,运送摘棉工534498人。
在此背景下,大面积推广机采棉是新疆棉花大面积、集约化种植的必由之路。机采棉种植,加工全程机械化,顾名思义就是在机采棉种植加工全过程实现机械化作业。对棉花加工企业而言,优质的原料、完善的工艺、先进的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都是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机采棉加工质量。
新疆棉区特别是兵团,由于其特殊的体制,具有高度统一的管理、栽培模式,使其在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兵团棉花在种植上机械化程度相当高,特别是机采棉栽培模式的推广,精量点播、滴灌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兵团植棉技术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以石河子为例,该地区是新疆优质棉生产的重要基地,棉花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石河子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马进、副局长刘卫东告诉记者,农八师石河子市自2005年大力发展机采棉至今,已经历了7个年头,在机采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机采棉加工质量也连年提高,与手摘棉的质量差距日益缩小。
89团是北疆牌棉花种植的主要团场,棉花种植面积10万余亩,近年来,89团共投入资金1.2亿元,改建和新建4条机采棉加工生产线,新购采棉机30台,使全团10万多亩棉花全部实行机械采收。
在棉花加工环节,兵团棉花加工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与扩建,都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在兵团棉花加工企业中不仅有国内最先进的成套设备及工艺配置,甚至还有成套引进的美国设备及工艺流程,其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相当高。”马进说。
业内人士指出,机采棉是新疆棉花生产的发展方向,而机采棉加工质量的高低关系着机采棉的推广力度。近两年,新疆机采棉种植、加工全程机械化的应用,将使我国植棉业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跨入世界植棉先进国家行列。
新国标驾到
张伟最近忙得不亦乐乎,作为新疆石河子纤维检验所所长,他成为新疆石河子棉花公正检测机构内最勤奋的人之一。
从9月上旬开始,新疆棉花全面进入采摘期,正值棉花公正检测的最忙碌时期。一周7天,每天从早忙到晚,甚至连中秋和国庆假期都牺牲了。多年实践下来,石河子纤维检验所在推行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而在全疆,自2004年以来,自治区率先在全国推行棉花仪器公证检验体制改革,建成了20家与国际检验技术接轨的棉花公证检验室、一家抽检实验室,形成了覆盖全疆的仪器化检测网络,具备了300万吨皮棉的检测能力。
然而,从2013年起,我国使用了40年的棉花品级检验方法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颜色级实物标准。据了解,GB1103棉花国家新标准定于今年发布。此次标准修订作了重大调整,其核心内容就是取消了棉花的品级指标,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和轧工质量分级检验。
而现在实施的品级检验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一二级之间级距小、棉花品质差异不明显,容易引发检验纠纷;二是采用感官检验,不能定量描述,不仅人为误差大,而且在实际掌握上容易形成“重色轻质”的偏向,客观上也为检验工作中的“人情棉”现象提供了方便。
今年8月,自治区纤维检验局下发了《关于举办GB1103棉花国家新标准宣贯及颜色级检验技术培训班的通知》,开始在全疆范围内进行GB1103棉花国家新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
刘卫东说,新棉花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改变过去依靠检验人员感官检验的传统检验方式。采用HVI(即大容量棉花纤维快速测试仪)检验棉花质量,这将对棉花全面仪器化检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进一步满足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毋庸置疑,很直接的效果是实施新的国家棉花质量检验标准,可以进一步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尽早实现棉花质量指标的全面仪器化检验。同时,实施新的标准,可以加快与国际棉花质量指标融合。
未雨绸缪,棉花总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新疆在等待做好这份新的检测答卷,而这会让张伟们更加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