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可尝试分层监管
2012-07-13陈希琳
陈希琳
转型已然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一个关键词,温州金融改革带动了一系列的变革,银行业的转型正在探索之中。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凝聚着各方的注意力。未来银行业如何与实体经济互相助力,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化的夹板中,银行业能否维持目前的高盈利水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经济》记者做出详细解读。
银行监管可以抓大放小
《经济》:十八大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当前温州金融改革的探索也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您认为未来的金融改革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郭田勇:中国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门槛将会有所降低。业界目前都在议论能不能成立一些民营资本入主的银行。我认为,可以先从小的村镇银行入手,未来的改革会更具有包容性,广泛吸纳各类资本进入到金融业。
但这不意味着银行业的大门已经彻底向民间资本打开,一些隐形的壁垒还是会存在。民间资本一旦进入银行业,大家在风险监管方面会有三个方面的担忧:第一,懂不懂;第二,这些民间资本持有者会不会把银行当成自己做实业的抽水机,进行关联交易;第三,一旦运营出现状况,会不会出现跑路的情况。
《经济》: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制是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郭田勇:在未来监管的试点上,中国银行业可以把一些中央监管的权力分到地方,进行分层式监管。大家都担心如果区域性的银行监管权力下放到地方,出问题会波及全国。但可以这样设想,假如北京顺义有一家村镇银行,它的经营范围本来就是乡里,不太可能形成全局性的金融风险。再者,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出问题,最着急的可能就是地方政府,所以由地方来监管也是一个保证。
《经济》:除了要进行分层监管,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加强风险管理?
郭田勇:同时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如果一家小型银行在地方经营破产,破产后只要能制止住连锁反应,保证公众的存款,那就可以让其破产。所以中国的监管要有存款保险制度,它针对这些中小型的金融机构最有效果。对于大型系统重要性银行还是要进行宏观审慎监管,不能任其出问题。未来的金融业从监管角度来讲可以抓大放小。
正视资本市场的风险
《经济》:与此同时,银行利率市场化又对监管层面提出了哪些要求?
郭田勇:只有利率市场化,银行才能办成真正的银行。目前银行都在拼存款,而不是银行的定价能力,因为利息都一样。所以未来从金融工具和产品来看,可以大力鼓励创新。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都在抢占财富管理地盘,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竞争,对多种创新方式要持包容态度。
但是,监管上要以协调为主,不要出现监管上的无序竞争,既然大家都在做财富管理,就该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游戏规则。
《经济》:券商、私募、基金、信托等等基本都属于直接融资产品,现在国家也在鼓励直接融资,您觉得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郭田勇:既然国家要发展直接融资,也不要去掩盖其中的一些风险问题,不能依靠不违约的方式来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中国发行了几千只债,没有一只违约,都能还本付息。刚出现一个不能还本,发改委就说不能不还,地方政府开始干预,这样又具备偿还能力。这样继续下去,如果大家同时都说不能还,就会爆发美国式的次贷危机。要依靠市场的内在规律引导市场本身的运行,不能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外部干预来做违背市场规律的事,这样才能培养出成熟的投资者。一个有风险吸纳能力的资本市场才是成熟的资本市场。
放开存款流向小微企业
《经济》:利率市场化改革到现在,对银行利率做出了一些调整,是否使得银行业的利润有所收窄?
郭田勇:金融门槛降低、利率市场化,以及一些民间资本的进入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传统的信贷领域盈利肯定要收窄,各家银行的收窄程度有所区别。
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后,尽管银行第三季度的盈利总体来说还是很高,但是本身增幅已经有所下降。目前,实体经济下滑,银行盈利上市公司占比超过50%是不合理的,所以下一步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要进一步往下推,其对银行的真正威胁在存款领域,存款利率的上浮水平可能会有所扩大。很难判断银行的竞争会把存款的利率水平竞争到什么程度,这还有悬念。
《经济》:现在各大银行积极抢占小微企业,这是否也是未来银行发展的重点?
郭田勇:如果放开存款利率,未来可能有更多银行愿意做中小微业务。从宏观来讲,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配置不合理。利率真正放开后,资金分配会有所改变。一旦放开,银行存款成本就要上升,但是定息太高,央企的利润又薄难以承受,但是相对来说中小企业能承受比较高的利率,这样把很大的资金空间腾出来给中小企业,对服务中小企业有帮助。银行的中心业务很有可能从传统的大户模式转向深挖中小企业。
积极合作与狼共舞
《经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该如何保持盈利能力?
郭田勇:要在传统领域能够精耕细作,在新兴的业务上,银行要寻找新的赢利点,依靠服务制胜、风控和定价制胜。尽管银行业的财富管理将直接跟其他机构发生竞争,但是有自己的优势:客户忠诚度较高,收集投资信息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强。劣势即银行的金融方式比较稳健,一方面银行法有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即便没有政策限制,在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也不是银行的传统强项。
《经济》:金融脱媒化也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比尔·盖茨此前悲观地说银行是要灭绝的恐龙,您怎么看网络化变革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郭田勇:我认为未来银行业不会灭绝。因为它具备的最基础的服务功能还难以替代,互联网依靠度再高,首先都要到银行开账户。银行要避免自己成为低附加值的环节,一旦增值性的服务都被第三方抢走,分得的利将变薄,所以要把握自己的主动权,在产业发展中与狼共舞,只有渠道而没有产品行不通。
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发生颠覆,银行的角色相应从前台转向后台。未来要适应这种网络化的变革,在混业经营上,银行与其他机构的合作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