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2012-07-13陈汝勇
陈汝勇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具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和语言生动的特点,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评议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性人格,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老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就是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造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呢?我国留美博士黄全愈说:“创造是不能教的,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之一就是教师要敢于解放自己的教学个性,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只有真正发掘教师的创造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潜能,才能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表明: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学校时有强烈多样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这是由于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渴望主动地认识世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因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这种良好的循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求知学习之门。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因为兴趣是创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性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景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生的良好情景。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美景: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特别是羊群在小丘上下活动,真像给绿色的地毯镶上了白色的大花。老舍先生的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呈现出勃勃生机。同学们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时,老师提出:你能根据这幅图想象出羊群在草原上的美吗?用比喻句来描述。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同学说:“羊群一会上丘,一会又下来,就像在天空漂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在悠闲散步,就像在大海里扬起了点点白帆。”还有的同学说:“羊群在那么翠绿的草原上是多么可爱啊,真像朵朵盛开的白莲花”……可见这一过程既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诱发了他们的创造动机和兴趣。
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为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科研成果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这时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如学完《电脑住宅》一课,可以让学生以《未来的房子》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涵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良机,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注重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应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明确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学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以“怎样和别人分享快乐”为主题,向学生公布读书目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三是积极为文学社投稿、组稿,尽量发表自己的佳作。让学生自己体会成就感,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理论,树立创新意识,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促进人的发展的新型教学观、质量观。充分认识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