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物理的课堂教学效率
2012-07-13卢卫
卢卫
【摘 要】知识、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因素。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运用这三大因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些做法或见解。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比较抽象难懂,稍不注意,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一些教师感到物理难教,后悔当年选错了专业找错了“庙”。与此同时,一些学生也感到物理难学。如何改变这种心理意识?笔者认为:教师要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和善待教材。
一、尊重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一)了解学生实际,认真因材施教
物理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学生的新知领悟和运用是在已有旧知的基础上认知或迁移的。教师应在授业解惑之同时,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底子或储备量,诸如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是模糊、哪些知识比较清晰?这才能知彼知己,因材施教,找到较好的教学方案或切入点。如教学“磁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头脑里有没有“场”的概念,因为他们已经学过电磁场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回忆电磁场的知识,再适时引入磁场的概念、特点,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再适时进行知识迁移,以达“移花接木”之效果。
(二)根据学生差异,灵活采取措施
学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知识基础、抽象思维等方面。对抽象思维上的差异,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表达能力,有条理地板书,用显示图片和图解的方法来强调重要概念,或用教具实物模拟物理的演示过程;对学习方式或性格上的差异,教师可变化课堂活动,对争强好胜、喜欢表现的学生,采用当堂提问、上黑板演示的办法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对稳重而害羞的学生,可选择一些研究型的任务,交一两个思考题给他们课后思考;对知识基础上的差异,其处理原则是“抓两头,带中间”。教师备课时,要全方位思考,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使好学生吃得好,向前跑;让中等生跟得上,用力跳; 让学困生学得到,不烦恼。如设计“波的图象”提问,布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业,其难度都要有阶梯性,分出不同档次。如选择难度不同的题目,分别请优秀生和后进生上台演练,避免差生因缺乏必备的知识技能而失败,也避免优生产生骄傲的心理。
(三)注意信息反馈,适时调整教学
教师要用心学会倾听,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一是留心观察学生的课堂情绪;二是留心学生的课后作业;三是与学生的课后谈心;四是主动搜集领导、老师听课,家长群众对教学的意见。然后把这些反馈信息综合起来,再进行自我评估,扬长避短,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二、注重情感投入,促进师生和谐
(一)教师爱岗敬业,提高专业修养
俗话说,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教师不热爱本专业工作,哪会有津津乐道的讲课热情,怎能有笑容可掬的神情面貌?学生哪会去尊敬与爱戴老师?所以,教师应敬业为先,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点燃学生心中的物理之火。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二)关爱宽容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应批评指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疼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个体等方面的差异,在情感的交流方面,应积极主动,主动投入,多途径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少一点“师道尊严”“唯我独尊”心理,多一点宽容赏识情怀,以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教学“日光灯原理”内容时,我就与学生一起畅谈各自使用“日光灯”时的心理感受。
(三)培养物理兴趣,学习如虎添翼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如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全反射及光的色散等,都是很有趣的现象,都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对它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如虎添翼。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培养,比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在课堂上介绍一些有关物理的高科技知识、适当增加一些趣味物理等。学生有了兴趣后,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促使差生不断进步,优生更上一层楼。
(四)善待尊重学生,满足学生需要
马斯洛认为:要使学生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因此,学生对于尊重他的需要远远大于向他传授知识的需要。特别是那些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教师对他的一句鼓励、一次赏识、一次宽容理解,将会起到改变他的学习态度,进而改变他的一生的重要作用。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或淡薄,不是来自于学科本身,而是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或善待与否。如果教师善待学生,学生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强烈的向师性,他的学习需要就会应运而生。
三、时间安排合理,切忌平分秋色
每个章节的教学,如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都有各自的重点、难点。因此,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要精打细算,按难易科学分配,有一定的侧重或倾斜。对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认真点拨,宜留以足够的时间,必要时,还要采用习题课的形式来帮助巩固,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如“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压力)则不必多花时间,可由学生自学,也可一言带过。切不可平分秋色。
总之,知识、教师、学生,三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作用。人的因素第一。教师要主动协调,把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