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日新 寻回传统
2012-07-13
10月20日,清华大学大礼堂挂出了“水木清华,人文日新”八个大字,宣布成立人文学院。10月27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随之成立。新成立的人文学院包括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等经典的基础性人文学科,以及国学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语言学研究中心等20多个科研机构。社会科学学院则下设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系、心理学系、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6个系所以及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近20个跨学科非实体研究机构。
青史留名的国学传统
此次建院与其说是建立,不如说是恢复。其实,清华大学的人文传统最早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通称“国学研究院”)。这是一所独立的研究机构,旨在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才。次年,清华大学又设立了國文、西洋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系。以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名家汇聚清华园,一时开创学术新风,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引领了学术潮流,在我国近代学术和教育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清华在1926年成立的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和教育心理学系则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风气之先河,涌现出费孝通、陈岱孙、钱端升、萧公权等大批学术大师。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一批代表学界一流水平的文科和理科相继被调整到其他高校。文学院被合并到北京大学,院长金岳霖调至北京大学任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周一良成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中文系主任吴组缃到北大开始了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法学院则被合并到新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原院长陈岱孙被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钻研经济思想史;曾担任社会学系主任的潘光旦由于社会学科被撤销,只能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政治学系的张奚若则从这一年起,开始担任教育部部长……与院系外调相伴随,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清华大学共向外校调拨图书超过18万册。经过此番调整,清华大学几乎只留下了工科专业,清华也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
寻回传统的漫漫长路
院系调整对清华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难以准确估量。清华哲学教授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在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清华取消了文科,不只是清华,也是整个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同学们现在谈起来还是非常痛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开打造文、理、工科高校的观念日益显露出弊端。在此情形下,清华大学开始有重建文科的想法。“文革”之后,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何东昌说:“解放以来我们工作的失误主要是社会科学方向的失误造成的”,更是一语点破了人文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可或缺。于是,中国传统中强调全面素质的“博雅教育”开始重新被提及。自此,清华大学开始了漫漫数十年对人文传统的寻回之路。
1980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刘达和副校长何东昌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文章,题为《重视大学文科,多办大学文科》,该报同时配发评论《干部队伍结构发展与发展大学文科》。这篇文章道出了清华文科复建的初衷。和多年前院系调整的目的一样,此举是为了“密切结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作为一所向来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大学,清华决定不只培养“又红又专”的水利学家和建筑工程师,还要培养“具有一定理工科专业知识的政治工作干部”。
198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致信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这位曾经在清华国学院师从陈寅恪、王国维的学者,针对当时国内综合性大学只有文理两科,不能适应学科交叉发展的情况,建议具有良好文理传统和工科基础的清华大学建设真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这封信成为清华文科复建的节点。陈云将此信转给清华,清华党委于1983年3月向教育部党组提交报告,表示“在清华增设文科,逐步把清华办成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是有利的”。
1983年,清华大学以《关于清华大学建设文科的全面报告》的形式向教育部作了正式汇报,其中这样描述增设文科的意义:“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除此以外,纵观清华大学重建文科院系的一系列时间表,我们能够看出“水木清华”志在寻回“人文日新”的每一次努力:1978年成立马列主义教研组,1979年成立文史教研组、教育研究室和经济管理系,1983年复建外文系,1984年成立社会科学系、经济管理学院,1993年成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0年成立公共管理学院,2002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年成立国学研究院。
而在这一系列时间和院系名称背后,还有一长串光辉熠熠的名字:哲学系主任是著名哲学教授万俊人,历史系有著名经济史学者李伯重、著名学者秦晖和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此前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有国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胡鞍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是《人民日报》前任总编辑范敬宜……形成这样的局面,凝聚着清华文科复建者的大量心血。用当年清华法律系书记李树勤的话说,要想尽快招揽人才,必得有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劲头,还要有孔明七擒孟获的胸怀。
接续传统的未来之路
陈寅恪先生80年前写下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常常被清华现任校长陈吉宁在不同场合加以引用。他认为这正是一所大学应该秉承的精神。“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说,“就是忽然看见一个人走过来,你看他的面容和举手投足,有种君子之风。如果清华走出来的同学既有现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又有国学的气质和底蕴,那么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今后中国有价值的建设者。”
如今,重新恢复的人文和社科两大学院是清华大学在重振文科的道路上迈进的又一大步。擎回的“水木清华,人文日新”大旗,是对清华历史上人文传统的接续,也是中国人文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闪亮坐标。
面对一些学者对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里文科易被忽视的担忧,同时也面对两大学院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有自己的一番设想与要求:建设一支少而精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投身人才培养、潜心学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人格,立足实际、彰显特色,努力为国家和社会造就未来的人文大师。最后,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学科的布局为人文学科发展提供广阔的合作平台,与其他学科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彼此欣赏、相互借鉴,为文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而努力。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