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紫砂壶的归去来兮
2012-07-12沈嘉禄
文·图/沈嘉禄
外销紫砂壶的归去来兮
文·图/沈嘉禄
中国紫砂壶成形于宋代,但除了文人在诗文中有所提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物可资证明。到了明代,紫砂壶生产开始形成较大规模,同时名家辈出,在美学上也形成独特的趣味与恒定的标准。明·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外贸易比较繁荣,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运输到欧洲各地,随船出海的还有少量的紫砂茗器。这种紫砂器对欧洲而言是陌生的,与瓷器相比,它在外形略逊一筹。
因为一开始出口的紫砂壶可能是传统的光货(指素面无纹的紫砂壶),与欧洲人的审美趣味对接不上。但即使这类貌不惊人的光素紫砂器到了荷兰,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紫砂的外语名词就是宜兴的汉语拼音“Yixing”。19世纪之后,在国外文献中,都用“Yi xing”取代“terra sigillata”,意为古罗马深红色陶器,代表中国的红色陶器。
欧洲反馈的消息也不断刺激宜兴紫砂艺人的信心,他们开始琢磨老外的趣味,以打开海外市场。此时,紫砂壶的制作已开始讲究名人效应与品牌影响,比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争求鸣远碟”的说法,似乎在森森后宫,皇上与皇后也在拿时大彬的紫砂壶饮茶品茗,文人的案头,则供着陈鸣远的水注或烟碟。事实上,时大彬虽然是一代名家,壶做得也确实精到,但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给后世留下如此之多的实物。这只能说明在当时,时大彬已经成了人人可仿冒的品牌了。我在明清的小说中也经常看到,凡提起喝茶的杯子,必定是成化斗彩杯,泡茶呢,必定是大彬壶。就好比提起今天的白领,必定要提到LV包包一样。另一个著名制壶大师,应该就是陈鸣远了,至今我们在拍卖会上也可看到不少陈氏款的器物,它可能出自另一个工匠之手。“海外”之谓,或许暗示老外更喜欢他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的花器。事实表明,从明代开始,宜兴的紫砂壶开始有计划地外销,书写着中国紫砂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代白玉轩喜上眉梢壶
清代华凤翔粉彩汉方壶
外销壶为何施釉加彩
进入清代,在一番治理整顿之后,打下江山的清朝贵族与从马背翻滚下来的武夫,像煞有介事地要从汉民族身上学习汉文化,包括饮茶方法。胜利者似乎也不能再豪气冲天地牛饮了,得装斯文啊。但游牧民族的习性与趣味一时也不可能全部改变,他们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瓷器中五彩、粉彩、珐琅彩的登峰造极,以及青花、粉彩、缕空等装饰手段集于一体的设计思路就充分说明了这种趣味的主导。那么在紫砂壶的设计上也是如此,卖方就得迎合这种市场需要,那么这个时候的宜兴作坊就叠出不穷地出现了各类花货,大家比赛谁做得更花哨、更精细、更见巧思。在花货的引领之下,光货、筋楞货紧紧跟上,紫砂壶生产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当然,还是有相当一批审美情趣很高的艺人,坚持做光货,素面素心,高古淳朴,体现的是纯正的汉风!我们得向宜兴的老艺术家深度鞠躬!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体现在工艺美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某些门类上至今还是无法企及的高峰。紫砂壶的制作也是如此,特别像陈鸿寿这样的文人积极介入后,紫砂壶的气局就更大了,融入了中国的书画篆刻等艺术,从单纯的泡茶器转身为既可实用又可收藏指导玩的工艺品。
另一方面,作为纯粹的商品,清代外销壶在泥料选配和造型方面变化多端,对实用性的考量成为首要问题,造型古朴大方,出水顺畅,保温可靠,使用方便。在装饰方面,为照顾西洋人的趣味,常以贴花、镂空、泥绘等主要手法,这就与传统的紫砂壶有了很大区别。到了道、咸、同时期,还出现了施釉加彩。施釉,主要施宜兴特有的钧釉,从上到下满身,看不出一点紫砂的影子。加彩,主要是加粉彩和珐琅彩,图案是中国传统一路的,山居
风景、花卉鱼藻、几何图形等都有,以平涂居多,类
似今天金山农民画
的风格。但无论施釉还是加彩,都粗暴遮盖了紫砂器物表面的自然肌理,素雅高古的格调遭到了破坏,透气性也大大降低。
老外何为如此洋盘?盖因为欧洲人用紫砂壶喝茶,喝的是红茶加奶,并非中国人习惯的绿茶或乌龙,可以不讲究透气。再说红茶加奶再加糖,碰到紫砂壶内壁的毛孔,就容易附着不掉,时间一长显得脏乎乎的,后来这类施釉加彩的外销紫砂壶就被欧洲人当作陈设器来观赏,配上金套嘴、金链子,陈列在壁炉上。
这路东西如今在上海城隍庙的铁画轩等处还能看到,顾客中多为来中国观光的老外。
抛光提梁壶一鸣惊人
紫砂壶在亚洲的影响则是更早的事,早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紫砂壶就开始传入,而以钤刻“惠孟臣”和“陈鸣远”款的最受欢迎。明治年间,日本常滑陶公曾聘请苏州籍紫砂艺人金士恒去东瀛传授技艺,推动茶道的发展。日本学者奥兰田收藏中国名壶32件,其中紫砂壶29件,与1874年编纂《茗壶图录》刊行于世。而作为紫砂壶的副产品,紫砂花盆也于乾隆年间传入日本,推动了日本盆景艺术的发展。近几年,这路小型花盆有回流中国艺术市场的迹象。清代还有专为出口东南亚各国制作的紫砂壶,素器出口后,在泰国等地镶金包银,安装金属提梁,完全是西式的,抛了光后,光可鉴人,紫砂胎体里的金属颗粒也看得清清楚楚,整体上倒也不难看。
目前通常认为壶底镌有“贡局”底款的壶,就是专门出品泰国外销壶。史载光绪年间,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在中国宜兴订烧了一批紫砂壶,壶底印有泰国订烧标记和楷书“贡局”等字款,这批精致的紫砂壶除泰国宫廷和皇族使用外,还赠与泰国一家皇家寺庙,订数不多,极为珍贵,现仍有一部分保存在泰国。光绪年间,还有大量紫砂器越洋销往墨西哥和南美各国。如今,这路抛过光的紫砂壶在今天的古玩市场和拍卖会上也很少见了。
在“四海壶具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许四海先生收藏的几十把清代外销紫砂壶,每件都相当精彩,有珐琅、粉彩、镂花、泥绘等装饰手段,有些精品在品级上甚至超过故宫的藏品。前几天我还去了一次,在精品馆里看到他与他的小儿子许泽锋,从德国收藏家手里买来的一件康熙年间出口的朱泥荷叶盖贴花大罐,高达40厘米,完整无损,底部还包了金属花边,整个器型的装饰风格,既保持了中国陶瓷中大罐的基本型制,又兼容巴洛克的遗韵,保存至今,殊不容易。
外销壶的艺术市场
2005年,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紫玉暗香——海峡两岸紫砂珍品联展”,这次展览是南京博物院和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的携手联展。展品从考古、文人、外销等诸多方面展示宜兴紫砂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的外销紫砂精品更是数百年前紫砂外销欧洲后的首度故乡之旅。联展亮相的外销紫砂器有64把,制作年代为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由欧洲商人来样定制的。其中有8把镂空装饰的紫砂壶,还有一对紫砂罐,是根据当时欧洲国家流行的玻璃茶叶罐仿制的。
外销壶的重现,唤醒了国人的记忆。近十年来,国内有不少收藏家去欧洲淘宝,其中就买回一些外销紫砂壶。由于紫砂壶的存世量远远不及瓷器,又由于它是作为日用器流入欧洲的,经历两三百年后,能够完好无损的着实不多,弥足珍贵。但市场行情表明,价格比同时期的瓷器要略低。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觅到由名家制作的外销壶。老外对宜兴名家素来陌生,那么可以用较低的价位成功捡漏。
最近几年,随着收藏家对紫砂壶关注度的提升,外销壶也偶在市场上露面。在淘宝拍卖网上,一把贡局款的抛光壶,品相完整的,价位也就在2万至5万元之间,均有较大升值空间。在2010年北京某拍卖行的春拍中,一把朱泥镂空贴花梅报春纹壶上拍,估价4万至5万元,几轮叫价后以接受7万元的价位成交。这把壶盖与壶身以镂空手雕的手段表现一幅梅报春图,盖钮立塑梅干与盖面梅树相连,壶身上下饰以螭龙图案,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壶柄、盖钮、壶流皆以鎏金链条相连,显得富贵华丽。
在去年中国嘉德春拍中设有“紫泥菁英”紫砂壶专场,外销紫砂壶成为其中的亮点。其中有一把清康熙贴花朱泥方壶,是难得一见的小尺寸精品。同时出现的还有一把清初镂雕梅花朱泥梨形壶,也体现了清初外销紫砂壶的精湛工艺。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