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

2012-07-10陈志峰刘荣章郑百龙曾玉荣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城镇化

陈志峰,刘荣章,郑百龙,曾玉荣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三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同步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在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在快速提高,但农业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此时国家提出“三化同步”发展具有较高的战略意义。一方面,目前我国“三化”还没同步,从改革开放30年来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则相对缓慢,三者之间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不协调,一些弊端开始浮现,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开始从更高的层次关注“三农”问题。另一方面,“三化同步”的条件已经具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现代化基础,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如何更好的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加大统筹力度,理清“三化”间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从“三化”统筹大格局中审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在统筹“三化”进程中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的举措,具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三化”之间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

1 “三化”的含义

1.1 工业化

工业化通常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工业化的定义为:工业化是一种过程,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国家经贸委课题组认为:工业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1]。

1.2 城镇化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一方面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2]。

1.3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进行操作,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手段[3,4]。

2 模型描述与“三化”的内在机制分析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存在自我循环演进又良性互动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农业发展支撑工业化,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有效的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5]。但它们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相加过程,而是两两相互促进,阶段性共赢的合力过程。为了更好的阐述其内在机制问题,本研究应用数学函数模型和二次范数立方体模型加以描述,并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方面展开分析。

2.1 数学函数模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两两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相互协调中不断向前发展,是一种合力过程。用数学函数具体表示为:

式中,C表示城镇化水平,G表示工业化水平,X表示信息化水平;K1代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共赢合力,K2代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赢合力,K3代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共赢合力;K代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合力。

2.2 立方体模型

从以上数学函数模型的定义和关系中,结合二次范数的几何意义,建立几何立方体模型(图1):

图1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机制立方体模型图

2.3 “三化”的内在机制分析

(1)社会分工背景的“三化”协调机制。社会分工是劳动力社会体系的分离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图2)。

农业革命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第一动力[6],工业革命所引致的工业化威力促使农业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从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延伸和继续。

图2 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的互动关系

(2)现代化时期狭义的“三化”协调机制。“三化”同步协调发展中工业化是主导[7]。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工业化与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而没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就缺乏有效载体和厚实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将会导致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受阻,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图3)。

图3 现代化时期狭义的“三化”协调互动机制

从世界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看,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前都曾有过一场农业革命,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在农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出现了城镇繁荣与乡村贫困并存、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工业化难以为继。从国内实践看,新中国发展史上凡是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农业基础牢固的时候,经济社会就能繁荣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会被迫调整,现代化建设就会出现波折。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三化同步”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回良玉副总理:没有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会失去根基[8]。

图4 现代化时期广义的“三化”协调机制

(3)现代化时期广义的“三化”协调机制。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6];农业现代化是后工业时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拓展和升级。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分工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城镇和推动其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中级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进与过程;在社会发展的现代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若干因素带入了现代化技术社会,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现代化成为支撑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图4)。

3 “三化”的相互关系

3.1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赛尔昆提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模型”,以及根据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区域自身经济规律的发展,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镇集聚,互为因果,从而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9]。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和必然结果;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过来作用于工业化;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6]。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合力关系,可以用数学函数和图示加以描述。

数学函数。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具有一致性,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彼此之间互有重叠,迂回发展的合力,可以表达如下:K1=f(C,G)

式中,K1表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的合力,C是城镇化水平,G是工业化水平(图5)。

图5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平面模型图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图6):

图6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图

(2)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10]。城镇是工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工业是城镇的主要支持物质内容,城镇要建设,要发展,就离不开工业的支撑。一是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壮大,乡镇工业利润成为城镇建设的坚强资金基础,而乡镇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为城镇建设资金准备了条件;二是工业化发展推动的乡镇企业,也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财富基础,城镇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如钢铁、水泥、砖瓦等,这些都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企业的生产与供给;三是城镇的建设与管理要以技术为依托,工业化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大大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准备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3)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并加速了城镇化[6]。产业革命使生产走向集中,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再生产发生根本变化,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小城镇迅速发展为大城镇或城市,提高小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可以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在提高小城镇集聚能力的同时,缓解大中城市过度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产业支持。城镇化发展和聚集主要是依托非农产业来展开的,而工业是非农产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非农产业不断支持、引导乡镇企业推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和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与水平的过程,不断将乡镇企业融入到整个大工业体系之中,通过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来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城镇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城镇化本身是一个人口、资金、技术等方面集中,伴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给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特别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支持,如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等市场信息;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人口,本身构成了工业与非农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更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城镇也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更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

(5)城镇的服务功能为工业化向纵深开展创造了发展基础。现代工业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相对充足的资金、技术支撑,满足生产要求的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也离不开各种社会服务,如水、电、气、暖、通信、交通等基础性服务,以及咨询、培训、策划、法律等各种中介服务等,而城镇具备劳动力、公共生产性设施、社会事业性设施等集聚优势,可以满足工业发展在这些方面的需要;城镇化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效率,带动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使劳动力得到合理的组织和更有效的使用,使得劳动之间的分工更加清晰,也为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提高形成了条件。

(6)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城镇作为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规模及其经济容量大小,影响着工业在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其它工业化要素集聚的规模和速度。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同时也影响了工业化的推进。

总之,工业化是城镇化产生的前提、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基础;反过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功能的完善,城镇辐射能力的增强,城镇集聚效应的发挥会不断把工业化进程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3.2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势必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又会为工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发展关系。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11]从产生看,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源泉,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表现形式;从发展的阶段看,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开始,而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延续;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落脚点;因此,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互促互进的内在联系。可用数学函数和图示表示。

CT组开展组多排螺旋CT检查,选择西门子公司SOMATOM Emotion 6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操作,层距设置为3mm至5mm;层厚设置为3mm至5mm;螺距设置为0.938/1;电流设置为250至300mA;电压设置为120kV;CT平扫为W200—210和C50—60;CT增强扫描为W220—250和C50—70。选取患者仰卧位姿势开展平扫,从肝门到胰腺钩突下段为扫描的基本范围。肘静脉输注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每秒4mL,采取增强扫描方式处理动脉期、延迟期以及静脉期,让患者适当吸气,将完成扫描的图像输送到工作站,开展MPR(平面重建技术)以及MIP(最大密度投影技术)的相关处理。

数学函数: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发展关系。但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是互有重叠,曲折前进,表示如下:K2=f(G,X)

式中,K2表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的合力,G是工业化水平,X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图7)。

图7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平面模型图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图8):

图8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图

(1)工业化发展可以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第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扩张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逐步增强,不断吸收农业发展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伴随着低效率的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也开始转向为较高生产率的生产部门。可以说,工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客观条件,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2)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催生科技创新和发展。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科技对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低将会制约农业产业竞争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农业发展现状,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而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3)工业化发展及其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带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12]。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需要加大农业物质条件的投入力度,而单纯依靠农业增长收入是很难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但是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积累的社会资金财富不仅推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同时也提升了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从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积累,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4)工业化发展还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工业化的发展与实现过程中,农业专业化分工也日趋细化和合理,伴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总量不断提升,进而带动了高价值作物和特色作物的开发,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工业化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运输销售业的拓展,实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层次的提升,由主要向城市提供农业初级产品向提供农业加工品转变,大范围、大幅度的实现农产品价值和效益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因此而得到较大提升。

(5)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变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为工业化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

(6)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支撑。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资本积累往往被首先用于工业化发展,但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无论工业化发展到什么阶段,总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要素资源的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多样化的原材料,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统一。

(7)农业现代化加速了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农业,更体现在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工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发展,从而也不断的推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客观上存在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为我国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工业化发展可以有效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供财力支持等,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和集聚,而这些都将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3.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手段和路径。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要统筹二者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3]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作用形成的互相更快发展,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从而相互作用的合理可以函数和图示表示。

数学函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两个着力点,互为依托,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同样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是互有重叠,曲折前进,表示如下:K3=f(X,C)

式中,K3表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的合力,G是城镇化水平,X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图9)。

图9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平面模型图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图10):

图10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图

(1)城镇化发展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益,扩大农业投资,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同时,城镇化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服务,也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的提升

(2)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镇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农业初级产品的投入,化工、制药、餐饮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出现不仅为农业产品扩大了销路,使农业产品的品种大大丰富。农业产品种类的丰富既提高了农业收入,还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了对农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及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

(3)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促使乡镇企业逐步走上有序、科学的发展道路,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撑,带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城镇化的发展创造出大量储蓄资金,可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投资来源,但是向农业部门投资的利润空间往往较小或不明显,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政策引导。乡镇企业越发达,“以工补农”的能力就越强,这些地方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越高。

1961年由西蒙·库兹涅茨首次提出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即农业对经济增长具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

(4)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农业生产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带动着其他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带动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镇化发展也受到工业化发展的推动;然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每个农业人口负担的其他产业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率必须相应提高,否则,会出现城镇化及经济发展受阻或是城镇化超前发展,而农业产品价格产生较大波动,致使市场价格信号体系紊乱,进口农产品也将占用大量外汇,结果降低了城镇化的经济效率。

(5)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收入也不断提高,在通常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刺激着市场消费,从而为城镇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促使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本身也需要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这也直接刺激了城镇化的发展。

(6)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城镇化进程的启动要求从农业中集中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率提升,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中的集聚,促进了城镇交通、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满足了城镇经济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带动了城镇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土地的节约等条件,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等。

(7)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汇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本身也需要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都需要外汇支持,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城镇化初期只能以出口农业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以换取外汇,这直接刺激了城镇化的发展。

总之,城镇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带动着城镇规模的扩张和发展,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总是协调统一的关系。

4 “三化”同步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根据我国当前工业化在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在快速提高,但农业还比较薄弱的实际状况,必须加大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力度,从“三化”统筹大格局中审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在统筹“三化”进程中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的举措。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14],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在协调推进中解决好农业现代化问题,解决好农民就业增收问题。

4.1 倡导低碳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发展工业企业过程中,必须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充分节约资源,降低碳排放,把环境保护放在比经济效益更加优先的位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带动促进作用,在工业化进程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形成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本地就业和回乡创业相结合的有序转移局面。

4.2 加快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三化”同步发展中要科学合理的循序推进。一是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从实际出发,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和人口差异确定小城镇的规模,搞好总体规划,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二是要加快各项改革,增强小城镇的能力。要在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实施土地置换政策,进行土地平整,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三是要建立可行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小城镇的自我良性发展。要推进小城镇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小城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要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繁荣,巩固小城镇发展基础。要大力培育各种农民中介组织,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和繁荣小城镇市场。

4.3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三化”同步发展中,一是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水平稳定在一定的安全线以上。二是要深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调整要体现发展优质粮食和优质经济作物,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坚持走“特色+规模+档次”的路子,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品种调新、质量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高。三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四是要努力实行生产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彻底改变广种薄收、投入分散、粗放经营的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行少种精种、高产高效与多种多收相结合,基础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

[1]国家经贸委课题组.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A].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3.

[2]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3.

[3]黄祖辉,林 坚,张东平,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农业出版社,2003:25.

[4]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D].西北大学,2003:46.

[5]曹小柯.同步推进“三化”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0(22):36-37.

[6]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234-235.

[7]彭红丹,郭文斌,雷 云.推进“三化”工业化是主导[EB/OL].http://www.changsha.cn/news/mtjh/cswb/200308/t20030814_3388.htm.

[8]回良玉.没有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会失去根基[J].中国老区建设,2011(4):6-7.

[9]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3):1-9.

[10]李 欣.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EB/OL].http://rurc.suda.edu.cn/ar.aspx?AID=397.

[11]钱 津.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化之路[J].贵州社会科学,2010(1):85-93.

[12]伍国勇.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385-389.

[13]吴文倩.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探析[J].商业时代,2007(17):4-6.

[14]尹从国.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2):81-84.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化边城镇远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