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2012-07-09王月娥
王月娥
摘要:森林病虫害是制约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本文从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入手,提出了防治的主要对策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
1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工程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992年山西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302 000hm2。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大。
1.2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点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山西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不太严重的松毛虫、于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①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②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③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④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动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⑤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3.2 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
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3.3 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
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4 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防灾减灾贯彻到林业生产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制定造林规划和重大林业工程的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在森林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在林业检疫、苗木培育、造林、经营管理和采伐等各个生产环节上都适地适树,运用本地树种和抗性强的树种,尽量减少单一林,营造混交林。在管护上做到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管理,清理病虫木以减少损害的扩大。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林木整体对生物灾害的自控能力。
3.5 对病虫害的防治,建立新的投入机制
按照“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原则,大力提倡集体、企业、个人造林的积极性,包片到户、到人头提高管护和防治病虫害的效率,同时也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治投入,积极探索森林保护的市场动作机制,强化政府监管功能,培植和鼓励专业化防治实体的发展,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局地打好防病治病这一仗。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