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人文主义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语文教学的长久之计

2012-07-09白静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工具性语文课程

白静

摘要:人文主义影响下,新课改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空前统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泛人文教育”现象严重,而最基本的语文技能训练日渐边缘化。人文性和工具性唯有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起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文主义 工具性人文性

人文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产生质疑和争论,以往人们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新课改后提出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至此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争论告一段落。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泛人文教育”现象使得语文的工具性难以发挥,语文课沦为空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的影响

人文主义最为明确提出的时间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反对宗教和神学,把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从关注神到关注人。文艺复兴经历了近三百年,当时的人文主义的内涵在我们今天看来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从“人本”向“物本”的转化使人们进入了对物质的依赖为基础的时代,无论是生活还是教育都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功利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人文主义的研究,但研究仍处在“非官方”的阶段,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从“非官方”到“官方”,从理论成熟到实践层面,我们走了20年的时间。20年的时间里,我们探讨着语文学科的性质,从最初的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到人文性的复归,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历了太多的争论和质疑,但是这些都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理论指导实践,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上怎样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久又陷入了讨论。

2012年,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就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存在于理论之中,也不是几场顶级教育家的争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必须立足于实践,着眼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教材怎么编?语文课怎么上?评价怎么评?才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知识是不是应该系统的呈现?重构语文知识的标准是怎样的?实际教学中的“泛人文教育”怎样克服?才能使新课改更有利于语文学科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二、过度强调人文性导致语文教学陷入尴尬窘境

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最终使得人文主义复归,但长期受工具性的制约的语文教育开始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从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到关注语文的人文性,促进学生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人文功能的追求过于疯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贯穿于整个课堂,空洞的“泛人文教育”致使最基本的语文技能训练日渐边缘化,常常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复归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的进步,教育改革的进步,更体现了人的进步。从单一重视工具,到重视工具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悟,就是最大的进步。过去的题海战术固然不好,不科学,不仅学生的负担过重,而且综合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可现在语文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抛弃技能训练,走向空泛热闹的“伪讨论”后的思想感悟。似乎有的人忘了,人文教育需要政治,历史,语文,哲学等众多的学科来共同承担,语文课过度重视人文教育显然是“做多了”分外的事的同时忘了“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前提是“在其位,谋其政”。现在语文教学的尴尬窘境就是不仅将自己本身的工具性职能丧失了,而且抢了其他学科的工作,关键是还没做好,只是注重表面功夫。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偏人文,轻工具的现象很是普遍。首先,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多侧重玄妙得让人很难言清,言明的“人文主题”,缺少扎实有效的技能训练和条理清晰的知识梳理。“现在不少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普遍存在去技能化的倾向,缺少有效的能力训练,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语文教学的泛人文化倾向……有的拓展练习,结合实践活动等,无论是设计动机还是活动目的都不是为了语文,而是指向语文之外的什么地方。”[1]语文知识不能系统呈现,导致了目前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欠缺,基本技能的下滑。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的伪讨论,学生分组聚集而坐,很多时候不是在研究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课堂异常的活跃和开放,好似“生本”的理念得到实践,但是学什么的讨论多偏离老师或学生们的疑问,更多讨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衣食住行。讨论完全流于形式,一节课下来思维没得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没得到提升,唯一的收获就是师生都很开心。这难道就是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体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三、长远之计:立足实践,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发挥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性质,哪一方都不可能在教学中偏离。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主要体现于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但两者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是“统一”的,可以说语文是一种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工具。但并不是说在每一堂语文课都要将这两个性质体现出来。如果讲生字就侧重于工具,如果讲诗文,自然就注重人文性的作用了。

要真正把握好语文的学科性质,我的想法如下。首先,教材的编写上既要系统的,渐进的呈现语文知识,也要注重人文主题的探讨。其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注重老师的引导,但是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各种教学手段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的为语文教学服务。再次,完善评价体系,克服以知识为本的量性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以学生为本的质性评价方式。既要看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看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的提升。

语文在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繁细琐碎的“技能”训练。[2]所以语文教学的长久之计就是要立足于实践,在重视语文工具性,注意锻炼语文技能的基础上,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唯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会充满生机,不会畸形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教学要切实加强语文基础——从语文教材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5期.

[2]管然荣.试谈孔子<论语>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工具性语文课程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