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与发展
2012-07-09梁厚宽
梁厚宽
摘要:退耕还林是环境友好的重大举措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将那些不适合耕作的山地、坡耕地一步一步地改造成有保护水土流失作用的森林植被。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的开展这一重大工程,规定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两方面任务,即为坡耕地还林和荒山造林。在各级政府的积极配合下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受到各界的褒奖。下面就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退耕还林;巩固;发展
1 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
1.1 建设林地成果明显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其效果和影响力远超过其它生态工程。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全国总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和荒地造林面积总共2466.67万hm2,从工程开始到工程结束,中央将总共投资4365亿元。工程将涉及到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造福于1.2亿百姓。
1.2 对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长期以来由于乱砍乱伐,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5%;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2%,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植被面积。以化隆县为例子,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04万hm2。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1.3%,特别是县境内160多km的黄河两岸生态效益彰显,控制了水土流失,局部地区的林木已成林,充分发挥了生态效益。
1.3增加农民多方面的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为了防止工程对被退耕地的所有农户可能带来的损失,国务院数次发布优惠措施,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人承包等等。对困难的农户也有补助政策,黄河与海河流域的农户退耕每年补偿粮食100kg/667m2,长江和淮河流域的农户退耕每年补偿粮食150kg/667m2。农户退耕还林以后,劳动力得到解放,可以补充城市的劳动力缺乏,从事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创造了条件,给农户带来一定的收入。
1.4均衡生态产业结构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一味地增加耕地面积,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影响深远。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植特色经济林,推动林产业特色发展,均衡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辐射带动下,各地发展特色经济林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国进入了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新一轮高潮。
1.5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命运,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退耕还林措施的积极实行让全民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退耕还林达到一定的成果后,人们的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在生活中会自觉的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对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工程开始初期的各种担心、消极、怠工、拖延现象消失殆尽,各级政府官员,人们群众争抢任务,积极建设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共识。
2 退耕还林成果的发展
2.1 深化认识,加紧宣传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加强贫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重大机遇,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各项建设目标,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惠明政策是否落到实处,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政策性,责任重大。在政策实施中要加紧宣传,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让全社会都明白其重要性和必须性。通过网络、刊物、电台、电视展开系列宣传报道,让退耕还林示范单位集中宣讲,传授经验。
2.2 加强后续产业建设
退耕还林实施后,可以加强其后续产业建设,以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种植经济林,更新品种,发展特色林业。采用间种、套种等方法,提高土壤使用率和树林成活率。在还林后,积极加强养殖业的发展,建设多行业的运作机制,实现巩固成果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发展。
2.3 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加强林业的管理透明化,让惠民工程落地实处,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将工程任务、完成力度、政府补贴、验收结果张贴示众。认真接待上访农户,耐心解释,强化责任,对侵害人们群众的集体利益事件严重处理,追究到具体负责人。强化监督,以云南省为例,在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政策规定的同时,云南省林业厅制定了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大户承包、确权发证等一系列技术规程和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工程管理,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退耕还林是造福万代的工程,只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加快退耕还林步伐,退耕还林的成果必将更大,带给人们的利益必将更大。
参考文献
1 刘远龙.新形势退耕还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林业.2010(9)
2 王新,陈先兵.陕西各地区林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水土资源,2011(8)
(责任编辑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