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的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
2012-07-09梁金带
梁金带
摘要:菊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万寿菊是菊科类的一种,又名金盏花,原产墨西哥及美洲地区,是一种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药用花卉。本文对盆栽万寿菊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万寿菊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进行了探讨说明。
关键词:万寿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1 盆栽万寿菊的栽培技术
1.1 播种育苗
1.1.1基质配制。选用疏松、透气的基质做为播种基质,可以采用园土+腐叶土(1:1)或腐殖土+园土+细河沙(2:1:1)配治。基质使用前用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1.1.2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250倍液浸种10~15分钟,然后放在25℃清水中6~8小时,捞出沥干后待播。
1.1.3播种时间。四季均可播种,一般从播种到开花需70~80天左右,可根据用花时间,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1.1.4播种方法。育苗盘采用288孔穴盘,育苗盘装入基质后,用木板刮平,浇透水后待播,在基质平面上压出深0.5cm的孔穴,每穴播种1粒种子,用基质覆平,喷雾器喷湿基质表面后,在育苗盘上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1.1.5播后管理。白天最高温度不超过28℃,夜间温度不低于10℃,播种至幼苗出土一般不浇水,如果育苗基质过干,向基质表面少量喷水,出苗后及时除去覆盖物。
1.1.6苗期管理。幼苗2~4片真叶期,气温保持在25~27℃;4~5片叶,气温保持在20~25℃,经常喷水,保持基质湿润;5片叶后,向育苗基质间歇喷水,基质干湿交替,控制节间伸长,防止徒长。
1.2 移植
1.2.1上盆。苗高10~15cm、出现3~4对真叶时即可移植到口径为16~18cm的花盆里,培养土基质应保持养分充足且透水、透气性良好,可取腐殖土:园土:河沙=5:3.5:1.5左右配制而成。移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并复浇1次,保证足量。天旱时,要边种边浇水。
1.2.2遮荫。移植后幼苗要遮荫养管约2~4天,看天气与幼苗成活情况来定,以减低蒸发,避免萎蔫,之后摆放于露天场地。
1.3 日常管理
1.3.1摘心管理。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对上盆幼苗成活后,在长出3~4对真叶时要及时第1次摘心。第2次摘心也是在长出3~4对真叶时进行摘心,是在距出圃日期30天左右进行。通过摘心,促发分枝,多开花,植枝满盆,形状整齐美观,还可以控制植枝的开花日期。
1.3.2施肥管理。花生长发育期除了施足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外,还应在生长期根据生长情况不定期进行追肥,以利多开花、开大花。在营养生长期,追肥以施氮肥为主,可以配施部分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以促使万寿菊枝干粗壮端直、叶片肥大,增强万寿菊的抗性。生长中后期追肥则以磷、钾肥为主,以促进花芽分化及花朵质量的提高。
1.3.3水分管理。万寿菊生长期间要注意把握“旱时及时浇水、涝时及时排水”,同时留意需水临界期的水分管理,特别是孕蕾期前后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
2 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2.1 斑枯病
是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所引起的,此病害多半发生于温度较高、多雨闷湿的夏秋天,发病的症状: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发病初期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大小的褐色、黑色的小斑点,随着时间不断的扩大增多,从贴近土表的叶片不断向上延伸。严重时叶片变枯黄,接着发黑变干枯,最后脱落。防治方法:保持通风、排水良好。发病初期摘除下部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发病前可喷50%托布津1000倍液或多菌灵800倍液,亦可用10%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3~4次,可控制病害。
2.2 立枯病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其症状表现为幼苗出土后,在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渐凹陷,扩大后,绕茎1周,最后茎基部收缩变细,幼苗干枯死亡,防治方法是:一般出苗后,结合浇水,用50%多菌灵或50%代森锰锌1000倍液喷洒7~10天1次。
2.3 白粉病
秋末入冬时,在湿度大,光线不足,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容易感染此病。被害植株在叶、茎、枝和花蕾上长出一层白色粉末,使叶片枯萎,花蕾不开。防治方法:要求通风、排水、减湿。生长期间可用甲基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二硝散200倍液喷雾防治。
2.4蚜虫
自幼苗到花期终了,都可发生,主要是淡茶褐色蚜虫和青绿色蚜虫。各类蚜虫用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喷施。由于蚜虫繁殖很快,应随时观察,及时防治。
2.5 潜叶蛾
5月间在叶子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到叶肉里蛀食,把叶肉吃空,蛀成一条条曲折的干空隧道,严重时可使全叶干黄枯死。防治方法:可采取早期摘除被害叶片,5月间用40%氧化乐果等内吸性杀虫剂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薛琴芬,孙大文,孔维兴,皮定萃.菊花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的防治[J].农技服务,2009(4)
2闫红军.菊花病虫害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1999(7)
(责任编辑王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