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优秀生导师制,推进军队院校精英教育
2012-07-09郭晓松周召发蒲鹏程
郭晓松 周召发 蒲鹏程
[摘要]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如何推进军队院校教学改革,提高军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任职能力,是军队院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导师制的起源和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在论述导师制实施中面临的各种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按比例逐次选拔的优秀学生导师制的培养策略,以积极推进军队院校精英教育,着力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推动军队部队人才建设全面发展。
[关键词] 导师制精英教育创新型拔尖人才
引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我们千百年来一直遵循的“为师之道”。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一日千里,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满足高科技信息化条件下科技知识的教学需要,我们应当为现代条件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定位和思考,如何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如何推进军队院校教学改革,提高军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任职能力,是军队院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为此,我们提出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将创新作为“为师之道”的核心,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将“导师制”引入教学实际,针对不同培养层次实施优秀学生导师制的培养策略,开展精英教育,着力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推动军队部队人才建设全面发展。
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发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是随着学院制的产生而产生的,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直到今天仍是牛津、剑桥及许多西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导师制集双向互动、参与式、启发式教育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专业兴趣、拓展知识面,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几百年来,牛津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七成多毕业于牛津大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开始实施学分制,并进一步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移植”用于本科生的培养。
1937年,英国学者Michael Linsday受聘于我国的燕京大学并着手推行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当时国内其他高校相继效仿。1952年,由于学习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学分制改为学年制,导师制就多用于研究生教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分制的逐步推行及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设立试验班,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些已取得初步成效。我国军队院校因为体制、性质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很少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军队院校实施导师制面临的主要困境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要想在军队院校成功推行,就要面临很多问题:
1.失衡的师生比,导师资源的匮乏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作出合适选择。实行一一对应的导师制,使导师由单一的教学职能转为复合的教育教学者,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军队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规模扩大,造成了导师资源的匮乏,加之院校教师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还要顾及自己的进修,这使得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在高水平教师资源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切实的帮助,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2.与军校传统教育体制的衔接问题
本科导师制与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它的特点。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人数少,其学习阶段主要以个体研究为其特征,而本科教育属于大众教育,这一阶段人数众多,学习任务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养成,需要在集体组织中生活,以锻炼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军校传统教育体制采用的是学员队集中管理,导师制势必会造成人员的分散,如何发挥这两条管理线的作用,这就涉及导师制和学员队之间在教育管理上如何协调和衔接的问题。
3.缺少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标准
由于军校乃至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实施导师制、实施后如何评估以及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条件等都还在探索阶段。虽然导师制的必要性广为认识,但是相应的配套制度并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导师制考核制度,避免对导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考察只重视量,而对质的评价重视不够。其次,建立监督和管理制度。对导师制的日常管理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此外,现存的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激励不足。现行评价制度注重的是课堂教学与科研成果,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课堂教学与科研上,即使有些老师愿意给予本科生指导,也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事务而心有余而力不足。
基于优秀生导师制的精英教育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导师制诸多优点,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有必要将“导师制”引入教学实际,并着力解决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提出针对不同培养层次实施优秀学生导师制的培养策略,以便充分调动学员、队干部与教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家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任务。下面从导师制实施时机和优秀学员的选拔策略、导师的遴选与构成和考核评价办法等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基于优秀生导师制的精英教育策略。
1.导师制实施时机与优秀学员的选拔策略
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掌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稳固专业思想,更好地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二是高年级导师制,这种模式适合对大学三、四年级中优秀学生的培养,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年级导师制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精英生导师制,为了能有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校后就开始对他们实行导师制,让这部分优秀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最好的资源,得到优秀导师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一种英才教育方式。
军队院校是培养合格军事人才的摇篮,它在实施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应立足于部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拔尖军事人才。因此,在结合军队院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应将全程导师制、精英生导师制与高年级导师制结合起来,实施按比例逐次选拔的优秀生导师制,具体讲按以下步骤来实施。
一是入学初的初选,让优秀学生实行全程导师制。新学员入学完成军训后,采取学员队综合考评并结合入学成绩与专家面试的形式,确定较小比例的优秀学生(比如5%)参加导师制的培养。
二是每学年结束后的选拔,让该学年涌现的优秀学生实行导师制。采取学员队综合考评、学习成绩及专家面试的形式进行选拔。
三是选拔的优秀学员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特征按指挥管理型、技术指挥型、学术研究型进行分类,并按分类与导师进行双项选择。学员对自己以前选择的研究方向可以在培养过程中根据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采取上述方式由于只在优秀学员范围内而非全部学员,因此能较好的解决师生比失衡、导师资源匮乏的困境,并较好地调动教员和学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2.导师的遴选与构成
本科生导师制能否良好运转,导师队伍是关键。因而务必要建立一支业务好、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我们认为导师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熟悉教育规律,原则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
导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那么,如何能选取出称职的导师人选,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有必要制订优秀生导师的任职条件和遴选标准,根据导师遴选标准,通过教师自荐、专家推荐、学院指定等多种途径建立导师资源库。
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应成立导师小组,导师小组按军队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分为指挥管理型、技术指挥型、学术研究型导师小组,导师小组一般由3~5导师组成,负责相关方向的指导,组长一般由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高职教员担任,并吸收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员或研究生参加。指挥管理型导师小组组长应由具有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担任,小组成员应具有部队管理、战役战术、文学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技术指挥型导师小组组长最好由具有部队任职经历的专业教员担任,小组成员应兼备专业知识、作战指挥及管理经验;学术研究型导师小组组长应由专业知识丰富和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员担任,小组成员应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
3.考核评价办法
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职晋级的依据之一。考核导师的依据是将导师的政治思想表现、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指导讲座的次数、课题项目指导情况、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篇数及发表情况、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和科研活动的获奖情况、导师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的方法采用多元的评价手段。导师工作评价应将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丰富导师制的评价内容,全方位考查导师工作质量。学生和导师都是导师制的直接参与主体。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导,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要评价导师工作的结果,也要评价导师工作的过程。导师工作评价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来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在材料查阅法和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需要加入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和座谈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并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灵活选取评价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使反馈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和客观。
4.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
成立院、系两级管理机构,导师的工作由各系主任直接领导,教务处归口管理。学院应成立导师委员会,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各系设立导师领导小组,组织导师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组织完成导师的遴选和学生的选拔。各系应建立导师例会制度, 每学期至少应召开两次导师工作会, 对有关工作进行研究总结。
制订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实施细则,它应包括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办法、基本待遇及权利、考核及奖励办法,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学分制管理、学员队配套管理等各项措施。对导师在导学期间的主要任务要予以明确,如每周、每月、每学年要定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导学,包括见面、电话、网络等不同的沟通方式,每一个导师都要能够明确导师职责,能够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意义及重要性,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制订针对不同学生的导学方法。并通过科学、客观、公正评价导师工作过程和工作绩效,将考评与奖惩措施结合起来,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显著、考核优秀的导师,除给予通报表扬、表彰、物质奖励外,可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把握导师制灵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细则的实施,为导师制搭建了框架,奠定了基础,而要让导师制发挥应有的效益,还需要深刻把握导师制的灵魂。
导师制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优越性,需要学生与导师积极的双向交流。长期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我们的学生更习惯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这种情形造成学生只被动地听,逼迫老师只能一味地重复性灌输,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天长日久,老师学生的双向厌倦疲惫也在所难免。因此应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具体掌握某个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即学习过程本身是学习追求的结果。这无疑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导师制的目的是创造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它创设了一种“教学互动”的育人环境,建构了一个“德智合一”的育人机制,铺设了一条“因材施教”的成才途径。然而这一制度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在军队院校的实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导师制”引入教学实际,培养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如何推进军队院校教学改革,提高军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任职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应在军队院校本科生导师的实施方式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以便建立起具有军队特色的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体系,推动军队人才建设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蓉.高校本科生试行导师制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9,7:172-173.
[2]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3]李波.对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66-167.
[4]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55-58.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大学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