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运行机制概述
2012-07-09王建红张娜
王建红 张娜
内容摘要:信用的运行机制就是信用产生、增加和减少的机制。本文利用理论模型分析法,提出了信用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介绍了个体信用的产生、增加和减少的条件和过程。而社会信用运行机制则不存在产生问题,其增加、减少的运行机制只不过是个体信用机制的加总和整合。
关键词:信用 运行机制 模型分析法
无论在一般理解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信用都具有动态可变的特点。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信用的产生、发展、减少的过程并不十分清楚。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就是对信用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将利用理论模型法,对信用的一般运行机制进行一个简略的说明。
假定
在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存在一个复杂的信用网络。这个经济体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个国家的内部信用网络与外界紧密相连,但是终究同国内的信用网络是不一样的。下面的分析只先考虑一国之内的情况。
在这个国家,有一个新出现的经济体A马上要加入到该国信用网络当中。这种情况可以是,一个除了消费外没有过任何其他社会性经济行为的大学生刚刚毕业,马上要进入社会工作;也可以是,一个新注册成立的企业,马上要开张营业。不过,在信用的一般模型(机制)中,他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而只把它们视为信用网络中即将新生的一个“信用元”。这里对银行和国家作为一个组织新成立的问题这种更加复杂的情况暂不予考虑。
A一旦进入他面临的信用网络,他周围必然存在着很多其他信用元。不管他们之间具体的网络结构是怎样安排的,现假定,A与他周围的信用元之间即将发生或者将潜在地保持一定形式的信用关系。
从国家视角来看,信用的产生、增加与减少,必将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状况也是相关的。但是,对于文化的差异问题,研究信任问题的社会学家尚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所以,下面的讨论将舍弃从文化差异角度讨论信用机制问题,同时也不考虑政治问题。
个体信用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
在上述假定下,以A为观察对象,信用的运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信用的产生
当A一旦跨入信用网络,他会时刻拥有双重身份: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
作为授信主体, A在市场中必然会通过一定方式获得一定收入(工资或利润)。当A接受使用纸币—信用币时,A就对所在国政府授予了信用;当A将收入存到某银行时,A就对银行授予了信用;当A购买商品(消费品或原材料)时,A就对商品销售者授予了信用(信任该销售者和生产者,并得到使用商品的效用);当A购买商品采用提前支付预付款的形式时,A也对商品销售者授予了信用;当A决定购买股票、投资时,A就对被投资对象授予了信用……
作为受信主体,A取得了一定的收入后,根据A的收入情况,银行首先可以授予A一定的信用(比如给A发放信用卡、授予信用额度或者直接给予贷款,或者潜在准备对A作上述事情);A周围的其他信用元也会根据对A的收入情况和其他情况的了解,准备或者随时对A授予一定的信用(贷款或借钱给A,或者投资给A);当A购买某商品,销售者赊销给A时,销售者也授予了A信用……
另外,在信用网络中,信用的产生具有传递性。比如:A授予某商场信用,从中购买了某产品,他也就授予了这一产品的厂家以信用;A授予某一证券商信用,委托其购买了某股票,他也就授予了这一股票的企业以信用……
只要愿意,还可以列举出更多A授信或受信的情况。但是,上述情况就足以说明,信用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只要存在于市场经济当中,只要从事经济活动,就不可能离开信用。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同时也是信用关系的产物。
这像是一种“信用宿命论”。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确,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信用。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世界的复杂性”有关。卢曼说:“从内部来看,世界表现为无法对付的复杂性”。最早提出“复杂性范式”概念的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说:“复杂性确实是种种事件、行为、相互作用、反馈作用、决定性、随机性的交织物,它构成了我们的现象世界。”世界是复杂的,作为世界一部分的市场经济系统自然也是复杂的。面对无法对付的复杂性,人类选择了信任作为一种简化机制。同样,在市场经济中,面对无法对付的复杂性,市场经济中的人只能适度地选择信用作为一种简化机制。
(二)信用的增加
信用具有量的属性。这种量的属性的主要体现方式之一就是:信用量可以增加和减少。现在先来看一下信用是如何增加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A在市场中时间的增加,A的收入能力也会增加。这时在A身上可能会发生下列变化:
作为授信主体,当A获得的收入增加时,A接受使用的信用币就会增加,A对所在国政府授予的信用也就增加了;当A存到银行的收入增加时,A对银行授予的信用也就增加了;当A购买的商品增加时,A对商品销售者就越来越信任,相应的信用也就增加了;当A购买商品采用支付预付款的能力增加时,A对商品销售者所能授予的信用也就增加了;当A购买股票、进行投资的能力也增加时,A就对被投资对象所能授予的信用增加了……而且,随着A在信用网络中存在时间的延长,A对其他信用元的信息的了解也会增加,A敢于授出的信用也就增加了。
作为受信主体,随着A周围的信用元对A的信息了解的增加,以及A的收入的增加,银行可以授予A的信用额度就会增加;其他信用元授予A的信用额度也会现实地或潜在地增加。
上述信用增加的情况仅仅是基于A自身相关的客观情况的变化产生的。除了A自身相关的客观情况的变化会带来信用增加外,A自身的主观心理(个体人的主观心理或者企业负责人和团队的主观心理)的发展变化,有时也会带来信用的增加。比如:当A非常乐观时,他会觉得未来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好,他就会更加倾向对其他信用元多授予信用,或者更努力地寻求被授予更多信用;当A在以往的授信经历中得到了应有的效用,变得更加自信时,他也会倾向于对其他信用元多授予信用;当A越来越倾向于风险偏好或对投资越来越有更高的期望时,他也会倾向于授予更多的投资信用。
信用主体的主观心理变化与社会环境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很多社会因素也会促进信用的增加。比如: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因社会变迁引起的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有可能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投资获得“财富”,此时,A可能也会因此增加其投资信用;上述社会变化也有可能会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此时,A可能也会因此增加其消费信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的方便,也会使得人们的信用行为可以更容易实现,此时,A可能会增加他的授信对象,也会获得更多的授信来源;当其他信用元越来越倾向于增加信用时,从众心理(或者叫“羊群效应”)也会使得A增加信用。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论表明,从投资市场来看,有更多的因素会带来信用的增加,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媒体对投资市场的大量鼓动性宣传、分析师的卖力推荐、投资基金的增长,乃至人口高峰性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通货膨胀、投资手段和工具增加、赌博机会的增加等。
在信用网络中,信用的增加也具有传递性。比如:A增加授予B的信用,B可以基于A增加授予的信用,增加其授予C的信用。如果B是一家产品制造企业,B的信用增加,可以被认为是它得到了消费者更多的信用,产品销售额增加了,那么它能够赊销给消费者产品的能力,即B授予其他信用元信用的能力也就增加了。如果B是一家银行,它被授予的信用增加,可以被认为是其存款额度增加了,这时它能够提供给其他信用元的贷款信用也就增加了。这种传递有时会在信用网络中形成一种无限循环,使得信用加倍增加。
(三)信用的减少
正如任何具有量的属性的事物,有增加必然有减少一样,信用量必然也会减少。信用量的减少与信用量的增加在很多时候是相对的。
市场中充满了竞争。A的收入有增加的时候(虽然多数情况下应该如此),但也有减少的时候。作为授信主体,当A获得的收入减少时,A接受使用的信用币就会减少,A对所在国政府授予的信用就会减少;此时,A一般会将存到银行的储蓄减少,如此,A对银行授予的信用就会减少;此时,A购买的商品量也要减少,A对商品销售者的信用也就会减少;此时,A购买商品采用支付预付款的能力也会减少,A对商品销售者所能授予的信用就会减少;此时,A购买股票、进行投资的能力也会减少,A的投资信用也就会减少……
有时,即便A的收入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但受一些违反信用原则事件的影响,A的授出信用也会减少。比如:A在授信过程中遇到了授信对象违反信用原则的情况,而且使A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或者A遇到违反信用原则的事件越来越多,或者他多次目睹、听说了大量存在的违反信用原则的事件,A就会减少对违反信用原则的授信对象的信用,同时极可能也会减少对其他信用元的授信量。
作为受信主体,当A的收入减少之后,A周围的信用元通过对A的信息的了解,会很快减少对A的授信量。银行可以减少授予A的信用额度,甚至取消;当A购买某商品,想赊购时,销售者也会减少甚至取消对A的信用。即便是原来A接受了的借款和欠款,授信主体也会随着对A的信用的减少,加紧催还。此时,在A的心理上也会产生一些变化,从而导致A的信用减少。比如:当A的收入减少时,A变得不再乐观,他会觉得未来越来越糟糕,他就会更加倾向于对其他信用元少授予信用;此时,A也会越来越倾向于厌恶风险或对投资越来越信心不足,他就会倾向于减少投资信用。
社会和国民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发展变化也可能导致A的信用量的减少。比如:当整个社会处于秩序混乱时,A授出和接受的信用就会减少;当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萧条时,A授出和接受的信用也会减少。
在信用网络中,信用的减少也具有传递性。比如:A减少了授予B的信用,B也会减少其授予C的信用。如果B是一家产品制造企业,B的信用减少,可以被认为是它得到消费者的信用减少了,产品销售额下降了,如此一来,它赊销的能力,即B能授予其他信用元的信用也就会减少。如果B是一家银行,它被授予的信用减少,可以被认为是,居民对其存款减少了,这时它能够提供给其他信用元的贷款信用也就减少了。这种传递有时也会在信用网络中形成一种无限循环,使得信用加倍减少。
除了上述信用减少的情况之外,根本上讲,信用的减少还要受到一个亘古不变的宇宙规律的支配。这一铁的规律就是:没有永远的增加(当然,也没有永远的减少)。无论任何情况下,信用的增加总会有其极限。当A的信用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迎来其减少的时刻。当然对于其增长的极限,即一个信用主体的信用增加到什么程度会减少,本文尚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关于社会信用运行机制的说明
上述信用机制是针对一个单独的信用元来展开的。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信用的运行机制是:首先,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信用不存在产生的问题,因为只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和社会将始终存在着许多信用主体,即始终存在着信用;其次,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整体信用是其内部所有信用元信用的加总,所以整体信用的增加、减少的运行机制只不过是上述信用机制在无数个信用元身上的复制、加总和整合。
参考文献:
1.[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法]埃德加·莫兰,陈一状译.复杂性思想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美]罗伯特·希勒,李心丹,陈莹,夏乐译.非理性繁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