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2012-07-07程新友
文/本刊记者 程新友
汽车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文/本刊记者 程新友
从2002年至今,中国汽车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底,《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首份年度报告发布,预计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将达8650万辆,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20辆,这也是世界公认的汽车社会门槛,因此,2012年成为中国汽车社会元年。
中国进入汽车社会新时代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汽车作为拉动GDP的作用明显,2002年至今,中国汽车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我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国,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国家除了在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向汽车工业倾斜外,还鼓励大众汽车消费,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按揭购车等行业政策,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利器。
而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在中国社会,汽车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它不仅仅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成为社会等级区隔的标志。没有汽车,在一些人眼里,多少有些落伍、过时,甚至出局的意味。汽车品牌为人们参与炫耀性消费提供了绝好的竞技场。名车于是成为车主财富和身份地位的名片。“郭美美事件”的起因,就是郭美美在网上炫耀其所拥有的名车。拥有一辆汽车,成为进入中产阶级的标志。“有房有车”成为许多人的奋斗目标,被赋予终极价值的含义。这种面子消费也是拉动中国汽车消费的一大动力。
GDP主义加上中国国情,导致汽车数量在中国急剧增加,中国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这一历史进步已不可逆转地到来。
汽车大量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预示着汽车社会的到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它对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选择、城市和乡村结构、生活和休闲方式,乃至消费结构和商业模式,都会有所影响,进而还会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以及知识结构和文化习俗等。
总之,汽车的触角和影响力已辐射到文化、法律、道德、环境、交通及家庭等各个社会领域,汽车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水平乃至理念,改变着社会形态,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
汽车社会的挑战
随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到汽车社会,汽车与社会的关系也远超出传统的车与硬件设施、车与能源、车与环境等关系,汽车与社会阶层、汽车与车主身份、汽车与城市建设及管理的诸多矛盾成为新的社会热点。全国性的打击“醉驾”行动、杭州“胡斌飙车”等一系列事件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话题。汽车已经成为社会的话题,这也是汽车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解读中国汽车数量的增长,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在汽车与环境的关系上,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大气环境的污染也极为严峻。2011年12月19日,环保部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0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226.8万吨,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而在硬件配套设施上,整个社会似乎并没有准备好如何去迎接社会的到来。行车难,上下班堵车烦,可以用车满为患来形容,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堵塞十分严重,有时甚至不如坐地铁上班来得方便。而在上海,最麻烦的莫过于停车难、停车贵。停车位的大量缺口给车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汽车不像自行车那样可以随地停放,它的占地面积比较大,随便乱停的话随时可能招来警察的罚款,而且停车的费用也相当可观。不少车主抱怨停车难已经成为一个最麻烦的问题。一位车主曾对笔者抱怨:“停车是最麻烦的问题,因为很难停,很难找到车位。有时候没地方停,就停在路上,但是路上也有危险,经常会被贴罚单。有的地方连路上也要收钱。有一次去吃饭,我停到饭店外面,每小时收20元,而饭店里面的地下车库,则只要10元每小时。为了省钱,我决定停在里面,在里面倒来倒去的,很不方便。所以现在我出去的时候能够不开车,尽量不开车去。”出现这个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上海的车辆确实多,在2012年9月11日举行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季度发布会上,研究者对2012年上海汽车发展情况作出介绍:2011年底上海市汽车保有量为189.39万辆(不包括电车、农用车、挂车、专用机械、拖拉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汽车社会的配套建设与管理方面远远没有跟上。比如,小区、商场在建设时,并没有从汽车社会的角度来建设配套相应数量的车位,上海绝大多数的老小区并没有建设专门的地下车库,即使是新小区,也没有配套合理数量的车位。如浦东新区的“金地湾流域”小区,2009年开盘时房价每平方米两万多,但是车位是按照每三户配套一个建设的。他们没有考虑到,能在这个中高档小区买房的业主,基本上都是有购车能力的。所以业主入住后,小区车辆保有量平均每户一辆,很多家庭不止一辆,这就导致小区车位严重缺乏,很多车主不得不把车停到小区的人行道甚至门口,导致小区拥挤不堪。
在汽车与人的关系方面,中国人的汽车文明似乎还远远没跟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交通意识和交通道德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国虽然汽车保有量低于许多国家,但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却居世界各国之首,占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五六分之一。各个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有一些并不是由于道路不足,很大程度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文明驾驶等交通道德缺失造成的,比如开车时随意变换车道、随意停车、酒后驾车等等。
行车难、堵车烦、停车贵,这成为汽车社会中面临的难题。
汽车社会的社会管理
一方面,进入汽车社会的城市出现了由汽车数量猛增带来的种种不和谐之音;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汽车市场刚性需求仍然坚挺,汽车价格日益走低,汽车的消费成本越来越被普罗大众所接受,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强劲增长势头数年内仍将继续保持下去。
有鉴于此,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视角来认识汽车问题,而必须从“汽车社会”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和反思已有的汽车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充分认识汽车社会的巨大成本,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准备。汽车社会的到来已经是不可逆的社会潮流,建设和谐的汽车社会应契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与时俱进,从现实出发,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社会治理措施,实现汽车工业和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汽车社会,首先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汽车领域的节能减排,推动节能、环保、安全、资源节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未来汽车社会的理想类型应该是汽车规模适度,拥有率要受城市的容量约束,增长速度不能太快,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汽车拥有者相对于整个城市人口来说依然是少数,而正是这些少数人占有着多数人的资源、空间,为他人或社会带来不便甚至伤害。因此,汽车社会的建设不是汽车数量的增长,而是各个方面都必须全面发展。要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综合管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停车场建设,规范停车收费;交通换乘枢纽应建设大型停车场所,方便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减轻交通拥堵压力;要大力提倡小排量汽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升功率,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提供更大的动力。
在汽车文化和汽车文明方面,国外汽车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驾车人在行车、红灯、抢道、错道时的驾驶理念已趋于文明。中国的汽车经济才刚刚起步,汽车还是驾车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在中国人的汽车意识里,还没有将汽车当成普通的代步工具,这也就导致在中国汽车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人们的汽车文明似乎还远未到来。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开车人的素养却没有“与日俱增”。在今年十一长假中,全国道路客运行业发生三起死亡三人以上的重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造成24人死亡、32人受伤,其中一起为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安全事故。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源于不文明的驾驶习惯。驾驶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路拥堵并引发了事故。汽车文明从哪里来?自律是一方面。道德范畴内文明素养的培育当然要靠内心生成,外力的约束和规制只能起到防范和补救的作用,单单靠驾驶人的自律又不能保证汽车文明的培育。汽车文明的培育需要严峻执法,因此,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从各方面加强了对驾驶人的管理及处罚力度,更有助于提高驾驶人的行车素养,保证路人及驾驶人的安全。明年起闯红灯扣6分、遮挡牌照扣12分。在严刑峻法下,然后大力普及汽车知识和交通法规,提高每一个交通参与人,包括司机和行人的交通意识,逐步建立符合现代文明的汽车社会生活方式,共创健康、文明、和谐的汽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