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最美”井喷

2012-07-07李宗彦

检察风云 2012年18期
关键词:最美周冲井喷

文/李宗彦

风云杂谈

警惕“最美”井喷

文/李宗彦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军官沈星、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路人周冲,还有最美清洁工、最美护士、最美孕妇……仿佛一夜之间,生活中涌现出了数不清的“最美”,我们的社会正在成为“最美”竞相绽放的花园。

在“最美”频频出现的背后,还有另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事:彭宇案、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以及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在某种层面上,这些事件引发的道德焦虑催生了当前“最美”人物的井喷。像坐过山车一样,媒体带着我们,从所谓道德滑坡的谷底,迅速奔向“最美”构成的道德高峰。

媒体的善意不难揣测。在道德失范案例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对道德的信心降至一个低点,渐次弥漫的道德焦虑堵在大众的心头。选择在这样的时机,集中报道好人好事,并且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事,特别是好人都是一些和你我以及身边的同事、朋友、邻居几乎没有差别的普通人,这无疑在帮助人们重新树立道德信心方面会起到正面作用。

可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警惕过犹不及。传播学里有条规律,宣传最初可以使人们形成某种印象,接下来,人们便会检验这种印象的真伪。一旦检验的结果与宣传内容不相符,人们不仅不接受宣传内容,而且对宣传者也产生怀疑和抗拒。当前,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似乎正在走入遍地都是“最美”的极端思维,一心突出“最美”,把与之相对立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事情有意识地进行冷处理。这种苦心营造的美好局面,在现实的冲击下,难免会让人们得出媒体说谎的结论,削弱最美人物的影响力,甚至生出对媒体的不信任,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这都是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

在现实面前,媒体不能致力于给道德画饼充饥,虚构一个“人皆为尧舜”的道德乌托邦。平心而论,每个社会都是美丽与丑陋并存,洁净与污浊同在,我们的社会也不例外。不承认丑恶现象,是自欺欺人;看不到美好,是庸人自扰。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中,这个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转型时期往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转型经常意味着价值观和道德的重建。在转型中,期待道德建设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就解决这个让人头疼的复杂问题,只能是一种幻想,难以实现。讲清楚道理,说明白问题,大众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认识也许会更加客观理性。

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不能眼里只看到“最美”;在报道“最美”时,也要有一说一,不夸大,不拔高。事实上,对最美人物的这种真实报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称为良心油条哥的刘洪安,在食品安全论坛上当众直言:我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好。被称为托举哥的最美路人周冲说,想看看被救的小女孩,又担心别人以为是图什么才回去的。更早的时候,最美妈妈吴菊萍认为自己的救人,“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事,没必要想那么复杂”。这些言语经过媒体报道,丝毫无损于最美人物的形象,反而拉近了他们和我们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最美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是用来顶礼膜拜的道德偶像,而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凡夫俗子。这样才更容易发挥榜样的力量。

我们在渴望美好道德的时候,千万别让井喷的“最美”起了负作用。真实的“最美”才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图:季平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猜你喜欢

最美周冲井喷
话剧《雷雨》中周冲人物形象分析
大山里的升旗仪式
试析周冲“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从周冲追求四凤说起
携手
“托举哥”一举成名后的7年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井喷事故救援医学应急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
能把分内之事做好就是“最美”
从龙口到李沧:一座城市的“最美”标签
谈亚文:用镜头留住“最美”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