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
——旗袍
2012-07-07李晓君
文/李晓君
美的历程
——旗袍
文/李晓君
晚清穿旗袍的女子(油画)
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老照片)
蓝地印花罗倒大袖旗袍(1920年代)
中国自古以来的主要服装款式有两种,即上衣下裳式和一件式,后者即为袍。袍的款式通常较长,多厚重,可作外衣或礼服。其作为中国传统服式由来已久,汉代典籍《急救篇》中记载:“袍襦表里曲领。”唐人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
旗袍的原型是长袍,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曾有过穿长袍的历史,满族的长袍也是在各民族长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是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能穿的衣服,后来逐渐出现贵贱差别,有了颜色、纹样以及开衩多少等严格的等级规定。旗袍源于旗女之袍,即清代女性旗人所穿之袍。但是清代旗人似乎并不把自己所穿之袍称为旗袍,使用这个称谓倒是汉人或清亡以后的事。使用“旗袍”来指称旗人之袍,我们所见较早的例子见于《雪宦绣谱图说》,此书出版于1919年,口述者沈寿和记录者张謇都是汉人。
清晚期的旗女之泡
严格意义上的旗袍就是指民国旗袍。辛亥革命之后的几年,旗下妇女可能出于对民间一些反满思想和行动的避让,而穿袍甚少。20世纪20年代女子袍服又复流行,最初袍内仍着长裤,与清代情况相近。稍后袍内不再着长裤,针织棉袜和丝袜逐渐登场亮相。1925年以后,旗袍的长短变化较大,开始时长至小腿部位,后来缩短到膝盖下10厘米左右,甚至有长仅及膝的。此时的旗袍略收腰身,倒大袖形,与当时上衣相仿佛。袍身之装饰较清代大大减少,面料亦多用当时所谓“铁机”生产之织物,图案配色亦大异其趣。绣花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一种极精细的线镶滚,却大行其道起来,传统的牙子花边或细绦仍常见。纽襻的变化增多,各种盘花纽争艳斗巧。到20世纪20年代末,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旗袍摆线提高至膝下,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于简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总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这时穿旗袍的人仍不是多数,仅限于城市的知识女性及时尚人士。
刺绣镶边旗袍(1930年代)
彩条纹纱罗旗袍(1930年代)
手工装饰花卉旗袍(1930年代)
当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旗袍日臻完美成熟,造型更趋合身,装饰更简洁,面料时装化。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此时,旗袍的款式有两大特点:一是中西合璧,一是变化多端。其长短肥瘦年年更新换代,稍不留神便会落伍,令时髦女性在大为头痛的同时,却照样乐此不疲。最初两年(1930-1931)的旗袍,长度仍沿袭20世纪20年代,袍至膝,袖长及肘,但腰身逐渐收小,开衩也在放大。从1932年到1938年,却一直流行长旗袍,尤其是1934年前后,旗袍的下摆无不衣边扫地。长的旗袍最少也要至小腿下部,而短的旗袍又相当短,于膝上一拳左右。开衩也以1934年为最高,到达臀部,而后又逐渐降低了。领的高度是先低后高的,高到直抵胯下,继而至耳,上缀三粒纽,美化了脸型。然后,低领的风尚又卷土重来,甚至到后来的无领。袖子到了20世纪30年代明显变得细长合体,同样先短后长再变短,最后发展到无袖,使身材显得格外苗条。
终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交替之际,出现了所谓的“改良旗袍”。所谓“改良”,就是将旧有不合理的结构改掉,使袍身显得更为适体和实用。改良旗袍,从裁法到结构都更加西化,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都变得合体了。甚至在肩部衬以垫肩,谓之“美人肩”。修长适体的旗袍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备受青睐。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又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主流。
也就在当时,旗袍奠定了女士们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中国的电影明星和名门淑女穿上精致工艺而成的旗袍,便成了地地道道的时装。这些名门贵族,拥有自己专属的服装设计师,经过服装设计师的重新制作和改良的旗袍,还时不时地结合了当下不断翻新的西方时髦女装款式。同时,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阮玲玉几乎称得上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形象代言人。旗袍不仅与舶来的高跟皮鞋搭配起来搭配,还和西式服装一起来穿。女士们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上各色围巾,十分相得益彰。不少人还喜欢在合体的旗袍外配以首饰,如佩戴项链、耳环、戒指、手表等。女性的时尚装扮是烫发、长袜、高跟皮鞋和修长入时的旗袍。
云纹暗花丝绒旗袍(1940年代)
香港生产的旗袍(1940年代)
同时,旗袍不仅在大城市里很快普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小城镇女性的青睐。平民女子用比较便宜的蓝布、土布缝制的旗袍,其文静、素雅的色彩,耐穿、不易褪色的特性,虽不比富贵人家的华丽,但别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
抗日战争硝烟燃起,虽仍有醉生梦死者,但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20世纪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开始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旗袍独特的风格。
自此以后海外华裔妇女所着之各种旗袍,例如《花样年华》中所反复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香港旗袍,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出现的种种旗袍新设计,都跳不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之樊篱,水平也无出其右者。旗袍外观的变化,除了色彩图案肌理外,主要表现在领的高低有无,袖的长短宽窄,开衩的高低,下摆的位置与腰身的松劲合身等。
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旗袍虽然脱胎于清代旗女之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服装之代表 。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