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与苏州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比较研究

2012-07-06于春玲

科技视界 2012年30期
关键词: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

于春玲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1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开发区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发挥了其独特的巨大作用。开发区有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快速提升产业集聚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投资环境,对外商外资有相当的吸引力,开发区也因此而成为直接利用外资最集中的地方;开发区吸引了大批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吸收了大量工人就业,同时也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从最开始、最普通的工业开发区起步,开发区出现了产业集中化程度更高、技术档次更高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等新类型、显示出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国家到地方,针对开发区的建设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通过对开发区的管理,各级政府摸索积累了许多驾驭经济、指导企业的成功经验。同时,各级政府也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换。

苏州的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开发区的典型成功案例,湖州与苏州是隔太湖相望的两个城市,又都地处长三角,但是在开发区建设上,湖州与苏州还有很大差距,对比研究两个城市开发区建设的差异性对于提高将来湖州开发区规划与发展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湖州与苏州国家级开发区的比较分析

2.1 经济本底情况

在资源驱动的农业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使得湖州的桑蚕经济以及基于此的丝绸织造等非常发达,并因此使得湖州在这两个时代在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但是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政策和资本双驱动的开发区经济的盛行,长三角各地尤其是苏南各市纷纷把经济重心转向了开发区建设,但是湖州在这一时期由于浙江省政策以及地方发展战略原因,错过了开发区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实力也随之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城市。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苏州两个开发区的各项主要指标存在很大差距,其中GDP密度一项,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6.59倍和14.20倍;地方财政收入一项,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7.2倍和5.74倍;固定资产投资一项,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8.10倍和2.40倍;出口额一项,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92.92倍和93.67倍;实际利用外资一项,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2.16倍和6.24倍。

表1 2009年湖州与苏州开发区相关经济指标

2.2 湖州与苏州开发区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2.2.1 发展背景差异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2009年,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85年,1991年1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建区以来,昆山开发区经历了启动发展、全面发展、提升发展三个阶段,开创了多个江苏省乃至全国第一: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县级自费开发区,开创了县级自费开发区进入国家开发区序列先例;引进了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创建了江苏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如今,昆山开发区已成为苏州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龙头、科技创新的先导、辐射带动的基地、城市化建设的品牌,成为昆山最具发展实力、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级开发区不管是土地政策还是税收政策等都比现在要宽松很多,因此当时的国家级开发区在项目引进等方面与现在的开发区相比有很大的早期发展优势。而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到2010年3月才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湖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内设浙江省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省湖州台商投资区、浙江省留学人员湖州创业园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相比,分别整整落后了16年和18年。

2.2.2 经济发展模式差异

以苏州模式为代表的新苏南模式主要是以招商引资为引,以大型综合开发区为平台,以下设各类园区和大型企业为载体,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大量积聚来实现经济提升,是一种组团式的积聚发展模式。“苏州模式”本质上就是开发区经济,其基本特征就是政府强力主导,利用开发区的产业高集聚度优势,依靠高投资实现GDP的高速增长,因此可以总结苏州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政策和资本双驱动。

说到“新苏南模式”,也就是“苏州模式”,就不得不说“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系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温州模式”的经济自成体系,没有出现过政府人为操纵所导致的增长明显起落。这张自发形成的分工合作网络具有外人难以想象的弹性和灵活性,“低、小、散”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正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这两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苏州模式”下,为了吸引和留住外资,政府必然通过种种措施,人为抑制劳动力成本本来具有的上涨趋势。因而,在苏州模式的开发区经济中,社会财富分配向资本、向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倾斜,而普通民众难以分享;而温州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产品层次低,自主品牌少,规模企业少,抗风险能力差,政府的管理调控作用比较弱,民营企业难以成规模、上档次,这样,很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化、大规模的经济竞争。

湖州地处苏南与温州的中间,经济发展既有“苏州模式”的影子,也有“温州模式”的痕迹。但是受江苏省与浙江两省经济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总体导向差异性的影响,“苏州模式”对湖州的影响有限,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湖州以乡镇企业经济为主,由于区域发展重点以及政策导向等原因,对开发区建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开发区建设的滞后性,而且招商引资力度与苏州的开发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 湖州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建议

3.1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借鉴苏州各类开发区建设的经验

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刚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虽然错过了开发区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因此湖州开发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就应积极利用后发优势,着眼全局,着眼未来,对开发区进行科学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一旦落实,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项目引进和开发区建设。当前土地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子,在对湖州开发区的建设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更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且要设置符合湖州开发区发展速度与发展潜力的项目土地利用门槛。在当前周边各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湖州的土地资源是其经济发展优势,在地处长三角的区域背景下,丰富的土地资源就意味着深厚的经济发展潜力。因此对土地利用门槛的设置,湖州开发区要严格遵守“宜高不宜低”的原则;在要素保障方面,要严格按照开发区总体规划的思路,对基础保障设施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生态环境保障方面,要严格避免重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实行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抓住当前创新经济时代的机遇,走以高新技术为发展驱动力的“新型开发区”建设之路

随着今天长三角经济转型成为一种普遍共识,长三角地区逐渐迈入了人力资源和科技知识驱动的创新经济时代。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抓住这一机遇,走出一条不同于苏南各地开发区的全新的建设之路,尤其是在项目引进上,建设之初,就要把引进“大、好、高”等优质高科技含量项目作为优先目标,把引入项目的科技含量作为引入项目的重要门槛之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产能进开发区,坚决把发展潜力不大的落后产业项目排除在开发区之外,坚决遵循“宁缺毋滥”的项目引进原则;加大科技创新对开发区园区建设的驱动力,结合节能减排的国内外需求,加大对新能源、新动力、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严把项目引入关,让湖州国家级开发区走出一条完全以高新技术为发展驱动力的“新型开发区”建设之路。

[1]罗兆慈.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

[2]邵生余.创新转型:江苏开发区的“活力基因”[J].群众,2012(8).

[3]王志宪,虞孝感.湖州市外资引入方面的落后性及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2).

猜你喜欢

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