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精神交往”视域下政务微博发展
2012-07-06苏婧
苏 婧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2011年12月12日,“2011政务微博年度高峰论坛”在京举办,论坛期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全国首份政务微博年度报告《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务机构和官员微博从2011年初的500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2万余个,其增长率超过200%。截至2011年11月,经过新浪网认证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近2万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超过1万家,官员个人微博近9000个,并且已经覆盖大陆所有省级行政区域。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指出:“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的话,那么2011年可以被称为中国的‘政务微博元年’。已从局部尝试走向全面应用。[1]”
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发展背景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动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在人们满足了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后,便产生了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就是其一。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网民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大量的事实证明,网民已经成为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而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也正影响着公权力的运行,甚至把握着公共事务的发展走向。同时,网络交互性、偶发性、平面化、碎片化的特点对传统权力自上而下垂直行使的方式也形成了革命性的冲击[3]。当网络与政治生活的关系日渐紧密,人们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互联网,于是“网络问政”成为中国社会迅速兴起的政治形态。2011年是“社会管理创新年”,全国各地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对社会管理创新展开了探索。随着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微博舆论场”也逐渐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2009年,全国多地政府机构相继开始试水“政务微博”,它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也是全国各级政府践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途径。
“微博问政”正是当前我国社会精神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政府选择“微博”作为问政工具的行为本身,就反映了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民思想现状。“政务微博”的蓬勃发展证明了政府的这一选择顺应了时代和人民的普遍要求,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2 交往媒介视角的传播机制分析
2009年,微博开始在我国兴起,并发展迅猛。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在各种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排位中位列第三。目前,我国微博客用户已经超过3亿,注册账号达到7亿,每天发博量约2亿条。马克思认为:媒介在人民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过程中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强大中介”。“政务微博”是微博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在履行“强大中介职能”的时候同样遵循微博的传播机制。微博在三种传播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交往媒介”的中介职能——将个体与世界、个体与个体、信息与受众联系到一起,形成巨大的影响力,极大地改变着传媒生态、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
2.1 “点对面”的即时传播——连结个体与世界
微博凭借“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方式传播信息——不仅具有“即时性”,还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当我们把个人意见发表在微博上,它的“转发”功能使之被大批量的复制和传播,这时候,个人意见就有了社会化生产的特点,变成了一种社会意见,并且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2 关系网络上的多级传播——凝聚个体与个体
微博使用者通过“关注”与“粉丝”机制而建立联系,形成巨大的关系网络,而个体关系的重叠交织又使这张网络的结构变得复杂。同时,微博的“转发”功能又将原本独立的个体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传播力量。有人将其比作是“核裂变”式的传播。
2.3 权威选择下的高效传播——联系信息与受众
在微博传播的过程中,只有那些能够引起“注意”的信息才会被广泛传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决定“选择”的是刺激物的强度、变化程度、新异性和与其他刺激物的对比关系;以及参与交往的人的品行、功德、权威。经过这样的“选择”,微博所传播的内容就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权威性、影响力,自然就提高了传播效率。
3 交往革命视角的典型模式分析
“精神交往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交往革命”,其“革命”思想的实质是创新。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革命的“胜利”,它的后续发展和影响同样值得关切。“政务微博”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交往革命”。
《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对当前“政务微博”的发展阶段与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一共列举出六种:公安微博多元模式、政府微博发布厅、“问政银川”模式、突发舆情应对模式、官员微博带动模式、“微博公文”模式[4]。并用星级对它们的创新情况予以评价。
其中,“政府微博发布厅”模式下的“政务微博”主要是指那些由政府新闻办注册的微博。根据报告的描述,笔者绘制了下表:
时间2011-11-25名称2010-6-232011-4-112011-5-192011-11-172011-11-28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成都发布南京发布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北京发布上海发布
笔者在此以“政府微博发布厅”中的“北京微博发布厅”这一典型模式为例,对于“政务微博”的创新进行分析。“北京微博发布厅”是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也是以上六个实名认证微博中唯一一个创新评价为五星的。2011年11月17日,“北京微博发布厅”独家落户新浪,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管理主导微博内容,联合百个北京市“政务微博”发布新闻和发起活动。它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1)政府形象的集中展示
“北京发布厅官方微博”和“北京市新闻发言人”在“北京微博发布厅”首页齐聚,同时设置“北京微群”、“北京活动”、“友情链接”、“便民服务电话”等板块,并且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个主题将微博进行分类,方便民众查看。
“北京微博发布厅”通过及时而全面地传达最新权威政令,直观地向市民展示工作进度和阶段效果;并且开展民意征集、调查工作;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全面宣传和推广城市活动等。这里成为北京市政府机构形象展示的全新平台,也是提升北京世界城市形象外宣新阵地。
2)政府部门的资源整合
当前,政府部门和“政务微博”数量繁多,它们开通时间也并不一致,究竟哪些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务微博”,民众并不清楚,除了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政务微博”受到广泛关注外,很多“政务微博”的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另外,单个“政务微博”或是单条微博所传递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很多情况下无法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
“北京微博发布厅”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利用微博传播优势,整合了北京市各大政府部门资源,将这些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变“独唱”为“合唱”,方便了职能部门信息发布和提供服务,增强了民政沟通与互动。
3)政府部门的职能整合
“政务微博”开通后,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机制保证它的运行,比如:及时公布信息,解疑释惑,积极互动,引导舆论等。“北京微博发布厅”将北京市重要职能部门聚合一起,加强了政府部门与网民的互动。利用微博进行网络政务办公服务,将具体问题转送给相关部门解决,对处理过程进行公开监督,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发布反馈。这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实现了政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打破传统政务服务的模式、格局,开拓社会管理创新形式。这是“政务微博”应用的一次突破性创新。
4 交往心理视角的传播效果分析
在人们进行精神交往时,始终伴随着看不见的交往心理活动,各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同时亦制约着交往的深度和广度[5]。
4.1 认同心理与表达欲望
只有当人们的内在尺度认同了某些外来信息时,交往才可能开始并持续下去。在认同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产生了趋同欲望,希望别人与自己的内在尺度保持一致。这时,“政务微博”就如一个“政治安全阀”(political security threshold),它提供了一个让人们畅所欲言的平台,郁结的情绪能量得以释放,心中的不平得以减少,内心情感与外界刺激达到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抱怨和不满,免除社会动荡和灾难[6]。
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只是赶着“微博时代”的大潮或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开通了“政务微博”,只有三分钟热度,之后陷入沉寂,有“作秀”之嫌。或者是沿用传统的宣传思维对微博进行运营维护,官僚主义的作风影响了沟通。有时干脆直接关闭评论和私信功能,甚至出现敷衍、封堵、拉黑、威胁恐吓,让“政务微博”流于形式,“言论大门”有名无实。
政府应当充分认识“政务微博”的“政治安全阀”作用,葆有其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鲜性,使人感到清新、明快、真诚,以吸引更多的民众来到微博进行言论表达。回归到心理层面,政府可以利用“吸引注意”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的。就每一具体的传播内容而言,集中传播比分散传播更能引起注意,所以,诸如“北京微博发布厅”这样整合微博资源的形式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
4.2 负面影响与舆情应对
影响交往的最大心理障碍是个人、阶级、党派、社会、民族的各种偏见。由于缺乏必要的、正常的精神交往的外部环境,信息传播往往会发生畸变,流言是一种常见的畸形精神交往形式。
有时候,政府出于对信息准确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估量,而发布信息不及时,造成信息真空从而引发流言。或者是不经思考,造成言辞不当,出现了一些“雷语”、“悍语”和“官话套话”,引起消极反馈。再如,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被动应对舆情,采取的行动当然也很被动。
另外,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不高也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受到“刻板成见”或是个人情绪的影响,而陷入偏听偏信的泥淖,对政府决策和当事人隐私过度干扰或侵犯。或是一些“意见领袖”过度影响舆论导向,不明事实的传统媒体有意或者无意地被利用,增长了舆论声势,使之演变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隐患。
想在当前这个媒介力量如此发达的时代隐瞒真相压制舆论是不可能。依靠封锁的环境保持谎言传播的代价往往是致命的,一旦社会信息通畅,真相大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政府应该学会利用微博这类网络新媒体加强信息披露,让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责任意识,利用“政务微博”这一平台树立正面形象。由于政府和官员的身份特殊性,民众对于“政务微博”的关注度和要求也更高,在使用微博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过于官方化、也不能过于随意化。
一些地方的官员就提出了“事实第一、原因滞后”的“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方法,以确保信息的及时和准确——能够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目前不足之处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5 结论
“政务微博”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兴交往媒介,具有革命性、创新性、前瞻性,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应对此加以重视。我们应将此视为一种权力,借助它的力量去实现社会诉求,用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去推动这一“交往媒介”的发展,让它为我们的交往服务。
本文的研究将“精神交往论”运用于对当前政务微博发展的研究,为时事热点提供了理论支持,发掘了理论的现实意义,当然,“精神交往论”的研究思路也可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为其发展建言献策。
[1]卢国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草根力量互动政府变革.新华网,2011-12-13.http://news.sohu.com/20111213/n328813575.shtml.
[2]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7.
[3]财新网.微博论政是与非[J].中国改革(电子版),2011(10).http://magazine.caixin.com/2011/wblzsyf/.
[4]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2011:70-84.
[5]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388.
[6]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