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机滚筒浮动油封液压拆除工具的应用
2012-07-05张凯歌
董 平 ,苗 锋 ,赵 扬 ,张凯歌 ,刘 伟 ,张 超
1.皖北煤电集团恒源股份五沟煤矿,安徽淮北 235131
2.皖北煤电集团恒源股份百善煤矿,安徽淮北 235154
1 地质概况
五沟煤矿隶属皖北煤电集团公司,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t/a,服务年限52年。2005年6月25日开工建设,2008年5月22日实现联合试运转,2008年9月12日正式投产。目前有一个采区生产:南一采区。 1018工作面位于南一采区西翼,机巷走向长约669m,风巷走向长约582m,切眼180m,工作面面积约99000m2。本工作面所采为10煤,平均厚度为M=4.8m,煤层倾角为1°~20°,平均倾角α=10°,自上而下倾角逐渐增大。工作面机巷掘进施工方位为243°20′,机巷标高在-320.9m~-377.2m之间,风巷标高在-348.6m~-374.2m(巷道顶板标高)之间。
2 工程现状
1018工作面为综采工作面,采用MG400/920-QWD型双滚筒采煤机双向穿梭采煤。1018工作面位于F4、F5、F6断层之间,且位于井田主褶曲五沟向斜东翼,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小褶曲和小断层较为发育,在回采过程中揭露断层9条,落差在1.2m~11m,对生产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断层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频繁的过断层,使得MG400/920-QWD型双滚筒采煤机工作时抖动幅度较大,加快了浮动油封的磨损,浮动油封失去了密封性造成行进头漏油,因此浮动油封大约每隔两个月就要更换。MG400/920-QWD型双滚筒采煤机厂家没有专用的配套浮动油封更换工具,而且受到井下工作条件的限制,按照常规的方法对浮动油封进行更换,拆除工作量较大,用时较长且因条件限制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只有对浮动油封更换工具进行革新,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更换质量。
针对920采煤机井下更换浮动油封的特定工作条件,依据浮动油封的拆除安装工序,反复试验,发明制作了浮动油封液压拆除工具。
3 浮动油封液压拆除工具的制作工艺
3.1 材料
Φ30mm圆钢、10mm厚钢板、16mm厚钢板、50mm厚钢板、11#工字钢
3.2 制作工艺
1)水针子压盖液压拆除工具
首先用50mm厚钢板制作一个Φ285mm的圆盘。其中,在Φ225mm的圆上等间距钻4个M24的丝孔,在Φ100mm的圆上等间距钻8个Φ14mm的圆孔,具体尺寸见图1。
其次,制作紧贴圆盘用来定位水针子的支架。用50mm钢板制作一个宽120mm,总长360mm的十字形支架,然后在四角上焊接一个120mm×120mm的16mm厚钢板,居中230mm钻4个Φ34mm的圆孔,具体尺寸如图2。
最后,制作与水针子支架相配套的十字压板。用50mm钢板制作一个宽120mm,总长360mm的十字形支架,居中230mm钻4个Φ34mm的圆孔,具体尺寸如图3。
图1
图2
图3 方头液压拆除工具
用11#工字钢制作一个十字形工具,居中600mm钻4个Φ34mm的圆孔,然后用10mm钢板制作一个边长300mm的正方形,中间挖去一个直径Φ150mm的圆。最后把正方形焊接在十字中间。此正方形有固定液压千斤顶的作用。具体尺寸见图4。
2)拉杆
用Φ30的圆钢分别制作L=700mm和L=800mm的拉杆各4根,拉杆两端各车Φ24的丝杆100mm,这样丝杆及可以和圆盘或者方头连接在一起。
4 使用方法
更换浮动油封,首先用扳手拆除滚筒盖板和滚筒,然后就要进入工程量较大的拆除水针子盖板和拆除方头中。
1)因为水针子盖板为精密件紧紧镶嵌在行进头里而且没有拆卸支撑点,所以用8颗12×80mm的螺丝穿过圆盘上在水针子盖板的8个丝孔上,这样圆盘和水针子盖板缝合为一体,圆盘上4个M24的丝孔可以作为拆卸支撑点。把4根L=700mm的丝杆上在圆盘的4个丝孔上,然后依次把水针子定位架(注意定位爪朝向圆盘)和十字压板穿在丝杆上,丝杆的另一端用螺帽拧上。把外径280mm,活柱直径110mm,长度400mm的液压千斤顶放在水针子定位架和十字压板之间。此法保证了水针子盖板的受力均匀,当液压千斤顶把水针子定位架和十字压板撑开时,拉杆就会用力把圆盘和水针子盖板带出行进头;
2)水针子盖板拆除后,把L=800mm的4根丝杆上在方头上,把方头液压拆卸工具穿在丝杆上(有定位板的一面朝向方头),丝杆的另一端用螺帽拧上。然后把18/35的千斤顶放在方头和液压拆卸工具之间,当液压千斤顶把方头和液压拆卸工具撑开时,拉杆就会用力把方头带出行进头。浮动油封就会显露出现,可以进行更换。
图4
5 结论
浮动油封液压拆除工具与传统的拉锤拆除浮动油封的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方式更换浮动油封需要两个小班约16个小时,现在使用浮动油封液压拆除工具至多需要8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浮动油封的更换,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拆除时各部件受力均匀,避免了因受力不均造成的损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吴宗泽.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梁德,叶玉驹.机械制图手册[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