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2012-07-04张岩
张 岩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2006年开始逐步兑现我国对WTO的承诺——全面开放我国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存在长期处于逆差、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过小和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我国正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活动来努力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我国金融服务与金融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潮中前行,其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国家,分别从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衡量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简称TC指数),即一国(地区)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净出口总额与该国(地区)该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总额之比。TC指数的理论取值范围在[-l,1],越接近1,说明该国(地区)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说明该国(地区)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越弱。
从表1可以看出,三国之中,美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最大,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强;日本次之;中国的TC指数一直在-0.9~-0.6之间徘徊,可见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非常弱。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开始美国和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开始下降,随后美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开始反弹,日本则继续恶化,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有所上升。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来,虽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较小,但依然有缓慢增长趋势。
表1 2002—2010年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比较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巴拉萨认为,一国(地区)在某种产品或服务上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该产品或服务在本国(地区)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与同期世界贸易中该产品或服务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之比,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简称RCA指数)体现。RCA指数越大,则表明该国(地区)的金融服务行业越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国际竞争力越弱。
表2 2002—2010年金融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最大,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强;日本其次;中国的RCA指数最小,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弱。而且中国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一直不超过0.1,可见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在美国和日本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降的时候,中国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有所增长。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和RCA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强的是美国,其次是日本,中国排在最后。尽管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但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WTO一直到2010年,TC指数和RCA指数都显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不同于美国和日本,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影响到中国的这两个指数下跌,反而出现小幅上升,这和金融危机令金融强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而中国受到影响较小有一定关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的事实。
二、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国(地区)金融服务贸易是否具有竞争比较优势总体上受其产业竞争力水平高低的影响,因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服务产品出口的增加,提升其出口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本文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对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银行业和保险业为例。
(一)要素状况
生产要素方面主要讨论资本和资产结构状况及人力资源状况。资本是决定金融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金融机构维持自身运转和拓展业务的重要基础。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95.3万亿元,同比增长19.9%。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是2003年的3倍,是2006年的2倍。截至2010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超过8%,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是充足的。截至2010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50481.6亿元,同比增长24.2%。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从2003年的9088亿元,到2007年的28912.8亿元,再到2010年的50481.6亿元,可谓增长迅速。尽管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发展十分迅速,但基数太小,与世界保险强国相比差距过大。如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国安联2007年的资产规模达到66506亿元人民币,比近年资产一直不断上涨的中国保险业2010年的总资产还多出16000亿元。
金融产业具有明显的知识密集型特征,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教育背景和素质较高的金融人才。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但高层次的、既懂外语又懂金融的专业人才依然短缺。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就业人数一直稳步上升,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一般,大部分都不具备直接利用外语进行对话和沟通的能力。
(二)需求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与个人对我国金融业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说我国金融业有着旺盛的内需环境。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2003年底的22万亿元,2007年底的40.1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3.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也从2003年底的17万亿元,2007年的27.8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9万亿元。近年来,我国大型国有银行的中间业务经历了一个急速上涨,到有所回落,再到继续攀升的过程。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虽然继续上涨,但涨幅大幅回落,2009年后继续增长。2010年全国共实现保费收入14527.97亿元,是2007年的2倍,2002年的5倍,2000年的9倍,保费收入涨势迅猛。我国加入WTO以来,每年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也随着保费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上涨。2002年我国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只有707亿元,2005年达到1137亿元,2010年则达到了3200.43亿元。
(三)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
波特认为,当一国产业或企业与国际竞争对手比较时,相关及辅助产业是否健全是决定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金融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主要表现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盈利点。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对金融机构相关业务进行处理、汇集和传送,既联接了国内各地的金融机构,又可以和海外机构进行信息和业务的联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可以很好地降低运营成本。近几年与我国金融业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金融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办理一笔异地,甚至跨国的跨行资金实时清算业务只需3~5分钟,而我国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四)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环境
波特认为,激烈的竞争对于保持并提升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金融服务部门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并进行全面有效的战略规划,这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994年,我国新成立了3家政策性银行,2003年国务院确定了中国银行业向股份制改革的大方向。随着资本实力不断增强、运营管理效率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也发生了转变,从片面追求数量,到以质量为先;从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到追求持续竞争优势和股东价值。另外,五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下降,以及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不断上升,体现了国内银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但是五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依然维持在50%以上,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依然比较弱小,国内的竞争并不充分。
2003年对我国保险业来说是意义深远的一年,保险业股改在这一年拉开了序幕,金融机构也迈开了集团化的步伐。截至2010年,我国已有包括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在内的8家保险集团公司。随着我国保险业金融机构资本不断充实、偿付能力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其发展战略与追求的目标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追求保险业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无论财产险还是寿险,60%的市场份额依然掌握在各自领域的三大公司手中,可见我国保险业的竞争环境并非最佳状态,需要更加激烈的竞争来刺激我国保险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与竞争力的增强。
(五)政府政策
波特认为,政府也是影响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积极履行对WTO的承诺,有序地推动对外开放。2003年,国务院提出了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影响深远的“股改”政策。同年4月,银监会挂牌成立,政府通过银监会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加入WTO的成功也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虽然抢占了我国保险公司部分保费收入与市场份额,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监会虽然一直在积极努力地维护我国保险市场的稳定,但也存在着一些监管问题与不足,如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金运用的监管不够,对细小险种缺乏相关规章等。
(六)机遇
机遇是波特钻石模型中最后一个也是最特别的一个要素,机遇的出现往往可以打破已经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打乱竞争秩序,创造新的竞争环境。对于正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我国金融业来说,近年来较大的发展机遇一个是中国加入WTO,另一个则是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加入WTO为金融业的发展和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引进来”的机遇。截至2010年底,共有45个国家(地区)的185家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16家代表处,中国金融机构通过与外资机构的竞争和学习,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提高了运营能力与服务质量,加快了改制步伐,提升了盈利能力与品牌形象,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我国金融业及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外经济与金融业的“疲软”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与舞台,“走出去”建立机构、开展业务的成本降低了,并购、投资变得更加容易,但同时也需更加谨慎,防范走出去的风险。
三、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除了出台促进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政策外,还要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如适当退税和相关费用的减让;其次,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对金融业监管时间尚短且缺乏监管经验,需要参照国际监管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尤其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其细化。第三,要为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咨询、风险提示、经济走势预测及对策建议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二)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
目前,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在我国金融业已普遍应用,但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金融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各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系统基本都是各自设计、运营,还有一些是直接购买国外成品,造成成本高、维护困难等问题,所以我国需要建立标准化的金融机构信息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我国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网上投保等业务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开发的力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另外,我国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问题也应得到重视。
(三)审慎把握“走出去”的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2009年虽开始逐步复苏,但2010年和2011年全球经济走势再度放缓,欧债危机不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受到大地震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特殊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是应该审慎把握“走出去”的新机遇,对“走出去”的目的与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在“走出去”的同时要防范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及时制定对策,调整方案。
[1]倪煜,万红先.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和开放度的关系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2):30-34.
[2]马学玲.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23).
[3]丁建秀.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的选择——基于社会责任视角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