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战舰》犁开的余波

2012-07-01赵燕枫

兵器知识 2012年7期
关键词:司令部太平洋海军

赵燕枫

[编者按]五一假期,大海似乎成了国内影院的主角。除了“立体归来”的《泰坦尼克》,对于军迷们来说更吸引目光的就是《超级战舰》。

在欣赏过《独立日》、《变形金刚》、《洛杉矶之战》等众多影片后,《超级战舰》的故事情节并不算有新意,仍旧是外星人来啦、普通的美国人成英雄啦,打个天昏地暗,然后拯救地球啦。只不过,这次拯救地球的英雄和火爆武器,不再是特种部队科学家、战斗机和导弹。美国海军作为绝对主角出场了,而且还不是最威猛的航母,连新锐的“宙斯盾”也只剩下频频招架之功,最后力挽狂澜的是已经退役成博物馆的“密苏里”号战列舰!还真契合本片的片名,《Battleship》。

影片中涉及的各种技术细节,我们这次就不说了。因为该片和《碟中谍4》等片一样,娱乐为主,技术BUG有不少。这里我们只针对影片中反映出的几种趣闻唠叨唠叨。首先是充斥影片前半个钟头的大演习,排场很大。那还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演习,“环太平洋”演习。只不过影片里说的“RIMPAC 2012”还没开场呢。影片的主角叫霍伯,还有个当舰长的哥哥。霍伯这名字可不光出现在本部影片的这一个地方。最后嘛,让人不得不对片中“生死与共”的美国、日本海军感到唏嘘。这么多年,实在是头一次在美国大片中看到这么展现日本军人“风采”的。

下面,我们先从“环太平洋”演习的“大脑”,大名鼎鼎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开始说起。

它的责任田——半個地球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缩写USPACOM。它由军种司令部、下级联合司令部、常备联合任务部队、附属支援单位等四部分组成,囊括了驻日、驻韩的全部美军,海军6大舰队中的2个、空军24个编号航空队中的4个、海军陆战队3个远征军中的2个,以及一堆陆军部队、特种部队。那么,太平洋司令部在美军中的地位,也应该很高吧?

的确如此。根据作战地域和功能不同,美军先后成立了9个不同的“联合作战司令部”(Unified Combatant Command,缩写UCC),其中3个是功能性司令部(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美国运输司令部、美国战略司令部),6个是地理性司令部,按组建先后,分别是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美国欧洲司令部、美国南方司令部、美国中央司令部、美国北方司令部、美国非洲司令部。

太平洋司令部成立于1947年1月,不论资历、实力还是责任区域,都位居榜首。

从责任区域看,它是无可争议的老大。北起北极,南至南极,西至非洲东岸,东至美洲西岸;涉及全球四大洋的三个、七大洲的三个;横跨15个时区,36个国家和地区,50%以上的地球表面积,50%以上的地球人口;包括世界前六大军事强国(中、俄、美、印、朝、韩)、世界前三大经济体(美、日、中),五个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的铁杆盟国(澳、日、菲、韩、泰)。

太平洋司令部辖制着大约32.5万军事和文职人员,约占美军总数的五分之一。这其中包括海军的第3、第7舰队,5个航母战斗群,约180艘战舰、2000架飞机和12.5万人:空军的300多架飞机和4万人;陆军超过6万人,包括5个“史崔克”战斗旅;海军陆战队约8.5万人,占本军种总兵力的三分之二;特种部队至少1200人。此外在它的责任区域,还有国防部文职人员和承包商约4万人,经常支援该区的海岸警卫队约2.7万人。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驻地,就在本片的主要背景地,夏威夷瓦胡岛。它的一号首长,是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CDRUS1PACOM)。你可能想起了影片中那位高大的“准岳父”,四星上将谢恩(Shane)。别忙。谢恩的胸牌上是“COMPACFLT”,“太平洋舰队司令”(Commander,U.S.Pacific Fleet)的缩写。他仍是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下级,虽然俩人都是四星上将。

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目前,真正的太平洋舰队司令是塞西尔·哈尼海军上将(Admiral Cecil D.Haney),去年7月刚被奥巴马选中,今年1月20日正式就职,掌管着地球上最强大的一支海军力量。作为第60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哈尼的服役记录无可挑剔。他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34年中先后在弹道导弹核潜艇、潜艇支援舰、攻击型核潜艇上服役,历任技术军官、工程师、执行官、助理副支队长、艇长、潜艇支队长、潜艇群长等舰艇相关职务,和行政助理、国会拨款联络官、太平洋舰队计划一政策一军需参谋部副主任、潜艇作战部主任、海军作战一体化集团主任、美国战略司令部副司令等岸上职务。他还获得过包括海军杰出服务奖章、国防部高级服务奖章在内的一系列高级荣誉。

哈尼拥有3个硕士学位,分别是美国海军进修学校的工程声学、系统技术硕士学位,美国国防大学的国家安全战略硕士学位。在核武器应用、导弹防御系统和网络战方面,他也是专家。不仅于此,哈尼还是美国海军有名的“中国通”。他担任美国战略司令部副司令时就曾发表演讲,认为美国海军特别是太平洋舰队,要把重点放在拥有航母和尖端反雷达隐身技术的中国海军。

太平洋司令部广袤的责任区域内,既有铁杆盟友,也有潜在敌人和所谓的“邪恶轴心”,一些特定国家、地区更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地位。因此,这里有种类繁多的跨国军事演习,其演习形式、参与盟友、假想敌、演习区域和时段,都有明显区别。特别是与另外5个地理性作战联合司令部相比,太平洋司令部的演习经常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我们常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影响较大的就有下面几个。

“肩并肩”(Balikatan),和菲律宾的诸军兵种联合两栖作战演习,由1978年8月开始的“高速跃进”演习发展而来,1982年改为现名,此后基本上每年3~5月举行一次,每次2~3星期。这个演习主要在菲律宾沿海举行,最近的“肩并肩2012”还因为与黄岩岛事件相关而备受国人关注。

“护身军刀”(Talisman Saber),和澳大利亚进行的联合演习,2005年起每两年一次。今年没有,但在4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驻扎达尔文港,美澳军事同盟关系得到明显加强。

“利剑”(Keen Sword),和日本的大型联合演习,1986年开始,两年一次。2010年12月的第10次“利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有4.45万名官兵、60艘舰艇、400架飞机参加,演习内容以导弹防御和夺回岛屿为主。

针对朝鲜的美韩联合演习,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最常见到。1975年起,美韩每年都要举行“乙支一焦点”联合演习,2009年改名为“乙支一自由卫士”,开始由韩国军队主导。“天安”号沉没、延坪岛炮击事件前后,该演习都曾作为热点问题出现。“关键决断”(Key Resolve),也有译为“关键决心”的,同样是年度演习,原名“阿尔索伊”(RSOI),2008年起改用现名。

“金色眼镜蛇”(Cobra Gold)在泰国举行,1982年开始,每年一次,现在已是东南亚地区最大规模的演习,而且影响不断扩大,“金色眼镜蛇2012”时已有7个国家参演。2002年开始,我国还派观察员参与该演习。

除了太平洋,印度洋也是太平洋司令部的“责任田”,因此他们每年都要和印度搞一次“准备战争”(YudhAbhyas)演习。

在没有一滴海水的蒙古,太平洋司令部也不忘练兵,2003年开始举行“可汗探索”年度双边演习,2006年扩展为多国演习。“可汗探索2011”曾有蒙、美、韩、印尼、柬埔寨、印度等国参演。

继续开列的话,这个名单还有很长。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电影,看看本片的背景,也是所有这些演习中,规模最大的“环太平洋演习”吧。

最大海上军事演习——针对谁?

“环太平洋演习”,全名the Rim of the Pacific Exercise,缩写为RIMPAC,也译作“环太平洋军事演习”、“环太平洋联合军事演习”。它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各参演国军方最高指挥机构共同主持,美国海军主办,美国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和夏威夷州国民警卫队协办,美国海军第3舰队具体实施,而负责组织指挥的,就是前面介绍过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

对于这个重大演习,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定位是“大规模多国战力投射/制海权演习(Large-scale Multinational Power Projection/Sea Control Exercise)”。因此,它呈现出参与国众多、阵容庞大、实兵实弹等特点。

1971年,美国举办了首届“环太平洋演习”,当时还是年度演习,1974年后改为偶数年举办。首届演习是在年底进行的,近来一般都选在6、7月间。所以电影里的“RIMPAC 2012”,大概要等到您看到本文时,才会举行。

“环太平洋演习”中的主角当然是美国,配角则是一些被称为“常规参与方”的国家。最初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后来日本在1980年加入,新西兰在1986年退出,韩国在1990年、智利在1996年加入。美、加、澳、日、韩、智六国,是演习的常客,出人出炮、全程参演。历年的“环太平洋演习”,还邀请过不少“一般观察员”,包括英、法、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哥伦比亚、墨西哥、印度、厄瓜多尔、印尼、中国和俄罗斯。这个名单也一直随着国内外局势在变动。

总得来说,“环太平洋演习”可以用“112233”来概括。“11”是指1个母港(珍珠港)和演习持续1个月,“22”是指2年一次、2万兵力,“33”是指演习由美国第3舰队实施、参演兵力分为3方(MNF、BIF、OPFOR,下面会解释)。

虽然日本从1980年就已成为演习的“常规参与方”,但受限于日本宪法第九条,日本海自一直未加入正式的“多国部队”(NNF),而只是与签订了安保条约的美国组成“双边部队”(BIF),在演习大框架内进行美日双边演练。因此,参演部队一直被编组为三个武装集团,即“多国部队”、“双边部队”和“敌对部队”(OPFOR)。到了2010年,情况有了新变化。在记者招待会上,相当于海军司令的日本海上幕僚长说:打击海盗是警察行动,“不针对特定国家”,所以这个科目的演习“不属于行使集体自卫权”;既然如此,也就不构成法律问题,与宪法无冲突,那么参加这样的演习,当然也就没什么不可以。由此,海自正式参加了“环太平洋演习”2010中的多国部队反海盗演习。

有意思的是,跟我们普遍的想像不同,海自对于挤入“环太平洋演习”的“多国部队”,其实未必是那么热心。原来,应邀参演的国家越来越多,而各国海军实力参差不齐,演习的整体水准自然受限。这个问题,让装备精良、技战术水准颇为不俗的海自很不满意。有海自军官说,“环太平洋演习”的“基本中心内容变成了对基本程序的确认等,友好和交流的色彩渐浓”,现在的演习“像过节”。

这话已经比较客气了。其实想一想就不难明白,14个国家的海军齐聚一堂,不要说齐心合力、并肩攻防,就连最起码的互相参访、文电往来、首长会议乃至吃喝拉撤,都是极大的麻烦。装备不同,制度迥异,语言不通,更要命的是每个人的利益不同、想法也不同,弄得處处都有冲突,时时都得求同存异。打好了,那是超水平发挥;打糟了,出于“军事外交大局”,也不会对你怒目而视、让你身败名裂,免得你下回不来。因此,整个演习的主导思想,也必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这种导向,搞文化交流当然是美不胜收,搞联合演习,那就是在做戏了——美国航母率领数十舰艇,排成巨大编队,浩浩荡荡地武装游行,这种壮观场面几乎成了每届演习的保留节目,各种高度各种角度噼里啪啦拍下无数照片,实战效果如何不详,宣传效果倒是一等一的凌厉。回想当年太平洋上,珍珠港那血火硝烟,中途岛那生死一线,再看今天“环太平洋演习”的这种“花车盛装游行”,海自军官说“像过节”,那真是嘴下留德了。

另一位海自军官挺实诚地说,“我们和美国海军正在个别地进行高水平的演习”,因此“没有余力为了促进相互信任,而大规模派兵参加‘环太平洋演习。”应该说,这才是海自真实的想法。毕竟按照《简氏防务周刊》的看法,海自的反潜、扫雷和常规潜艇的战斗力,占据了三项世界第一,实在没必要精锐尽出,去参加这种低水平的礼节性演习。因此,他们留在“双边部队”收获未必比加入“多国部队”少;现在加入“多国部队”的反海盗演习,也是实用为主,毕竟近年来海盗确实太猖獗了。在这以外,海自一方面觉得“环太平洋演习”没那么重要,一方面仍像个守时的好学生一样场场必到,可就多少有些“为了给美国老大面子”的味道了。

不过要说整个演习是花架子,那也不对。

1971年,美国举办首次“环太平洋演习”时,其假想敌非常明确,就是苏军的太平洋舰队。那么现在它又瞄准了谁?这个答案其实不难从演习预案中找到。

1998年,第16次“环太平洋演习”,演习想定是这样的:“橙”和“蓝”是夏威夷群岛上的两个国家,地理接近,宗教、语言、文化都相同。“橙”是一个独裁统治的农业大国,经济落后,但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并且从俄罗斯和西方采购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蓝”是一个民主的富裕小国,旅游业和贸易发达,但军事实力薄弱,战时必须依赖西方盟国的军事援助。“橙”一直想与“蓝”合并,但后者一直坚决反对。后来“橙”突袭了“蓝”的附属岛屿,“蓝”向联合国安理会控诉。安理会决定对“橙”实施制裁,由环太平洋的各国组建多国部队,对“橙”进行打击。

弦外之音,昭然若揭。

2000年,演习想定基本相同,但有一个变化很有趣:“蓝”变成了“绿”,也就是说“橙”对“绿”挑起冲突,安理会决定派多国部队开赴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任务、人道主义救援。这次演习前的两个半月,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俗称“绿色阵营”的民进党刚刚击败“蓝色阵营”国民党,陈水扁当选“总统”。

2002年,路子基本不变,但“9·11”刚过去,反恐内容顺理成章地登堂入室:“橙”主动挑起冲突,并发动恐怖襲击,已经当惯了受气包的“蓝”按老办法上访到联合国,安理会派多国部队去维和,并应对恐怖袭击。

2004年,演习想定升级了。“橙”再次进攻脆弱的“绿”,但“绿”的独立,得到安理会授权下的多国部队“蓝”的保卫。而且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之前的中立国“紫”,也加入了战局。按美军一向习惯,蓝方是自己,红方是敌人,这紫却是有蓝有红,亦敌亦友,说它“中立”倒也恰如其分。至于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指代,读者不妨自行想像吧。

2006、2008年,套路仍是“橙”打“绿”、安理会授权、多国部队“蓝”,“高尚”地“为了中止军事敌对,并为该地区恢复和平”。

2010年,反派大主角“橙”的特点也“与时俱进”:专制,军事强大,计划经济体制已减弱,扶植叛乱群体,并且“十恶不赦”地支持盗版。更厉害的是,它在民主小绵羊“绿”的境内,培育了一支亲“橙”的反对力量,名叫“橙色抵抗阵线”(ORF),并从精神到物质上予以支持。对“橙”的行为,安理会从2007年到2010年,连续通过了四个相关决议,从谴责入侵、要求退兵、派遣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直到授权发布最后通牒。这里多说一句,美军的整个演习想定做得还很仔细,4个联合国决议不仅有通过的年月、决议的标题,甚至还用上了标准四位编号,当然号是编造的。演习中,安理会授权环太平洋国家部队进行的“绿色还原行动”,不仅要“摧毁”(destory)“橙”的海军和空军,还要以此来“提醒”“橙”的领导人,多国部队将要发动更猛烈的行动。这一切的目的自然很“高尚”,比如恢复“绿”国领土完整,保护多国利益,并为向“绿”国的民选政权移交权力而创造条件,等等。

以上,就是最近七次“环太平洋演习”的战役想定概述。不需要猜测,也不需要否认,大家心照不宣就是了。今年的“环太平洋演习”开始后,各媒体的报道必定是铺天盖地,什么演习阵容又多么多么大了,又怎么怎么针对中国了。大家完全应该淡定、蛋定。它换汤不换药地搞了这么多年,也就这样啦,木哈好奇怪的。

兄弟舰名女将军——有趣的巧合?

本片主角,是阿历克斯·霍伯,他是“约翰·保罗·琼斯”号驱逐舰(DDG-53)上的战术行动官,海军上尉,在危难时刻勇挑重担。他哥哥斯通·霍伯,则是另一艘“伯克”级驱逐舰,“桑普森”号(DDG-102)的舰长,不幸阵亡。

有意思的是,片中哥俩姓霍伯(Hopper,也译为霍珀),而本片的编剧也是哥俩,姓霍伯(Hoeber)。发音这么像,只是巧合吗?何况,“霍伯”这个名字对于熟悉美国海军的朋友来说,应该似曾相识。

因为它还是一艘军舰的名字,而且和片中兄弟俩的座驾一样,都是“伯克”级。“霍伯”号,DDG-70,上世纪末服役的“伯克”级Ⅰ型第20艘,也是该型的倒数第二艘舰。取名霍伯,是为了纪念美国海军的一位传奇女少将。

格蕾丝·霍伯(Grace M.Hopper)1906年生于纽约,1934年获得耶鲁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41年晋升为副教授。1943年,她加入海军预备役部队时,体重还不到100斤(47.2公斤),次年作为海军上尉分配到哈佛大学船舶计算计划局。

与前面提到的哈尼将军正好相反,霍伯的服役经历支离破碎,完全不像标准的高级军官。1966年,她以海军中校退休,1967年第二次服役,然后在1971年第二次退休,1972年第三次服役。她在1973年晋升海军上校,1983年晋升海军准将(1985年,这一军衔被海军少将取代)。1992年,霍伯以85岁的高龄去世。

这份“非典型海军履历”,并没有遮掩霍伯的重大成就。她虽然时而在学校,时而在电脑公司,时而在海军信息系统办公室,却始终致力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她不仅是哈佛Mark Ⅰ型计算机的首批程序员之一,还发明了第一个计算机程序语言编译器,并且坚信计算机语言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机器代码,而应该接近于人类的自然语言,由此催生出了著名的第一代计算机语言COBOL,还推广了DEBUG这个今天已经非常常见的计算机术语。

这个瘦小的女人,似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在海军中广为人知。也许是因为反差鲜明,人们给她取的绰号是“太神了”(“Amazing”Grace Hopper)。具有文字游戏意味的是,这个绰号和她的名Grace合在一起,就成了Amazing Grace,正是鼎鼎大名的基督教圣歌《奇异恩典》(或译《天赐恩宠》)。也许,人们给她取这个绰号,也是多少觉得这位神平其神的霍伯,其实是天赐的奇异恩典吧。

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先驱,霍伯不仅被美国海军拿来命名自己的驱逐舰,也被美国国家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NERSC)拿去命名克雷XE6型超级计算机。我们家用电脑的CPU,一般是双核或四核,顶多不过八核,而“霍伯”超级计算机有153216核。相应的,它的内存是217TB(相当于普通4G内存的54250倍),硬盘是2PB(相当于普通1T硬盘的2048倍)。这台“霍伯”计算机,是NERSC诸多超级计算机中性能最强、速度最快的一台,2010年底曾位居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排行榜第五名。以此纪念霍伯,也算是名符其实了吧。

敌友之间的寓言

问问珍珠港的美国人:日本海军,是友?是敌?

要是60年前,答案不言而喻。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别说是日本人,哪怕是血统不对的日裔美国人,哪怕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正儿八经的美国公民,也照样被看做“美国公敌”,罗斯福总统签发一纸命令,他们就得被赶进集中营。这么个气氛下,去问“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敌是友,简直是侮辱对方智商。

60年后的今天,答案同样的不言而喻。“不错,现在它已经改叫‘日本海上自卫队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它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啊!”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曾经是死敌不同戴天,现在,他们的后裔穿一条裤子都嫌肥。曾经浓烟滚滚,死伤狼藉的珍珠港,现在热烈地敞开了胸怀。那边厢,“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残骸仍在水下清晰可见,每天还在冒着丝丝油花。这边厢,新一代的军舰又头顶着同一面旭日旗,全副武装地进入、停靠、驻泊,若无其事地注释着那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在《超级战舰》中,这种亲密的情绪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足球场上,美日军人怒目而视。战场上,他们转瞬就成为了互相扶持的兄弟,铁肩死扛的伙伴。为了掩护冒失行动的美国人,明知敌人武力超卓,瞄上自己绝无生还之理,“妙高”号仍旧拼死发炮,转移敌人的注意力,最终,求仁得仁般地使自己舰毁人亡,倒也救下了人家满船的美国兄弟。就不由得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片中的这种场面,虽有夸张,却谈不上有多么失真。回首一百年来的美日关系史,应无疑问,以目前为最好。甚至可以说,虽然常有小摩擦,在特定问题上甚至有很深的裂痕,但整体而言,两国关系在战后始终处于最好状态。

日本选择将自己彻底交出去,唯美国马首是瞻,尽心尽力帮衬美国,由此换来了美国的高度信任。在美国37个盟友中,日本堪称最铁的哥们儿,至少也是最铁的哥们儿之一。日本可以最优先获得美国的先进军事装备,可以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大力发展核电,首批被列入美国的非北约盟国,就连“环太平洋演习”都是首个亚洲正式参与国。当然,获得这些政治支持的代价也并不便宜,比如美军四处出兵而日本频频买单,日本内政深受美国影响,在各种国际性议题上更是难得听到迥异于美国的日本声音。但无论如何,在日本的自愿配合下,美日同盟确实显示出了异于外交常态的亲密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片中仓促上阵的霍伯舰长,和“妙高”号的永田舰长,亲兄弟般地共同死里逃生、共同指挥作战、共同狙杀外星战舰指挥官、共同操作战列舰,不也是美日关系的拟人化映射么?如果稍微过度解读一下,上文所说的“日本将自己交出去”(“妙高”号为掩护美舰而被摧毁),“唯美国马首是瞻”(永田登上美舰,服从霍伯的指挥),“尽心尽力帮衬美国”(永田拿出了压箱子底儿的绝活,帮美舰锁定外星战舰坐标),“由此换来了美国的高度信任”(霍伯舰长任命永田也成为本舰舰长),简直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寓言。

毕竟是多年死敌,历经广袤大洋上的苦苦缠斗,从《啊,海军》、《山本五十六》到近年的《男人们的大和》、《盛夏的猎户座》等日本电影,从《升起潜望镜》、《虎!虎!虎!》、《中途岛》到近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書》等美国电影,只要是同时出现了美日海军和战争场面的,还真没有哪部像《超级战舰》这样去渲染美日亲密合作的战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也许,《超级战舰》真的创造了新的电影历史。换个角度说,这也是美日海军电影题材的一大改变,终于从永远也打不完的太平洋海战,开始另长出一枝去对付外星人了。

全片是科幻,也是寓言。片中的重要战舰,也是片名《Battleship》一词的本意“战列舰”,那艘已经退役却雄风犹在的“密苏里”号,大概最适合作为本片的现实参照物了。

今天的它,静静停靠在珍珠港,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就在它几百米外,沉没着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永远铭记着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伴随着渊田美津雄中佐和他的第一攻击波的到来,珍珠港变成了一片血与火的海洋。“黑船事件”后,美日关系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也由此重重地刻在了史册上。

不过三年多的时间,一切就结束了。1945年的9月2日,58岁的日本外相重光葵,拖着一条残腿,颤颤巍巍地登上了堪称陡峭的“密苏里”号舷梯。周围到处都是美军官兵,但他只能感到一片渗入骨髓的寒冷,因为看到他这个样子后,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伸手拉他一把。随后,他与陆军大将梅津美治郎,在临时搭起的桌子上签署了投降书,也刻下了美日关系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密苏里”号最后一次参战,新式的“战斧”导弹遮盖了老舰的光芒。而为了这一仗,受限于和平宪法未出一兵一卒的日本,却双手奉上了130亿美元的军费。这不是关键转折点,可也很生动地刻画出了美日关系的新形态。

“密苏里”号退役了,外星人未了。现在,外星人也被打败了。虽然续集在望,但片末的场景发生在苏格兰,没准儿是把续集的主角预订给了大西洋舰队,一时半会儿怕是看不到美日再次联手了。那么,太平洋的这对儿海军双雄“兄弟齐心”后,又会如何呢?这片广袤的海洋,会如它自己的名字那样,真正变成一片太平的世界吗?

整个太平洋,都在拭目以待。

[编辑/熊伟]

猜你喜欢

司令部太平洋海军
特朗普下令成立“太空司令部”
《环太平洋》第二部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开幕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美网战司令部要升级
震出来的发明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