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海口”印象
2012-07-01凌弘毅
凌弘毅
2012年4月30~5月4日,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经中央军委批准,人民海军第十批护航编队,“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和“运城”号导弹护卫舰,在圆满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任务后,于返航途中停靠香港。这也是继2009年之后,海军护航编队第二次停靠香港进行休整。停靠期间,舰艇编队一连三天对公众开放,笔者有幸在劳动节当天下午登上了这两艘舰艇。
“运城”号护卫舰
在昂船洲军港内,“海口”号与“运城”号停靠在同一码头,但“海口”号距基地大门口的距离较近,因此等到笔者验完参观券到达码头后,许多市民已经在“海口”号下面排队了。于是笔者便径直前往此时还稍显清静的“运城”号。
根据舰上官兵提供的编队宣传册上的介绍,“运城”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导弹护卫舰,由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2006年9月下水,2008年服役;舰长134米,宽16米,高34米,满载排水量4000余吨,最大航速27节,是我国海军的主力战舰之一。
水尺与吃水线的玄机沿着码头走到“运城”号下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艏部右舷的水尺。通常全船在艏、舯以及艉部两侧焊有6道水尺。通过水尺,可以判断出船舶各个部位的吃水深度,进而计算船舶倾斜数据,作为驾船的重要依据。在建造时,船厂还要根据水尺的数据确定出全船重量。因此水尺测量出的数据对舰船来说非常重要,在确定水尺刻度时有严格的程序。当然,在航行或作战时不能指望用肉眼来观测吃水数据,通常在舰艇底部还有相应的传感器用于测量吃水数据。
在码头观察,“运城”号红色涂装部分已经大致没入水中。我国军舰的现有涂装分为舰体下部的红色和上部的乳白色,红色部分也称满载吃水线,当舰上的油料、淡水、食物、人员以及武器装备等都齐全之后,舰艇的吃水才会最大程度地接近这条吃水线。据此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此时“运城”号上应该搭载有武器装备以及充足的油料。在随后与舰上官兵的交谈中证实了这一点。一名军官表示,我军舰艇在执行具体任务时都会搭载各型武器装备,此时“运城”号上的反舰导弹、防空导弹、鱼雷以及火炮的实弹都一应俱全。
垂直发射装置登上舷梯进入前甲板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硕大的垂直发射装置。“运城”号所属的这级护卫舰是我国第二款装备垂直发射装置的水面作战舰艇,而第一款采用垂发装置的就是一同来访的“海口”号所属的这级驱逐舰。但两者使用的发射技术有所不同。“运城”使用的是类似美国MK-41的热发射技术,而后者是类似俄罗斯“里夫”M的冷发射技术。这两种发射技术各有优劣,相信通过对这两种技术的使用,我国会探索出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
从外形上看,“运城”号的垂发装置与美国的MK-41非常类似,但细看的话还是有区别,比如发射舱口盖的转动机构形式以及固定螺丝等一些细节。
在具体用途上,MK-41具有发射防空、反潜以及反舰武器的共架发射能力,早已声名远播。目前我国在这些武器的使用以及配备上和美国还有差距,因此早前人们对这款垂发装置的印象大致停留在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的阶段。但通过舰上官兵的介绍以及旁边文字说明,我们可以确认:这款垂发同样具备共架发射能力,除防空导弹外,还可发射“火箭助飞鱼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潜导弹。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反潜导弹都是鱼雷加火箭助推段组成,如美国的“阿斯洛克”、俄罗斯的“俱乐部”导弹反潜型。根据官兵介绍,我国的“火箭助飞鱼雷”采用了国产鱼-8新型鱼雷,目前“运城”号已进行过实弹发射,具备了区域反潜的能力。
关于垂直发射装置所使用的“海紅旗”16防空导弹,人们不会陌生,它曾在2009年国庆大阅兵中接受过检阅。“海红旗”16具备拦截巡航导弹以及各种空中目标的能力。由于它的加入,“运城”号所属的这级护卫舰也成为人民海军第一款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护卫舰。国外有很多消息认为,它是与俄罗斯在“施基利”防空系统基础上联合研发的。从外形上看,“海红旗”16导弹的外形与“施基利”所使用的导弹也确实有一些共同点。在2011年的圣彼得堡国际海事防务展上,笔者就这个问题询问了“施基利”的研制单位“牛郎星”设计局,得到的回答是:该设计局只是在初期提供了一些基本文件,“海红旗”16的研制更多的是中国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技术完成的。同时该设计局也承认中国在“海红旗”16的使用上已经走在了俄罗斯的前面。确实,相比于一些模糊的共同点,仅从“海红旗”16的外形上看,它无论是与早期的“施基利”还是最新发展的垂发版“施基利”1的差别都是十分明显的。
前甲板装备在前甲板,除了垂直发射装置之外,从前往后还布置有3200型火箭深弹和76毫米主炮。
火箭深弹至今仍是我国海军舰艇的标准装备,舰艇反潜的最后一道防线,还可用于拦截鱼雷。随着潜艇武器的发展,现代潜艇抵近目标攻击的几率在降低,但反潜火箭深弹的存在还是有其意义的,同时也能在心理上给官兵一层保护。
76毫米主炮是我国现役驱护舰中口径最小的一款,文字说明称其主要用途是拦截飞机与反舰导弹等空中目标,同时具备一定对海上和岸上目标射击的能力。显然它是具备较强的防空能力。在与官兵的交谈中,他们也强调了这点。这主要得益于火炮较高的射速,可达120发/分。
从差异看舰艇建造除了武器装备之外,“运城”号的前甲板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值得玩味。2009年访港的“徐州”号和“舟山”号与“运城”号属同一级别护卫舰,它们分别是该级舰的首舰和2号舰。“运城”号在外形上与它们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比如舷墙。“徐州”、“舟山”的舷墙与其V形舰艏一样呈外飘状,而“运城”号的舷墙从甲板以上便开始内倾,同时这个舷墙还采用“夹层”设计,在靠甲板一侧还有滤网,具体用途舰上官兵没有进行解释。不过通过对比我们还是可以得出答案:较早建造的该级舰艇在这个位置都有鹅颈管(船舶的许多舱室均须此类鹅颈管进行透气),而这种“夹层”很可能取代了原有的鹅颈管。从这个变化我们看出一点,新型舰艇在投入使用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后续建造的舰艇会逐步进行修改,从而使得设计建造更加完善。
除了舷墙之外,我们还发现“运城”号或者说所有该级舰在导缆孔的外形上都存在一些差异。如“运城”号采用的是黑色椭圆形,而其它舰既有采用黑色方形也有无着色方形的。其实导缆孔对全船的性能并无太大影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舰艇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生产设计)均由各个建造厂家自行完成,还有部分船用设备的采购也是自行完成的。显然,不同厂家建造的同级舰艇,虽然在外形上并无太大区别,但多少都会有些差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不同了,练眼神。
穿过舰体到飞行甲板与其它新型舰艇一样,“运城”号也采用了全封闭设计。参观完前甲板后,在舰上官兵的引导下,笔者与其他参观者通过艏楼中间的过道继续进入舰体内部参观。出于保密需要,内部禁止拍照。进入内部通道最显眼的便是一幅幅宣传画,我国海军称其为通道文化,是激励官兵、保持精神面貌的一种方法。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我们先后看到了许多舱室,比如会议室、餐厅等。看到这些房间的设施和布局,我们发现新一代舰艇已经非常重视居住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长时间海上远航保障战斗力十分重要,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兵员。
穿过食堂,我们就进入了舷侧通道,首先看到的是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出于隐身的考虑,它们被布置在船体内部,当要发射鱼雷时,外侧的门将会自动打开。加上另一侧的发射装置,能直接使用的鱼雷总共有6枚。舰艉还有一个彈药库,由于舷侧通道是全通的,用相应的运载工具可以方便地进行鱼雷再装填。
后面还有同样内置的救生艇,与救生艇对应的是一个卷帘门。再往后走就是舰艉的飞行甲板了,参与护航的直19舰载直升机被固定在这里。飞行甲板上有一个直升机库,可容纳一架直升机,同时还有一系列直升机起降的仪器设备。关于直升机,机组人员向笔者介绍,舰载直升机部队属于独立编制,平时有自己的驻地,在舰艇执行任务时才随机分配到不同的舰艇上。在参观过程中,直升机成了参观市民的最爱,与其合影者络绎不绝。
飞行甲板上的围栏也吸引了笔者的注意。我们知道在直升机起降时它是平放的,那么将这些围栏放平麻烦吗?舰上官兵说它采用液压设计,通过翘棍一人就可完成。
“海口”号驱逐舰
参观完“运城”号,笔者沿着飞行甲板上的舷梯下舰,折返参观“海口”号。
走到“海口”号艏部舷梯下面,给人第一感觉是,它比“运城”号要高大不少,同时相控阵雷达的巨大天线阵面也映入眼帘。根据宣传册的介绍,“海口”号为我国自行设计,由江南造船厂建造,舰长156米,宽17.5米,高37米,满载排水量6000余吨,装备有舰空导弹、反舰导弹、近程火炮等武器,是我国海军主力战舰之一。曾执行首批护航任务,2009年被国际海事组织授予航运和人类特别服务奖。
垂直发射装置登上舷梯进入前甲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座6联装垂发系统(在机库上方还布置有2座,全舰共计48个发射单元)。相比“运城”号,这款垂发在外形上要高大不少,更具视觉冲击力。因为这款垂发,“海口”号所属级别的驱逐舰也成为了我国海军历史上第一款装备垂发系统的作战舰艇。从外形上看,这款垂发与俄罗斯的“里夫”M非常相似,但细看的话,区别也十分明显。首先“里夫”M的每个模块有8个发射单元,而我国的只有6个。另外,“里夫”M的发射方式独特,每个模块只有一个发射口,导弹贮存一发射箱体需转动到这个发射口才能发射,因此它也被形象地称作“左轮式发射”。我国的6个单元均可独立发射,更具弹性。不过这并不是说我国的这款垂发装置不能转动,其独特之处在于,为了让舰上自带的起吊设备装卸导弹方便,每个模块有一个固定口用于导弹装卸。
关于垂发的起吊设备,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我国科研人员对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海上的环境不比陆地,舰艇必须面对海水的冲蚀以及盐雾气候,设备的保养非常关键。因此设计人员专门为起吊设备设计了一个防护罩,只有起运导弹时这个防护罩才取下。俄罗斯的此类设备在平时往往只由一张帆布遮盖。
关于垂发所使用的导弹,舰上官兵介绍其为“海红旗”9,同样在2009年国庆大阅兵中接受过检阅。舰上的文字介绍称,这种导弹的性能接近美国的“标准”2,与俄罗斯海基版S-300相当。
雷达系统除了“第一款装备垂发系统的水面作战舰艇”这一标签,“海口”号另一个标签是它装备的相控阵雷达,两者一起构成了“海口”号的远程防空体系。站在前甲板上,雷达系统分布在艏楼四周的天线阵面清晰可见。舰上的文字说明称其性能与美国的“宙斯盾”相当,这个说明虽然是与“宙斯盾”进行比较,不过两者在技术上有较大区别。SPY-1采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海口”号使用的则是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后者从技术上看更为先进,虽然价格更为昂贵,但其在探测性能上的优势明显,同时可靠性更高,维护成本也大大降低。目前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发展潮流正席卷世界。
“海口”号同级首舰是2003年春天下水的,考虑到船舶的设计建造周期以及雷达的前期试验,我们可以猜测在进入21世纪后不久我国便已经完成了雷达的研制工作。从时间点上看,我国在此项技术的研发上是与其它先进国家同步的,目前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当笔者询问舰上官兵对该雷达的看法时,数名站在一起的官兵你一言我一语,显然对这款全新体制雷达十分满意。
除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还有两款雷达辅助它进行对空探测,分别是位于主桅杆顶端的多功能雷达和后桅杆上方的米波雷达。
多功能雷达除了具备对空探测能力之外,还能探测海上目标。它的天线有外置圆形天线罩保护,是我国新一代驱护舰上的通用装备,“运城”号上该雷达布置在烟囱上方。该雷达的主要特点是数据更新快,天线转速也较高,因此可为近防炮提供目标信息。
后桅杆上的米波雷达主要是配合相控阵雷达进行远程对空警戒。欧洲一些新型防空舰,如英国的45型、德国的F-124型,都采用了这种有源相控阵雷达加远程警戒雷达的模式。虽然外界评价“海口”号上的这型警戒雷达由于受技术所限,精度可能会有不足,但舰上官兵认为它的精度“非常不错”。
两舰的异同
通过“海口”和“运城”舰的参观可以发现,同为我国最新海军水面舰艇,舰种虽然不一样,动力方式等也都不一样,但在许多地方也有诸多共同點。
首先,它们都具备多用途的作战能力,并且十分注重隐身。提到多用途,对于“海口”舰,有很多人直接将其定义为类似西方的防空舰,实际它也是具备很强的多用途能力。在“海口”号的内部参观时,笔者看到一幅武器系统的示意图,图上显示了均衡的各项作战能力。防空能力无需多言。反舰上,它装备的反舰导弹在海军只此一家,是我国最先进的型号。反潜上,它拥有舰载反潜直升机和鱼雷,探测手段有舰壳声呐以及拖曳式声呐,虽然不算出众,但是水平也不低。
在武器系统上,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前甲板和反舰导弹上。前文已经提到前甲板上两者装备的垂发系统有巨大差别,而主炮,“运城”号的76毫米口径与“海口”号上的100毫米也明显不同,后者是我国海军新一代舰艇使用最广的主炮型号。在前甲板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海口”号是目前我国海军驱护舰中少数不装备火箭深弹的舰艇,另一款不装备火箭深弹的是同样强调防空的“石家庄”号及其姊妹舰。从现场参观来看,这或许与采用体积较大的垂发系统导致空间不足有关系。前面提到了“海口”号的反舰导弹只装备了这一型舰艇,而“运城”号使用的“鹰击”83则是我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制式装备。除此之外,两舰所使用的730近防炮、鱼雷以及干扰火箭发射装置等装备都是一样的,这也包括其它新型舰艇,是海军装备建设标准化的体现。只是由于各型舰艇在吨位以及空间上的不同,导致了武器布置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武器性能的发挥,如“海口”号上采用艏艉布局的730近防炮,是此类武器的最佳布置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装备性能。
雷达系统上,在对空探测中,“海口”号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加米波雷达这种相对高端的方式,这与其侧重防空有关。“运城”号则相对简单地采用类似俄罗斯“顶板”的国产雷达。这种雷达综合采用了电扫描和机械扫描技术,在成本相对低廉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好性能。在前不久举行的中俄“海上协作”2012联合军演中,使用此类雷达的舰艇占了绝大多数,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使用导弹的制导方式不同,“运城”号还比“海口”号多出了四部火控雷达。在对海雷达系统上,至少从技术上讲,两者几乎一致。
电子设备上,两者所采用的光电设备、卫星通信设备、导航设备以及数据链装置都非常一致,区别最大的是它们的电子对抗系统。“海口”号上的电子战系统是我国现役舰艇中最先进的,从外观上看,在舰桥上方至少有4款电子战天线,它们可能涉及不同频段的主/被动干扰以及情报收集。这套电子对抗系统似乎已经应用到了正在测试的航母试验平台“瓦良格”号和改进升级的“哈尔滨”号驱逐舰及其姊妹舰上。“运城”舰的则相对简单,笔者只观察到了电子情报收集装置以及一款电子战天线。
护航元素
对于护航归来的舰艇,舰上的护航装备自然是一大看点。此次开放过程中,除了舰艇外,还进行了特战装备的展示,包括海军特战队使用的大口径机枪/狙击步枪、榴弹发射器以及蛙人潜水服/推进器等。
由于“海口”号和“运城”号的建造都在我国首次执行护航任务之前,因此为了适应护航任务需要,两艘舰艇都进行了一些改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探测装置。海盗通常使用小船对商船发起攻击,因此对这类小型目标的判断就成了护航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夜间。舰上的雷达系统虽然可以完成此类任务,但颇有些大材小用的意味,而且长时间地频繁使用,对设备维护和寿命都是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海口”号和“运城”号后期改装的光电探测装置无疑是最佳选择。不过通过舰上官兵的介绍,两舰使用的设备型号以及布置位置都有所不同。“运城”号在机库和舰桥上方的四个角上加装了4个球形光电探头,“海口”号则是在舰桥两侧加装了两个可旋转的探头。此外,参与护航的直升机也都加装了光电探测装置用于巡逻。
二是通信设备,为方便与民用船舶频繁的通信,加装专用卫星通信设备是最佳选择。“运城”号的官兵介绍,该舰的卫星通信天线加装在机库上方。
三是武器装备。护航中特战队携带有许多大口径武器,使用中单靠手持是不行的,因此在舰上加装有武器支架。此外,参与护航的舰载直升机还可加挂12.7毫米机枪吊舱。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许多装备都是后来增加的,多少会对原有的设计造成破坏,使得一些区域看起来杂乱无章。当然这不单指护航设备,还有一些作战系统。
观后感
本次开放的“海口”号和“运城”号代表了我国海军现役舰艇的最高水平,它们的后续舰艇也都在建造中。此次开放后不久,与“运城”号同型的14号舰也已顺利下水,这也意味着“运城”号这级舰艇已经成为人民海军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口”号和“运城”号以及它们的姊妹舰将成为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
通过本次参观,笔者认为这两艘军舰的工艺水平和一些细节虽然与欧美的一些厂家仍有差距,但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我国造船中一些良好的习惯得到了传承,一些新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随着使用的深入,一些有待改进的细节也在后续舰艇上进行了改良。技术方面,我国在某些技术上虽然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如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但是在一些配套系统上还有不足,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海军的技术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编辑/严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