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MONTH
2012-07-01
兵器新品廊
美国“影鹰”无人机载弹药
“影鹰”(Shadow Hawk)无人机载弹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主要面向“影子”200无人机装备使用。制导弹药重5千克,弹径约70毫米,长约686毫米,最大射程不详。它采用激光半主动导引头,精度在1米以内;配用小型杀爆战斗部,主要用于对付有生力量等防护能力较差的目标。最近,“影鹰”制导弹药在犹他州杜格威试验场的无人系统快速集成与接受试验中心进行了试验。试验中,“影鹰”的投放高度为1554.5米,着靶速度为140米/秒,弹着点距激光指示点的中心仅约20厘米。
美国新型通用无人艇
2012年4月12日,美国达信公司在位于新奥尔良的造船厂展示了最新研制的通用无人艇。该艇长12米,最高航速28节,艇身涂覆海军舰艇特有的灰色,外形酷似鱼雷艇。它主要通过无线设备遥控指挥,遥控距离16~19千米。动力装置为柴油机,根据航行速度和载荷重量,可以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至少工作72小时,最长可达一周。它吃水浅,能在仅1.5米深的水域航行。除了从海岸部署使用外,还可以由大型水面舰艇部署。通用无人艇的研制借鉴了AAI公司无人机的设计经验,具有自动返航功能,可以在与控制站失去联系后按预定程序返回指定水域。
美国智能车载显示设备
IVD2010和IVD2015智能车载显示设备由美国通用电气智能设备公司研制,旨在竞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高可信网电军用系统”(HACMS)项目。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使用10.4英寸显示屏,后者使用15英寸显示屏。智能车载显示设备适装性好,可用于坦克装甲车辆的嵌入式训练、360°态势感知、可视化地形图以及车长和炮长显示控制设备等;具有热管理系统,能安装在有限空间内使用;集成有英特尔公司的2.26吉赫“酷睿”2双核处理器和NVIDIA公司96核GT240型图形处理单元;配装4吉比特的SDRAM3内存和4个同步视频输入设备,可处理复杂图像应用,如画中画和符号叠加、多视频融合成全景图像等。
俄羅斯开始修复“叶卡捷琳堡”号核潜艇
2012年5月,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号核潜艇进入兹韦兹多奇卡船厂修复,计划2014年6月完成修理工作,随后重返俄海军服役直到2018年末。2011年12月29日,“叶卡捷琳堡”号在摩尔曼斯克船舶修理厂进行计划大修时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20个小时。最初的报道称,火灾烧毁了声呐,而且潜艇外壳体的橡胶层严重受损,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卢布。随后,工作人员在清理修理厂库房时找到了声呐,并声称声呐依然可用,损失减少了约一半,约合6亿卢布。
意大利新型侦察车
意大利依维柯-奥托·梅莱拉公司计划于2012年6月11日~15日法国防务展期间展出新型8×8轮式侦察车。该车炮塔两侧各有两部双联装发射器,可装填发射“太阳神”巡飞弹,为野战部队提供超视距战场实时侦察能力。“太阳神”巡飞弹最初是为北约的主战坦克和坦克歼击车研发的,直径120毫米,初步的候选平台是意大利陆军的“公羊”主战坦克。2011年阿布扎比防务展期间,意大利将该巡飞弹安装到“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炮口进行了展示。
俄罗斯RkhM-5核生化侦察车
RkhM-5核生化侦察车将装备俄罗斯空降兵,配备有化学制剂自动报警系统、化学制剂探测设备、气象采集设备、自动检测仪等先进设备,不仅可以保护士兵不受核生化威胁,而且可以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标记。目前,俄罗斯空降兵部队已在图拉地区106师的训练靶场对3辆量产型RkhM-5进行了鉴定试验。在通过上述试验后,其中2辆将配属到驻普斯科夫空军基地的第76空降师的三防分队,第3辆将配属给图拉106师的三防分队。
亚洲坊
印度LCA舰载机首飞
4月27日,印度LCA舰载机样机NP-1在班加罗尔完成首飞。试飞工作持续了22分钟,按照惯例,飞机在飞行时起落架是放下的。印度计划建造两种LCA舰载机样机:NP-1为双座教练机;NP-2为单座战斗机,是航母适配性验证和武器集成的技术验证机。印度海军计划用LCA舰载机取代现役的英制“海鹞”。与空军LCA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前缘涡流控制器,以降低飞机着舰时的速度:起落架采用伸缩式,降落时可承受更大冲击过载;装有尾钩,用于在90米长的斜角甲板上阻拦着舰;具有燃油排放系统,用于紧急着舰时排空燃油,避免发生意外爆炸。
印度接收“泰格”号护卫舰
4月27日,印度海军在加里宁格勒接收了由俄罗斯扬塔尔船厂建造的改进型“塔尔瓦”级护卫舰首舰“泰格”号(Teg,“军刀”,舷号F45)。2006年,印俄签订3艘改进型“塔尔瓦”级护卫舰的合同,总价值16亿美元。首舰“泰格”号原计划2011年4月交付,后因俄方提出涨价而推迟。第二艘“塔卡什”号(Tarkash,“利箭”)正在测试阶段,也将在2012年交付。第三艘“特里坎德”号(Trikand,“长弓”)还在工厂建造阶段,定于2013年交付。
新加坡“特雷克斯”侦察车
“特雷克斯”侦察车的设计基于现役“特雷克斯”8×8装甲车,采用了STELOP公司的MINI-T稳定型光电转塔,安装在伸缩式桅杆上,以便车内乘员从隐蔽位置观察目标。该车还加装了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开发的ADDER遥控武器站;能搭载“天刃”3微型无人机,进一步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MINI-T稳定型光电转塔重22千克,集成了昼用摄像机、制冷型热像仪、激光测距机、激光指示器和激光标示器等光电设备,对人员目标的探测距离白天为9千米,夜间为3千米。ADDER遥控武器站可安装小口径和中口径武器。
日本三防侦察车
5月16日,在位于琦玉市的防化学校,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向媒体展示了可应对核生化袭击的三防侦察车。该车全长约8米,重约20吨,乘员4人,在车内无需戴防护面具,可在核生化袭击现场收集污染物数据,并即时传送给防卫省。2012年3月,日本陆上自卫队为防化学校和专门应对核生化袭击的“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装备了3辆该型侦察车,每辆造价不菲,约7亿日元(合人民币5500万元)。此外,日本陆上自卫队计划在今后数年内再生产11辆,配备到各个部队。
韩国“玄武”3C巡航导弹
为回应朝鲜试射“光明星”3号卫星,韩国试射了自主研制的“玄武"3C巡航导弹。该弹由国立防务技术发展部与导弹开发商LIG Nex1公司联合研发,中段采用地形匹配制导技术,末段采用红外成像制导,命中精度高,可精确钻入建筑物上1~3米大的窗口。导弹最大射程1500千米,可精确打击朝鲜境内任何目标。凭借该导弹,韩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开发射程1500千米巡航导弹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第七个拥有射程达500千米以上巡航导弹的国家。
巴基斯坦“阿兹马特”号隐身导弹艇服役
2012年4月23日,巴基斯坦海军首艘隐身导弹艇“阿兹马特”号(PNS Azmat)下水服役,巴基斯坦海军参谋长穆罕默德·阿西夫·桑迪拉(Muhammad Asif Sandila)出席了服役仪式。“阿兹马特”级隐身导弹艇长63米,宽8.8米,吃水2.4米,最大排水量660吨,主要武器为两套四联装C-802A/CSS-N-8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一门双管25毫米61式舰炮,以及机枪。巴基斯坦海军共采购了两艘“阿兹马特”级,首艇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建造。第二艘由巴基斯坦本土建造,建造工作已于2010年启动,定于2012年底完成。
它世界
俄罗斯“马哈奇卡拉”号内河炮艇首航
2012年4月27日,俄罗斯第三艘“暴徒”(Buyan)级21630型内河炮艇“马哈奇卡拉”号在圣彼得堡金刚石造船公司下水,并计划9月或10月交付里海舰队。“暴徒”级一种小型炮艇,由杰列诺托尔斯克设计局专门为里海舰队量身打造,长62米,宽9.6米,吃水2.5米,标准排水量560吨,满载排水量600吨。动力装置为2台MTU 16V4000M90柴油机,最高航速26节,续航力1500海里,自持力10天。“暴徒”级采用了隐身设计,外形简洁流畅,烟囱置于两舷侧,与海面平行。舰首安装一座A-190型100毫米高平两用炮,上层建筑后的甲板两舷各布置一座AK-306型6管30毫米舰炮,随后同层甲板向后凸出的地方布置了一座四联装3M-47“弯曲”防空导弹发射系统,位于舰尾低一级的甲板上安装一座UMS-73“冰雹”120毫米多管火箭炮。“暴徒”级上还配备有2挺14.5毫米机枪,用于防空或近距离火力支援。俄罗斯原计划计划建造7艘“暴徒”级炮艇,第一批建造3艘。
内河炮艇发源于东欧地区。那里地势平坦,降雨量充沛,河流众多且绝大部分水深流缓,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国家间大多以河为界。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作战需求,内河炮艇成了沙俄/苏联和东欧国家海军的“传统舰种”,并一直在持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例如,罗马尼亚的西部和南部国境线均以多瑙河为界,分别与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相邻,是最为重视内河炮艇的东欧国家之一。目前,罗马尼亚装备有3艘“米哈伊·康斯坦蒂内斯库”级内河炮艇,满载排水量575吨,主武器包括2门100毫米坦克炮、2门122毫米“冰雹”多管火箭炮和2座30毫米双联装火炮,被誉为“多瑙河上的水上堡垒”。
与海上快艇相比,内河炮艇的作战存在以下不同之处。一是,河流一般有很多弯曲,交战多为目视距离内的直瞄射击,因此内河炮艇需要的是一种直瞄射击武器。海战中则力求远距离命中对方,因此普通舰炮的射击方式并不适于内河炮艇。二是,内河炮艇不仅吨位小,还要求吃水浅,因此舱室空间相当紧张。传统舰炮的弹药库和供弹机体积庞大,不适合装在内河炮艇上,相反,坦克炮结构紧凑、体积小、威力大,更加实用。朝鲜也非常重视发展内河炮艇,建造有“冲津”级,主炮为85毫米坦克炮。但在1999年和2002年的两次朝韩海上冲突中,战场从内河转移至海上,朝鲜内河炮艇的战绩差强人意。美军也曾在越南战争中广泛使用内河炮艇,甚至作为直升机起降平台。
俄罗斯测试未来士兵系统
2012年2月,在俄罗斯阿拉比諾军事基地举行的作战训练演习中,俄罗斯陆军第5特种步兵旅测试了俄罗斯Strelets未来士兵系统。Strelets系统重量仅2.4千克,集成了小型接收器和惯性导航系统,具有目标定位和蓝军跟踪能力;抗干扰能力好,可在强干扰环境下传输数据;可加装敌我识别系统,避免友军火力误伤;采用开放式结构设计,可与多种侦察系统连接,如雷达、测距机和无人机等。配备Strelets未来士兵系统后,作战士兵能够在1500米距离上通过无线电台进行通信。此外,士兵可充当联络节点维系部队之间通信,从而拓展小规模作战部队的作战范围。
当美国在1996年最早提出“未来士兵系统”这类概念时,是一个技术水平颇高的、涵盖面颇广的“系统”,而且细分了武器、综合头盔、计算机/无线电、软件、防护服与单兵设备这五个子系统,要采用高速榴弹、背心式计算机等多种新技术。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未来士兵系统的总体框架反倒是在不断缩水。先是舒适的微型空调等设备不提了,然后是武器系统瘦不下身,拆分成两块分别发展,等等。现在其实再看各国的士兵系统,几乎都把重点只放在下面两个方面:为单兵配备合适的通信系统,以实现班组成员间的灵活交流;为武器配备光电瞄准具,并与通信系统连接。武器、防护等方面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即便这样,整个系统套在士兵身上,还是显得肥大笨重。其实士兵系统,最首要的是如何在尽量少增加负荷的情况下,把一个个单兵揉到一起。个人英雄没用的,团结才是力量。然后才是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火力,加强防护,考虑救护和舒适,等等。所以在笔者看来,未来士兵系统的发展重点应该依次是:单兵通信、火控、单兵电源、减重、轻武器、探测、防护、外骨骼……
美国高速运输舰的首艘完成船厂海试
2012年4月,美国海军订购的10艘“联合高速船”(JHSV)中的首舰“先锋”号(Spearhead)在墨西哥湾成功完成了船厂海试。此轮海试包括50余项演示项目,对“先锋”号的主要系统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其中包括机动性演示。JHSV是一种集装载、运输及战斗于一身的多功能高速舰船,能在战区快速部署和运输战斗人员、装备和补给。该船全长103米,排水量2400吨,采用铝合金双体船设计,由4台内燃机驱动,最高航速超过40节,可搭载部队和装备执行军事任务,又能在滨海区执行人道主义任务。舰上配备有4挺12.7毫米机枪和经过升级的反恐防护系统。可装载重达600吨的货物,以平均35节的航速航行1200海里;设有312个座椅和104个床铺供载运人员使用;装备有完善的滚装登陆设备,M1A1主战坦克能直接登陆作战;设置有飞行甲板和辅助降落设备,可供海军陆战队的CH-53重型直升机全天候起降。首舰“先锋”号定于2012年交付美陆军第7保障旅,第二艘“警惕”号预计2013年交付。
美军订购这种舰,是出于其快速部署与近海作战的战略要求,希望能在96小时内将一支作战旅、在120小时内将一个作战师、在30天内将5个作战师投送到世界任何角落。再强的运输机,也没法完成,因此他们看中了高速双体船。通过向澳大利亚因凯特公司租赁三艘高速双体船,美军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评估和论证,产生了“联合高速船”(JHSV)项目,而且是海军和陆军共同开发。后来,海军陆战队、陆军和海军先后达成一致,把这个项目归到海军的海上系统司令部舰船项目执行办公室下属战略与战区海运项目办公室(PMS-385)统一管理。2006年9月13日,海军第一次公开提出对JHSV的性能要求,随后有五家公司参与第一阶段的报价,2008年1月选定三家进入第二阶段。最后奥斯塔公司凭借自己在2009年投产的模块化制造厂(MMF),以及在双体高速船领域有非常成熟的设计,赢得了合同。特别是MMF,使该公司旗下的美国船厂具备每年建造3艘100米以上船舶的能力,不仅加快了交付进度而且节约成本,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
美國“铁幕”主动防护系统
“铁幕”(Iron Curtain)主动防护系统由Artis公司为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采用C波段雷达探测和跟踪来袭威胁,一旦探测到威胁,随即向乘员告警;当来袭威胁距离车辆较近时,分布式光学传感器对威胁目标进行分类,并选择适当区域的防护模块,垂直向下作用摧毁来袭威胁,不会对车辆乘员和车辆附近士兵造成附带损伤。系统可为车辆水平范围内360°提供防护。通过适当配置,还可实现对顶部区域防护,并具备对多种威胁的抗多发打击能力。系统重量轻,结构紧凑,所需安装空间小,尤其适合中型轮式战术车,现已安装在“悍马”车上演示了拦截近距离发射来袭单兵火箭弹的能力,并正集成在防地雷反伏击全地形车上进行实弹拦截试验,有望2012年底投产。
目前,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并未透露“铁幕”防护系统所使用的具体拦截手段。外界猜测,“铁幕”应该是以条状聚能切割索起爆,形成切割射流,将来袭火箭弹的战斗部“斩首”。我们可以从试验照片中看到,在火箭弹即将撞击装甲板前,上方的防护模块有起爆过程,但没有看到导弹或类似的武器。因此,“铁幕”防护系统有可能是在车体的四周安装一系列条状聚能切割索,每根切割索对应一个光学传感器,形成所谓的模块,而这种模块可以灵活增减,且可以快速简便更换。条状聚能切割索并不是新鲜东西,已广泛应用在破障领域。从理论上讲,利用切割射流对火箭弹战斗部“斩首”的拦截方式,要比使用拦截弹直接摧毁火箭弹更为安全。因为,一旦拦截弹命中火箭弹的位置不佳,有可能会引发火箭弹爆炸而产生聚能射流,而这个射流尽管形成的距离较远,仍有可能击穿“悍马”之类的轻型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