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2012-07-01陈凯麒葛怀凤

环境影响评价 2012年6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适应性评价

陈凯麒,葛怀凤

(1.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100012;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环境影响后评价旨在保证项目费用和条件的实施,核实环境可行性与时效性,应付未预期的变化和条件,减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工作提供更好的开端,通过改进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及方法和项目规划学习并吸取经验等。因此环境影响后评价中贯彻适应性管理理念,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监测体系,从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数据信息,以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性决策管理来代替经验性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管理措施与方法促使更有效地减缓环境影响,为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分析适应性管理相关概念内涵、内容及应用为基础,剖析适应性管理与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密切关系,提出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的发展与应用方向。

1 适应性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适应性管理起源于“适应性环境评价与管理”(adaptiv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最初是为了克服静态环境评价和管理的局限性,并致力于对一些问题认识的改进,也就是文化、策略和社会系统如何相互交织及如何从局部和全球尺度上影响生态系统[1-2]。适应性管理理念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者Holling[3]在1978年真正提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1 适应性管理概念

适应性管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关键因子的长期监测和确切分析来指导未来的管理决策。当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出发,对适应性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1)Lee[4]认为适应性管理是将有利的自然用途看作一项试验,以便从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意味着新的信息不断被验证、评估时,必须相应调整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2)Vogt等[5]认为适应性管理是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需要两方面建立可测定的目标,通过控制性的科学管理、监测和调控管理活动来提高当前数据收集水平,以满足生态系统容量和社会需求方面的变化;(3)杨荣金等[6]指出适应性管理是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解是不完全的,二是管理行为的生物物理响应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4)刘芳[7]提出,适应性管理是一个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结构性、重复性的优化决策制定过程,以达到通过系统控制降低不确定性的目标。

随着适应性管理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如林业、草原、气候、水利等行业,国内学者就研究领域也提出了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生态调度适应性管理、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概念等。

1.2 适应性管理类型及内容

(1)管理类型:适应性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反复试验”过程,而是属于系统性的“边学边做”的过程[8]。适应性管理方法的差别主要就是“主动”和“被动”。被动式适应性管理是基于现状资料信息和理解选定单一的、首选的一系列活动,而“主动”式适应性管理是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评价相关信息,通过试验对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反应模型进行测试,并在权衡所有测试结果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政策。被动式适应性管理与主动式适应性管理的共同点均是对实际结果的监测和评价。二者的异同见表1。

表1 被动与主动适应性管理

(2)管理程序及内容:适应性管理理念揭示该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对重点关注问题的认识,从而科学地揭示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系统和管理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识别影响机理,及时调整管理机制。适应性管理程序见图1。

图1 适应性管理程序图

2 适应性管理的应用现状

2.1 国外应用现状

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适应性管理潜力成为引人注目的策略。目前,国外将适应性管理应用于多方面[9],其中以格伦峡谷大坝适应性管理最为成功。

(1)森林保护领域。正是这一品质使得适应性管理成为美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评估组报告(1993年)和后来美国西北森林计划的核心内容,形成了“适应性规划方法”。

(2)水禽收获管理。该项目由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组织在1995年实施,管理者力求在可变的资源条件下寻找最优的水禽收获方案。

(3)野生动物保护。2000年美国农业部林业服务部门和动植物健康调查服务部门共同开展野牛管理计划,提出适应性管理战略管理蒙大纳州不同生态系统条件下的野牛变幅。

(4)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益相关方与非相关方共同发起Sonoita流域计划合作,旨在实现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42 000英亩Las Cienegas国家保护区的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5)水库管理。格伦峡谷大坝适应性管理目的是重建河滩和沙洲,改善文化资源和娱乐业,重新恢复原生鱼类的栖息地,保护弓背鲑。1996年、2004年和2008年分别实施泄水试验。

(6)水质管理。澳大利亚大堡礁适应性管理试验,形成了珊瑚水质保护计划,同时也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及其水库系统等进行了适应性管理。

(7)湿地生态系统保护。1993年,兵团工程师和南佛罗里达水资源管理行政区开展回顾性综合研究,促进了“佛罗里达湿地综合修复规划”的产生,采用适应性管理理念,旨在改善水质,修复恶化的水文条件,进而改进南佛罗里达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10]。

(8)水资源管理。Daniel[11]指出,在水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方面,面对确定的变化、不确定的影响,利用推理性和适应性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2.2 国内应用现状

国内许多学者提出,将适应性管理应用于不同行业的管理当中,包括水资源管理、河流生态修复、环境流量调度与三峡生态调度等,其中赵庆建[12]提出将适应性管理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结合多智能体的特点和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要求构建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总体结构模型。同时,国内也在努力将适应性管理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城市发展和应急管理当中[13]。综合来看,国内适应性管理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但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念阶段,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

3 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

3.1 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是针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规划与建设项目,面对的是复杂的且具有不确定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同时重要生态环境要素的预测技术与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因此需要在实践管理过程中调整、改进与完善。而适应性管理可以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系统,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因此引入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于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与经验,解决高度复杂且不确定性系统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改进管理技术,完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环境影响后评价具有双层含义:

(1)环境影响后评价是适应性管理的基础

适应性管理旨在提高科学性降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源于自然变化、系统的随即行为和资料数据不全情况下的解释,同时也可能源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会影响到自然资源系统。因此以科学的影响评价为基础,确定关键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实施适应性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2)适应性管理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技术支持

适应性管理的突出思想是长效跟踪监测,积累基础数据,以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评价分析,第一方面用以判定评价中提出的减缓措施的有效性,是否可以减缓生态环境影响;第二方面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评价中未预测到的影响,通过监测分析可以提出有效的低影响保护措施;第三方面通过实际的调整管理可以推动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完善。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适应性管理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促进。因此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研究更好地促进规划与建设项目的低影响建设运行,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的应用及建议

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理念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实践上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如鱼道适应性管理[14],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订与解决,保证鱼道的有效运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小浪底水利枢纽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项目中提出应用适应性管理,凝练小浪底工程适应性管理目标,以汛期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防洪及供水为核心,梳理并编制分阶段水库适应性管理方案。由此可知,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研究尚少。作为一种新型理念需要深入地探讨与研究,环境影响后评价与适应性管理如何紧密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加强。

(1)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当前缺乏完善的管理技术规范,仅仅存在于理念层次,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还远远不够。因此,亟待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细化管理方式、管理方法,推动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的全面推行。

(2)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监测体系。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长效跟踪监测以实际监测数据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因此需要规范、细致的监测体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为例,需要从水文、水温、水环境、水生生物方面确定监测因子,制定监测时间、频率。

(3)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的评价标准。适应性管理是保证规划与建设项目保持低影响模式运行,但因影响要素众多且复杂,所以在评价措施的有效性时难度很大,亟待于深化研究、修正现在的方法或寻找更科学的判断方法。

(4)提高对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力推广应用。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事前预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环境影响后评价适应性管理正可以弥补该缺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期盼,对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的严格执行,环境适应性管理的理念与要求必将及时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工作环节之中。

[1]Gunderson LH,Holling CS,Light SS.Barriers and bridges to the renewal of ecosystems and institution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103-165.

[2]孙东亚,董哲仁,赵进勇.河流生态修复的适应性管理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7,38(2):57-59.

[3]Holling C.Adap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M].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78:377-378.

[4]Lee KN.Compass and Gyroscope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Polities for the Environment Island Press[Z].Washington DC,1993.

[5]Vogt KA,Gordon JC,Wargo JP,et al.Ecosystems:Balancing Science with Management[M].New York:Springer.1997:470-471.

[6]杨荣金,傅伯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原理和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4,23(3):103-108.

[7]刘 芳.山东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及其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8]Lee K.Appraising Adaptive Management[J].Conservation E-cology,1999,3(2):3-7.

[9]Anderson JL,Hilborn RW,Lackey RT,et al.Watershed restoration:Adaptiv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In Wissmar,RC and PA.Bisson(eds.)Strategies for Restoring River Ecosystems:Sources of Variability and Uncertainty in Natural and Managed Systems[M].Bethesda,MD: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2003.

[10]Panel on Adaptive Management for Resource Stewardship,Committee to Assess the U.S.Army Corps of Engineers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Peer Review for Water Resources Project Planning,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Adaptive Management for Water Resources Project Planning[M].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Washington,DC,2004.

[11]Daniel PL.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标准[M].王建龙,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98-301.

[12]赵庆建,温作民.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理论概念框架与模型[J].林业资源管理,2009(5):34-38.

[13]唐小平.生物类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关键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4]陈凯麒,常仲农,曹晓红,等.我国鱼道的建设现状与展望[J].水利学报,2012,43(2):182-188.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适应性评价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养殖的环境影响
洙赵新河扩大治理环境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