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校园的场所精神——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公共活动空间为例

2012-06-29

四川建筑 2012年4期
关键词:前区文脉场所

杜 白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高等校园的场所精神是通过综合运用其场所语言,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

大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这就是大学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其他形式不能取代的空间。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具体是指校园内的步行道、各种类型的广场、节点空间。

1 高等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体现

1.1 场所自身的美学效果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美学效果主要是从视觉的角度加以阐述的,这里的美学不仅仅是面向美学研究者或文化精英,更多的是面向校园里的大学生群体。

(1)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界面。校园建筑立面的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能衬托其外围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的界面。这些界面的尺寸感、韵律感、节奏感、层次感以及虚实对比、凹凸变化和光影效果等会对其外围空间的场所精神形成积极的作用。

(2)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构筑物。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中的栏杆、台阶及建筑小品,尽管这些要素对空间是隔而不断,但其作用于主体而产生了对空间的另一层次的界定。

1.2 场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1.3 场所的地域、文脉特征

(1)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与地域文化的契合。地理区域、区位特征、人文背景、生活方式、习俗等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高校公共活动空间由于所处的大环境的关系,也具有时空和地域特征。

(2)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与文脉文化的契合。一个场所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历程使得场所本身形成其特定历史,一个有意义并能给人们带来历史回忆的场所才能获得认同感,从而使这一场所富有精神。场所从来没有离开文脉独立存在过,文脉是关于场所的文化联系和积淀,延续特有的文脉即在延续大学的“根”。

1.4 场所的学术与交流精神

(1)学术精神的体现。作为传授知识、交流知识、发展知识的场所,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和其它公共空间的最主要的区别,首先应是它的学术精神。学术研究的主题与精神一方面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学术的主题与精神又在口耳相传、风尚相习的无形过程中以种种形式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交流精神的贯彻。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汲取更多的学科知识的场所,亦是师生、学生之间的自由交往、群体活动的聚合环境。由于交流形式的不限,师生们可在此活跃学术气氛,启迪新思维。

1.5 场所使用者的行为心理效应

人的行为是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也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的具体体现。我们不应将场所精神仅仅局限在空间的构成上以及文化精神的传承上,同时也应对其在学生行为、心理感应等方面的引导效应上予以关注。

(1)学生的行为活动分析。学生的行为活动包括必要性活动如上课、就餐、购物等步行交通活动;自发性活动如散步、户外学习、体育运动、休憩等;社会性活动如包括户外交谈、授课、集体活动、社团活动、大型典礼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的接触,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2)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大学生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社会化的需要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反映在对环境的需求即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向往和对归属感的需求。

2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的场所精神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峨眉山风景区内,占地约70 hm2,建筑面积25×104m2,是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地处双遗产风景区的高等院校。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大学校园的开放,学校加强了对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视。新建或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而形成了几处比较典型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校南门入口广场、图书馆前区广场。下面就以这两个广场为例,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加以分析。

2.1 校南门入口广场

2.1.1 区位条件及布局形态

校南门入口广场紧邻学校的主入口南门,南接通往峨眉山景区的主要道路名山路,东邻校园内的主干道(图1)。整个广场呈中间低、四周高的下沉式。广场中央与周围以台阶相连。北侧有分级布置的台阶,中间设有休息平台,休息平台上设有水池和刻有“竢实扬华”的景观石。广场南侧的台阶通过廊桥与入口连成一体。广场的中心设有喷泉水池,水池两侧不规则地设有圆形树池,这些树池成为了平日在此休息停留的人们的座椅。

图1 校南门入口广场

2.1.2 场所的文脉特征

广场的文脉特征体现在刻有“竢实扬华”的假山石上,它作为交大精神的写照,应被作为中心节点强化并突出。然而,通过亲临现场的亲身体验,笔者认为景观石由于体量过小,其中心地位并不显著,因而也弱化了整个场地的文化氛围。

2.1.3 使用效益分析

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南门入口广场的使用效率并不尽人意,且场地使用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性:白天几乎无人使用,夜晚偶尔会有人使用,使用者多为进行英语角活动的学生们。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广场所处的位置并不在学生必要性活动发生的路线上,离教学区、宿舍区和食堂都有一定的距离,造成了广场的使用率降低。第二,广场靠近学校的主干道,而学生出入主干道的交通方式多为乘坐公交汽车,加上原因一,使得学生“没有理由”在广场上停留。第三,广场靠近交通干道,噪音较大,无法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憩环境,降低了人在空间中的安全感。第四,下沉式的广场降低了空间的私密性,加之未能提供可供游乐的项目或设施,降低了学生的自发性活动在此发生的几率。

2.2 图书馆前区广场

2.2.1 场地区位条件及布局形态

图书馆前区广场位于图书馆北侧,西邻校园主干道,与一号教学楼隔路相对,北侧与通往校医院的次干道相邻(图2)。整块场地呈长方形,中央平整,北侧略高于相邻道路,并通过台阶相连。广场的中间立有詹天佑雕像。在广场的东西两侧分别设有亭和紫藤廊。木质座椅和几何形的种植池分布于整个广场内。

图2 图书馆前区广场周边环境

图3 詹天佑雕像位置

2.2.2 场所文脉特征分析詹天佑雕像位于图书馆的正前方,与图书馆相结合,突出了图书馆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又延续了交大悠久的历史(图3)。由于广场的尺度较小,而雕像本身的体量较大,雕像作为广场的中心节点的地位尤为突出。

2.2.3 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呼应

图书馆作为师生吸纳知识的重要场所,需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来支持。为了满足这一特性,前区广场在与紫藤廊紧邻主干道的一侧通过植物进行阻隔噪音,在东侧亭的外侧,也密植竹类进行了降噪。

2.2.4 场地使用效应分析

图4 图书馆前区广场休闲空间

图书馆前区广场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户外交流、学习和休息放松的场所(图4)。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广场的使用效率很高。广场的主要使用者多为晨读的学生和下午来此休憩放松的居民和学生。

笔者认为场地使用率较高的原因:首先,图书馆是学生必要性活动发生的场地之一,前区广场的设置加大了学生在此停留的可能,并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其次,广场中景观设施的设置充分考虑了人的行为心理。紫藤廊、休憩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增强了人在空间中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广场上散布的座椅、叠有假山的水池都吸引着人们到此休憩、停留。座椅的设置避免了相互对视,满足了人们“观与被观”的心理。

3 结束语

如人们所知,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是知识的开拓、见识的通达与性情的陶冶,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校园不仅以物质形态承载着教育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且校园空间环境本身也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作为参与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它对于教育过程具有区别于“言传”和“身教”的“境教”作用。因此,对高等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应该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朱东风,郑瑞山.大学校园非正式场所精神探究[M].规划师,2005(1)

猜你喜欢

前区文脉场所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游离背阔肌扩张皮瓣在膝前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赤卫军的铁拳
科学家揭示雌雄行为差异的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