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2012-06-28赵景文许育瑜
赵景文,许育瑜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税法统一了内资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以及其他相关事项,即所谓的两税合并。两税合并既包括了高税率公司的税率下降,也包括部分企业的法定税率逐年上升。面对法定税率的变化,企业一般都具有通过税收筹划降低所得税负担的动机。然而,企业税收筹划会产生成本(Scholes等,2009),在给定税收筹划收益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会选择成本最小的避税策略。由于企业要在此次税改中成功实施税收筹划,就需要将应税利润从高税率年度转移到低税率年度,为此需要借助盈余管理手段来实现。
盈余管理手段可以分为两类:通过操纵应计项目调节利润,称为应计盈余管理;通过操纵真实经营活动调节利润,称为真实盈余管理。那么在两税合并的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会综合权衡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收益,从而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手段,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呢?从国内已有研究来看,鲜有从这一角度展开探讨。我们以税率不变公司为参照组,研究以税收筹划为目的的税率下降和上升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发现,税率下降公司仅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将收益从2007年递延到2008年,而没有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税收筹划;而税率上升公司由于存在5年的过渡期,这些企业不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无论是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的贡献在于,基于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应计操纵和真实活动操纵)的成本收益视角我们较为全面地研究了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的行为。税收筹划如同一项投资决策,企业只会选取收益高于成本的行动。据此,我们得到了与已有研究不同的结论,即此次税制改革中,税率下降公司进行了显著向下的应计盈余管理,税率上升公司没有进行显著的盈余管理。此外,相比国外同类研究通常在法定税率单一方向变化的背景下展开,我们基于税率双向变化的研究较国外的研究更为丰富。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简述与评论
国外基于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文献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美国1986年的减税法案。在此次税制改革中,美国公司的一般所得税率由1986年的46%递减到1987年的40%,并于1988年进一步递减到34%。由于减税方案是预先制定的,具有确定性,这就使公司的税务经理能够通过递延收益以降低总税收成本。多项研究结果支持这个推测,如Scholes等(1992)、Guenther(1994)和Lopez等(1998)的研究。
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其他国家的上市公司针对税制变化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Adhikari等(2005)以马来西亚20世纪90年代初的减税法案为背景的研究发现,大型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递延收益的现象。Monem(2003)研究了澳大利亚黄金采掘上市公司针对税率变化的盈余管理行为,该国的黄金采掘行业在1924-1990年免征所得税,但从1991年开始征收39%的企业所得税。Monem(2003)发现该行业的上市公司在1988年6月到1990年尽管因政治压力没有进行会计盈余管理,但进行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即加速了黄金的采掘和加工。
纵观国外针对税收筹划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研究,鲜见有企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来获得节税收益。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税收筹划所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小,企业不会考虑成本较高的真实盈余管理措施,而往往只通过操纵短期应计项目达到目的。并且,如果节税利益太小,低于应计盈余管理带来的成本,企业可能就不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避税。
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针对两税合并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王跃堂等(2009)通过研究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结果发现税率下降公司通过短期应计项目进行了较为明显的盈余管理,而税率上升公司则没有进行显著的盈余管理。但他们没有考察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
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避税?李增福等(2010;2011)对此进行了探索。他们发现,税率降低的上市公司确实会通过应计盈余管理(但不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方式)递延收益,这与王跃堂等(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而税率上升的上市公司则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但不会采取应计盈余管理方式)提前确认收益。但由于这两份研究在样本选择时均未考虑母子公司税率不一致将导致母公司和子公司会采取不同的税收筹划政策,而且使用各个公司仅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估计最多达5个待估参数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其结论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
鉴于此,中国上市公司以避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以期获得较为可靠的结论。
(二)研究假说
对于税率下降的公司而言,由于税率下降幅度较大,将应税利润由2007年递延到2008年或以后年度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好处:第一,将来的税率更低,所需缴纳的所得税更少;第二,通过推迟缴纳所得税可以赚取货币的时间价值。假如公司A在2007年和2008年的应税利润均是1亿元,其法定税率分别为33%和25%,原本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要缴纳所得税0.33亿元和0.25亿元,现在通过盈余管理将2007年的0.3亿元应税利润递延到2008年,则只要分别缴纳0.231亿元和0.325亿元的所得税。如果贴现率为0.1,该税收筹划行为可以为公司增加价值300万元。因此,税率下降公司有较强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是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还是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我们认为企业会选择前者。因为在给定避税收益均为300万元的条件下,需要比较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对于应计盈余管理而言,由于在2007年是调低利润,而调低利润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注意(Graham等,2005)。因此,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相对较低。如果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因改变了正常的经营活动而会导致长期的负面效果(Cohen等,2010),换言之,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更高。在收益给定的条件下,企业自然会选择成本更低的方式。由此,我们提出假说1。
假说1:在2007年的所得税改革中,税率降低的企业会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递延收入,以节省税收成本。
对所得税税率上升的企业,我们预期其税收筹划行为可能不明显。原因是国家对企业税率上升设定了3-5年的过渡期,税率变化的幅度也较小,速度也相对缓慢,因此,通过盈余操控可获得的收益并不突出。假如公司B在2007年和2008年的应税利润均是1亿元,其法定税率分别为15%和18%,那么原本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要缴纳0.15亿元和0.18亿元的所得税,现在通过盈余管理将2008年的0.3亿元应税利润提前到2007年确认,则现在分别缴纳0.195亿元和0.126亿元的所得税。如果贴现率为0.1,该税收筹划行为仅能为公司增加价值40万元。因此,对于税率上升的公司而言,由于存在5年的过渡期,税率上升较为缓慢,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所获得的利益较为有限。再看盈余管理的成本。假如采取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由于要在2007年调高利润,而调高利润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关注和干预,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如果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其直接和间接成本都更高。因此,对于税率上升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所获得的收益有限而成本很可能超过其收益,因此,我们预期这些公司不会出于税收节约目的进行盈余管理。由此,我们提出假说2。
假说2:在2007年的所得税改革中,税率上升的企业不会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税收筹划。
二、研究设计及样本选择
(一)研究设计
1.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指标构建
我们在估计各种盈余管理指标时,使用某行业某一年度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而不仅仅是税制改革中进行税收筹划的公司。我们选择全部A股上市公司2007-2008年的数据,通过分年度分行业回归,构建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指标。
本文借鉴Dechow等(1995)提出的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应计项目操控指标(限于篇幅未报告估计模型),对经营应计项目的衡量采用Thomas等(1998)的方法。该方法相对于Guenther(1994)的方法,进一步限制了经营应计项目的范围,计量更为准确。王跃堂等(2009)也采用了这一方法。我们用DAC代表操纵性应计项目。
我们借鉴Roychowdhury(2006)和Cohen等(2010)的方法衡量真实活动操控(限于篇幅未报告估计模型)。EM_CFO、EM_PROD和EM_DISEXP分别表示销售操纵指标、生产操纵指标和酌量性费用操纵指标。参照Cohen等(2010)的做法,我们将这三个指标进行整合,设计可以反映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计量指标RM_1=EM_PROD-EM_DISEXP和 RM_2=-EM_CFO-EM_DISEXP。企业若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或者说正向盈余管理,则EM_PROD为正,EM_DISEXP和EM_CFO为负,由此,RM_1为正,RM_2也为正。反之,亦成立。
2.盈余管理行为检验模型
我们使用2007年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考察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模型1)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模型2),回归模型借鉴Bath等(2008)和Cohen等(2010)的方法。
其中,TD和TU表示税率的不同变化方向,DAC表示操纵性应计,REM表示真实活动操纵,CtrlVars表示一组控制变量。变量的详细解释见表1。
表1 变量及定义
(二)样本选择
本文税率变化的样本公司数据取自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资讯,以2008年底A股1 801家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选择程序如下:首先,考虑到母子公司的税率可能不一致,不同的税率变化方向将导致企业进行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因此,我们将样本公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没有子公司或母子公司税率一致的公司共350家,第二部分为母公司的净利润占合并报表净利润80%以上的公司共555家。因母公司占绝大部分收益,所以可用母公司的税率代表集团公司的税率。其次,剔除2007年当年所得税费用未知或非正的公司共34家,因为这些公司没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后,剔除2007年退市或2008年上市的公司共142家。最终得到研究样本729家,其中税率升高的公司86家,税率不变的公司290家,税率降低的公司353家。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我们计算了应计项目操控指标和真实活动操控指标在2007年和2008年的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限于篇幅未报告)。
税率下降公司2007年和2008年应计项目操控指标(DAC)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021(-0.009)和-0.003(-0.005)。2007年和2008年反映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变量:异常经营现金流量(EM_CFO)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008(0.003)和-0.007(-0.009),异常生产成本(EM_PROD)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003(-0.005)和0.002(-0.003),异常酌量性费用(EM_DISEXP)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003(-0.010)和-0.005(-0.008)。
税率上升公司2007年和2008年应计项目操控指标(DAC)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006(-0.002)和-0.003(0.007)。2007年和2008年反映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变量:异常经营现金流量(EM_CFO)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003(-0.010)和-0.020(-0.012),异常生产成本(EM_PROD)(中位数)分别为0.001(-0.008)和-0.006(-0.023),异常酌量性费用(EM_DISEXP)(中位数)分别为-0.017(-0.011)和-0.020(-0.012)。
由均值的标准差可以得到均值的t统计值,由此判断其统计显著性。我们发现,税率下降的公司只有2007年的DAC值在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说明税率下降的公司在2007年很可能进行向下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将收入递延到2008年;而税率上升公司只有酌量性费用操控指标(EM_DISEXP)在2007年和2008年均显著为负,其他盈余管理指标均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从而我们无法证明税率上升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税率变化的影响。
(二)单变量分析
我们根据税率变化情况将上市公司分成两个对比组:税率下降—税率不变组和税率上升—税率不变组,并对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指标进行非参数检验和均值t检验,判断税率变化的上市公司是否比税率不变的上市公司存在更明显的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行为。均值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发现,税率不变的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盈余管理方向具有一致性,均进行正向的应计项目操控和负向的真实活动操控。因此,税率不变的公司可作为参照样本。
由Panel A可以看出,2007年和2008年税率下降组相对于税率不变组的DAC值均显著小于0。然而,2007年税率下降组的DAC值显著小于0,2008年税率下降组的DAC值不具有显著性。因此,通过DAC值的均值配对检验,我们只能说明税率降低的企业在2007年明显运用应计项目操控利润。真实活动操控指标中,只有EM_PROD和RM_1具有显著差异。结合税率下降组和税率不变组各自的均值可以得出结论,2007年和2008年的显著差异是由税率不变组的负向盈余管理所致。因此,我们无法得到证据支持税率下降的公司存在运用真实活动操控利润的行为。
根据Panel B,税率上升组与税率不变组的DAC、RM-1和RM-2在2007年和2008年的均值配对检验结果大致相同。结合税率上升组的均值情况可以得到,税率上升组2007年和2008年的应计项目操控行为均不明显。而从真实活动操控指标看,综合指标RM_1和RM_2在2007年均不显著。因此,总体而言,税率上升组在2007年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不明显。
表2 均值t检验结果
非参数检验结果与均值t检验结果大体相同,这里不再列出。
由单变量分析可知,我们得到证据支持税率下降的公司通过应计项目操控做小2007年的利润,同时,我们无法证明税率上升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影响。
(三)多元回归结果
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回归之前对所有连续变量均进行首尾1%的缩尾处理。表3报告了使用2007年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被解释变量为DAC时,TD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税率降低公司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将2007年的利润递延到2008年确认。TU的系数不具有显著性,说明税率升高公司的这一行为不明显。被解释变量为真实活动操控指标时,无论是TD还是TU的系数均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无论是税率升高的公司还是税率降低的公司,避税动因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都不明显。我们的研究假说1和假说2均得到验证。
表3 多元回归结果
对此结果的可能解释为:税率下降的企业采用应计项目操控将当期利润递延到下期可以获得税收优惠,同时由于不改变企业的现金流可以赚取货币的时间价值(王跃堂等,2009);此外,做小利润相对于做大利润,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关注(Graham等,2005)。而对税率上升企业的检验均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这是其盈余管理的收益不显著所致。
在多个回归模型中除了配股之外的控制变量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统计显著性。以资产收益率(ROA)和成长性(GROWTH)为例,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与应计项目指标(DAC)显著正相关,与真实活动整体指标(RM_1和RM_2)显著负相关,说明资产收益率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通过应计项目操控进行盈余管理。企业成长性与真实活动操控指标EM_CFO、EM_DISEXP显著正相关,与真实活动操控指标EM_PROD、RM_1和RM_2均显著负相关,说明成长速度越快的企业越不愿意采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避税,这是由于真实活动操控会对企业的现金流、绩效和长远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四、结论和讨论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对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乃至净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探讨税率改变的企业是否通过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税收节约。本文使用2007-2008年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对税率变化方向不同的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税率降低的企业采取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将2007年的利润递延到2008年确认,从而获得税收筹划收益,但这些公司并没有进行明显的真实盈余管理;而税率升高的公司不管是应计项目操控行为抑或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均不明显。
我们的研究表明,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策略时总会考虑其实施成本。因此,研究者在进行此类研究时要密切关注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策略的相关成本,否则其研究将是不完整的,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可能是偏颇的。此外,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在制定某项税收政策时也要考虑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成本。如果企业能够低成本进行税收筹划,从而抵消税收政策的影响,那么政策制定者就要采取措施限制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反之,如果实施成本很高而导致企业无法实施有效的税收筹划措施,政策制定者也就不必施加限制。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1]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6):80-89.
[2]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21-134.
[3]王跃堂,王亮亮,贡彩萍.所得税改革、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2009,(3):86-98.
[4]Cohen D A,Zarowin P.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2-19.
[5]Guenther D.Earnings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corporate tax rate changes:Evidence from the 1986tax reform ac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230-243.
[6]Maydew E.Tax-induced earnings management by firms with NO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7,35:83-96.
[7]Monem R M.Earnings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ustralian gold tax[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3,20:747-774.
[8]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5-370.
[9]Scholes M,Wolfson M,Erickson M,et al.Taxes and business strategy:A planning approach[M].Fourth ed.NJ:Prentice-Hall,Upper Saddle Rive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