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秘画作之谜
2012-06-27徐少杰
徐少杰
一幅神秘女子的侧面肖像画在收藏界引起轩然大波,所有的谜团与争论均围绕这幅画的作者展开。它是一张毫无价值的废纸还是名家大作?经过专家的抽丝剥茧,我们能否接近真相?
150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让画家画一幅名为《救世主》的木版油画,画家用了7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作品。1958年,这幅画以45英镑的价格在苏富比拍卖行被收藏家收藏,当时画牌上的作者是乔万尼·安东尼奥·波特拉菲奥——达·芬奇最为优秀的一名弟子。53年后,这幅画的价格飙升为1亿2000万英镑,彻底颠覆了它过去的命运。这样悬殊的价格差距,是因为经多国权威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这幅画是达·芬奇的真迹。
我们要探究的真相,与这位大师有关。
被低估的拍品
1998年1月30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如往常一样拍卖早期绘画大师的作品。其中,有一幅少女侧面头像画是一幅色粉画,画在一种叫做犊皮纸的动物皮上后粘贴到橡树版上,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幅油画。佳士得把这幅作品列为“德国学派,十九世纪初”,估价为12000~16000美元。
在巴黎飞往纽约的航班上,坐着专程赶来参加拍卖会的艺术品收藏家彼得·西尔佛曼,他喜欢买进被低估的拍品,然后转手获利。
西尔佛曼认为,在少女侧面画像这件拍品上佳士得拍卖行或许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虽然他不能确定这幅画究竟出自哪个时期,但经验和直觉告诉他,这幅画要么是赝品,要么就是出自意大利画家之手,如果它的年代更早并且是意大利画家所做,这幅画的价值将远远超过佳士得的估价。遗憾的是他的报价不够高,最终这幅少女侧面画像以近22000美元的价格被别人拍得。
拍卖会上错失良机的西尔佛曼9年后再次在一个画廊中见到了这幅画,并最终以22000美元的价格将其买走。回到巴黎后,西尔佛曼请人鉴定这幅画。一些艺术品专家认为这幅画无论是人物面部明暗的处理方法还是画面上光线的处理,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极为相似,很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
绘画,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特点,在造型中增加了明暗晕染的方法,人物的形象也有了真实的细节刻画和光影的变化,运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形象。与此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也十分注重对光的运用来捕捉物体的形象和明暗的变化,这样所表现出来的物体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人物形象更加逼真、生动。但因为对于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得尚不成熟,因此也只是在人物的脸上留下一点阴影。
艺术品专家们在对西尔佛曼手里的这幅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或许,它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还是一位大师的作品,一位像列奥纳多·达·芬奇这样的天才大师的作品!
达·芬奇的名字,哪怕是简单一提,也足以在艺术界激起轩然大波。
它真是大师的真迹?
1452年,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他的家庭非常富有。他14岁的时候,父亲皮耶罗受一位贵族的委托画一幅盾面画作为家族的标志,皮耶罗让小达·芬奇试试,想看看儿子的绘画天赋。达·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妖怪美杜莎。这幅作品完成后,达·芬奇请父亲到他的房间。他把窗户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罗走进房间,一眼看到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妖怪,吓得大叫起来。达·芬奇笑着对父亲说:“你把画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这幅画的逼真效果受到了大家的赞许。
全世界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中保存的达·芬奇的真迹寥寥无几。这幅色粉画会是达·芬奇的真迹吗?
要确定这幅既没有署名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的画作出自达·芬奇之手,需要从艺术、历史以及科学三个层面上来寻找到足够的证据。
马丁·肯普,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达·芬奇研究学者,他答应为西尔佛曼这幅画进行评估。在高分辨率的图片上,肯普首先关注的是少女头上束的发带,发带束发的角度十分合理,并将脑后的头发轻轻向里压了一点。达·芬奇对于各种物质的硬度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他很清楚这些物质在压力的作用之下会发生何种变化。肯普还发现少女的眼睛画得非常细致,甚至在下眼睑上还画了两根睫毛。观察的时间越长,肯普越发相信这幅画是不为人知的达·芬奇的真迹。
也有很多专家认为这幅画根本没有体现出达·芬奇作品的艺术特点,就画作品质而言,与达·芬奇的任何作品都无法相提并论。
西尔佛曼找到了旅居巴黎的艺术品专家吉亚马尔可·卡普佐对这幅画的创作年代进行鉴定。卡普佐从画纸上取出一小块样品,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来确定犊皮纸的年代。这一方法的原理是所有的植物都会从空气中吸收碳原子,碳以同位素混合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其中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叫做碳十四,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体内也含有碳十四,这些动植物死后,体内的碳十四会通过放射衰变逐步减少,通过测量样品中碳十四的含量,可以推断样品的年龄。这幅画是画在犊皮纸上的,犊皮纸是一种动物皮,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测定其年龄。测定结果显示,这张犊皮纸并非来自19世纪,而是出自文艺复兴时期,而且这张犊皮纸有95.4%的概率是1440~1650年间的物品。
达·芬奇生于1452年,死于1519年。
时间吻合。但仅凭这一点就判定这是达·芬奇的真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寻求真相
放射性碳定年法已经确定作画使用的犊皮纸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但是画本身也是同一时期的吗?还是现代的仿造品?在卡普佐的引领下,西尔佛曼又来到一间实验室。实验室的主人是顶级艺术鉴品定专家帕斯卡·柯特,他制造了一部2.4亿像素的数码相机,这部相机能透过艺术作品的表面分析画的创作过程及画作本身的更多信息。卢浮宫曾经请柯特去检验他们最著名的藏品之一——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现在,柯特用同样的技术来检验这幅少女肖像画。柯特发现画家在少女的下巴处曾做过一些修改,他将这些修改与公认的达·芬奇名作《女士侧面素描》一一进行对比,发现达·芬奇在这幅素描上所做的修改与少女侧面头像上所做的修改竟惊人地相似。在柯特看来,这些相似的修改并不是巧合,而是两幅画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的证据。
不过,这幅画的作者有没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画家,一位深受达·芬奇画风影响的画家呢?
意大利艺术史学家克里斯蒂娜·杰多的研究对象是达·芬奇画风的追随者。杰多见过少女侧面像,她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细节马丁·肯普也注意到了:当画家描绘脸部周围的阴影时,画线方向与众不同,这透露出一个重要细节——画家用左手作画,这在文艺复兴时期并不多见。达·芬奇的所有学生都是右手作画,没有一个是左撇子,如果说这幅画不是达·芬奇的作品,那作者也一定是在刻意模仿左手作画。
通常,赝品制造者为了能够蒙蔽专家获得更高的利润,会用涂料溶剂,也就是二氯甲烷擦掉原来古董纸上的画,然后在这张古董纸上重新画上名家的作品,他们模仿名家的水平非常高超,因此每年收藏家们都会不知不觉地花上数以万计的冤枉钱买回一些赝品,以致一些鉴定专家对名家作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对于西尔佛曼手里的这幅画,专家们万分小心,但凡有一点点线索都要仔细地加以检测。
柯特继续仔细研究这幅画,试图从中找出更多属于达·芬奇画作的特质和线索。他发现画像的左上角有一个虽然有些模糊但确实存在的指纹。众所周知,达·芬奇经常用手指涂抹颜料,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会有他的指纹,这成了他的招牌式特征。这是否会成为决定性的线索呢?在经过细致的分析、比对之后,得出的结论令人十分遗憾——犊皮纸上留下的这枚指纹可用的信息非常有限,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指向这是达·芬奇的指纹。专家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证明这幅画作者的细节,但是他们更清楚,任何的疑点与不确定都无法用来举证。指纹检验的路行不通。
作为著名的达·芬奇研究学者,马丁·肯普很清楚,一旦判断失误,自己很可能名声扫地,他必须寻找更充足的证据。肯普请教了牛津大学拉斯金艺术学院著名的莎拉·辛布利特教授,她尝试使用与原作相似的材料和画法来复制这幅作品。在复制作品的过程中,辛布利特发现这幅画的作者对头骨的发育过程非常了解,画上少女的鼻子相对于她的耳朵来说比较小,这表明她的面部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还有眼部的曲线,创作者很清楚在眼窝里眼睛是靠上的,所以在画上只看到少女眼球的下半部分。辛布利特认为,这幅画的作者即便不是达·芬奇,也一定是一位跟他一样有着丰富解剖学知识的人。
通常,一提及达·芬奇,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世界著名的画家,往往忽略了他还是一位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医学专家。达·芬奇的画之所以那么生动逼真,与他研究解剖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他曾经亲自解剖过尸体,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内脏器官进行精确的了解,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惟妙惟肖地画出这些部位来。检测人员表示,少女侧面画像的作者对人体结构非常熟悉。辛布利特的试验证实了完成这幅画需要高超的技巧。这是不是意味着这幅画就是达·芬奇的真迹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肯普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他决定转换思路去查画中少女的身份。她究竟是谁?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像呢?
真相,越来越近
肯普将重点放在了一个有可能确定少女生活年代和地点的特征上——她的头发。伊莉莎贝塔·尼聂拉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发型方面的专家,她辨认出画中女子用发带束发的方式是一种叫卡颂尼的发型。1491年,米兰公爵夫人贝娅特丽丝·德斯特把卡颂尼发型带到了斯福尔扎宫廷,这种发型从此风靡一时。
文艺复兴时期,米兰是欧洲重镇,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这里由斯福尔扎家族统治。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是米兰最有权势的人,当他的妻子梳起卡颂尼发型的时候米兰的女性纷纷效仿。在斯福尔扎宫廷,这种发型在1491~1499年非常流行,而这一时期达·芬奇也在米兰。从1482~1499年,他以画家和工程师的身份效力于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他的很多作品主角是与斯福尔扎公爵有关的人。
从发型上判断,尼聂拉认为画中的少女应该是位比较重要的人物,很可能与斯福尔扎家族有关系。肯普列出了几个可能的人,首先是斯福尔扎公爵的妻子贝娅特丽丝,经过对比,她的下巴曲线与画像上的少女完全不同。第二位是比安卡·玛利亚,斯福尔扎公爵的侄女,她的脸非常有特点,但不是很好看,也不像画中的少女。肯普再次去查看斯福尔扎宫廷的历史,还有一个人几乎被忽略了,她也叫比安卡,是斯福尔扎公爵的私生女,根据史料记载,斯福尔扎公爵的这位私生女比安卡与画像中的少女年纪相仿,她大约是在13岁的时候嫁给了迦兰亚索·桑瑟夫斯内洛,卢多维科军队内的一位将领,当时米兰的一位重要人物。婚后仅仅4个月,比安卡·斯福尔扎就去世了,死因可能是不正常的身孕。肯普经过详细的研究考察,发现比安卡梳过与画中少女相同的发型。这无疑是重要的进展,但是还有很多的疑问:如果这幅画像是达·芬奇为斯福尔扎公爵的女儿所绘,那么为何没有任何的相关历史记载呢?为何没有任何一位达·芬奇的学生临摹过这幅画?在王室财产清单中也没有提及这幅画。如果无法查明这幅画的历史,仍然不能下最后的结论。
在巴黎的实验室里,柯特在这幅画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印记:在画的左侧出现了用刀划犊皮纸的痕迹以及三个小洞。柯特将这一发现告诉了肯普。肯普据此提出一个设想:这三个洞是不是某本书的装订孔?这也同样可以解释刀痕,因为这幅画是有人用刀从某本书里裁下来的。这一设想可以解释很多疑问,比如为何画像是画在犊皮纸上的?如果画是挂在墙上的,为什么没有任何记载?为什么达·芬奇的作品名单上没有这幅画?如果它原本就是书中的一页,合上书放在书架上,这幅画自然就无人知晓了。但是,为什么比安卡的画像会在一本书里呢?这又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肯普的推断是这本书里可能是献给比安卡的诗歌,书本身很可能是她1496年结婚的时候收到的一份礼物,这幅画像很可能是卷首的插画,也可能是放在书中某个显著的位置。
这些推断仍然无法让怀疑者信服。
此时,好运从天而降。南弗罗里达大学艺术史教授爱德华·赖特博士告诉肯普,在波兰国家图书馆中收藏的《斯福尔扎家族史》一书中,或许能找到关于这幅画的确切答案。肯普和柯特立即启程去波兰。《斯福尔扎家族史》是用犊皮纸印刷的,史学家们认定,印制这本书确实是为了庆祝比安卡的婚礼。肯普找到了书中消失的那一页的位置,正是彩饰页的前面。这本书的装订孔有五个。档案管理员介绍说,几个世纪以前这本书重新装订过,书原来有三个装订孔,为了订得更牢当时又多打了两个孔。肯普和柯特把画像上的三个洞与书的装订孔进行比对,位置如果不一致,这幅画就不可能是这本书中的,如果一致,这将是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画中人确实是比安卡,而此画的作者是达·芬奇。比对之后,三个洞完全吻合!
经过专家一系列的剥茧抽丝,这幅画被证实是达·芬奇的真迹。但是众所周知,达·芬奇的作品永远存在着争议。如同至今仍争议不断的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关于这幅神秘的少女侧面画像,仍旧存有很多未解的谜团等待肯普继续探寻。西尔佛曼显然是最大的赢家,有人出价8000万美元买这幅画,他拒绝了这笔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