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背后是无奈
2012-06-24赵恒平
文章以“反常”二字作为文章的主体构思,描绘了一则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展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的人的无奈。
读标题,“儿子”已经界定了文章中主人公的身份和相关的人物身份,“不会流泪”表明写作内容是写家庭的传统的赡养问题,并且暗含谴责儿子的意味。这似乎已经注定本文是一个平淡乏味的故事。但是文章的开篇却只是一个传统的故事,忙碌的儿子、思念的老娘,与标题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风马牛不相及。惜字如金的微型小说,竟然如此开篇,不可谓不反常。
作者也没有打算解开读者的悬疑,继续不紧不慢地叙述着。儿子回来探望母亲了,“忽然”、“居然”是作者的描绘,也是对老娘心理的揭示:儿子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她也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儿子“忙得一塌糊涂”,对她的电话“公务应酬一般”。出乎意料的行为背后必定有出乎意料的原因,但是儿子却是什么理由都没有,与媳妇儿没有矛盾,生意上也是“总体而言形势还不错”。难道,仅仅是出于一种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这大大地背离了我们最初的阴暗的想法了,这样的回答显然是不能够让急迫想知道真相的读者满意。我们也不得不按捺自己急切的心情,暂时把这个疑问存下。
儿子的反常最终被在思念中把儿子描绘了千万次的老娘发现。孝顺的儿子知道母亲需要什么,学会了包饺子。这本是一件让老娘高兴的事情,不过儿子的“动作有些机械,但饺子却包得极为匀称。速度也像定了时,不紧不慢”。结合前面儿子对母亲的回答“程序里设定好的”,母亲终于觉察出了儿子的异样。读者的心又一次激动和紧张起来,谜底即将揭晓。但是儿子“招牌式”的动作惊吓了母亲,也惊吓了高兴的读者,不得不再次暂时收起自己的所谓阴暗想法。
反常并没有因为读者和老娘的惊吓而停止。儿子完全改变了以前的习惯,竟然为了社交不吃蒜。更让我们和文章中的老娘觉得反常的是,从吃饺子到喝茶的整个过程里,儿子似乎忘却了自己的老娘,忘却了这次回家的本来目的。这与刚回家时的热情大相径庭。整个过程中,老娘“心里一紧”、“嗓音哽咽”,但是儿子“食不言寝不语”、“木木的,一点反应都没有”、“榆树疙瘩一般,只是不停地喝茶,目光有些焦灼”。读到此处,我们已经发现了儿子的全部把戏,所谓的陪陪老娘不过是一种虚伪的敷衍和表演,儿子的本质是不孝顺的。
随着天的擦黑,儿子的“表演”终于结束了,画皮也即将扯下,老娘的那声叹息,包含万千。可是文章却峰回路转,陡然直下,所谓的儿子不过是儿子的复制品。不同的是,他复制了儿子的外形,复制了儿子的基本特征,却没有复制到母子之间那份天然的亲情。
得知真相,我们似乎该高兴,但是我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看起来最为简单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对儿子的指责快意地发泄我们的愤怒。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需要询问的是,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被异化,不得不把一切都编为一种程序。这或许才是作者一路反常叙述的真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