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2012-06-24刘德福
【专题解读】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诗文富于表现现实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这和他出身寒微而积极进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文作品长于写景,在对景物进行细致传神的刻画之后,再将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诗文里,可谓大手笔。
(一)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这首词写在范仲淹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不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的凄厉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得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着征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斗志消沉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从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练习】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3.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主要是指塞外边关入秋后的风景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指词中出现的大雁南归、长烟落日、羌管悠悠、寒霜满地等凄凉景象。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感慨功业未成、归家无期,以致将军白发、长夜难眠。或者思乡忧国、壮志难酬。(意思相近即可)
(二)
严先生祠堂记
【宋】范仲淹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注】严先生即严光,字子陵,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
【赏析】
范仲淹当时作官的严州,正是严光当年隐居的故地。为旌表严先生的高洁操守,以垂教于后世,范仲淹为严先生构筑祠堂,本文就是为祠堂落成写的一篇记文。
文章把严光与刘秀两相对照,既赞美了严光不贪官禄的高洁品质,同时也标举了汉光武帝礼贤下士的豁达胸襟,二者形象互为映衬。文章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可以由此领略到作者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坦荡磊落的心怀。
在形式上,文章采用对偶结构,先将严、刘的事迹对举,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推崇。行文层层推进,节节相生,使文章结构严谨,一气呵成。另一方面,在大量的对偶中,文章略有变化,如开头总述严光与刘秀的渊源及后文对严光“有功于名教”的总结,都以单行散句的形式出现。而篇末以韵文作结,更是使文章整齐之中又添灵动,不会给人以呆板凝滞之感。
如果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们欣赏到的是汪洋恣肆、气象宏大之美,让我们看到他飘逸旷达的一面;那么,《严先生祠堂记》则让我们读到他为文、为人深沉凝重、格调高古的一面。两者合二为一,构成了立体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形象,让后人回味无穷。
【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天下孰加焉 ( )
仲淹来守是邦 ( )
2.“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孰:哪一个 是:指示代词,此,这。
2.这是作者赞美严先生的语句,作者把读者的视线,从祠堂引向无限广大的天地之间。严先生的高风亮节, 飘于苍莽云山之间, 荡乎浩浩江水之上, 世代相传,与高山流水长在。开阔的意境,深远的旨趣, 隽智的文字, 使读者在怀念先生之风的同时,产生无尽的联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