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孩子交给世界

2012-06-24陆勇强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2年32期

看到一则有意思的趣闻,关于教育的。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的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学生不分品德优劣、能力高低;小学二年级学生仍然不识字;孩子们重视音、体、美教育,轻视数、理、化教育;课堂纪律不好,学生无视老师存在……

这个参访团的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非常糟糕。

同一年,美国也派考察团来中国,他们也有考察后的感想:中国小学生上课纪律很好,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学生不敢讲话;中国学生回家还需做作业;以分数排列优劣。

美国参访团认为,中国学生的成绩是最好的,中国的科学文化也许会在20年内赶超美国。

但30多年过去了,两个参访团的结论都跟事实有出入。被人不看好的美国式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推崇,而被人看好的中国式教育,却被不少国人诟病。

这则趣闻事实上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天问”,教育到底是什么?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兹有一首诗《其实有一百》里面写道:儿童,是有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世界……但是被偷走了九十九。

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其实不是属于你们的,而是属于世界的。你不能占有他们,而应该由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你根本不可能拥有孩子的一生,最终孩子还是属于世界的。

另外马拉古兹的教育观点非常鲜明,教育不仅仅只是知识教育,而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后才是知识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知识被看成最为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等等,都可以一并解决了。

事实上,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有一份调查报告,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今年初春,有段视频出现在网上,一位父亲让年幼的孩子不穿衣服在雪地上跑,孩子一边跑,一边哭。这段视频引起许多网友对孩子父亲的声讨,认为这是虐待儿童。而孩子的父亲却认为,这是自己对孩子的一种生存教育。

在中国的教育氛围中,是很难容忍这样的教育方式的。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给五岁的女儿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片,一部手机,二十块钱,然后让她自己去幼儿园。最初一段时间,他每天跟在后面,后来,这女孩都是自己上学的。

很多人都在背后说,天下哪有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但唯独没有人看到,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

美国一位名叫安妮·斯通的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我的孩子上学了,我把他交给你,世界。请你轻轻挽起他的手,告诉他应知之事。让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英雄所在;每有奸诈之人,必有义士;每有敌人,必有朋友在旁相助。告诉他成功可以百倍付出精力和智慧,但不可以出卖灵魂。告诉他读书的重要,但也要欣赏这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世界啊,你要给孩子坚强、信念和百折不挠。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搬了一架梯子想取下掉在屋上的球,但是没有人为他扶住梯子。

孩子黯然神伤。

孩子的父亲来了,他对孩子说:“孩子,你上去吧,我在这里扶住梯子。”孩子爬得很高,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爬得那样高。

这位父亲名叫洛克菲勒。孩子下来后,他告诉孩子:“其实,梯子很安全,我自始至终没有扶过梯子。”

每个孩子的生活里都有这样一架梯子,许多孩子都在等待那个扶梯人而徘徊不前。其实,孩子一个人也可以爬得更高。

你把孩子交给世界,也许孩子会更强大。

[送你一杯茶]

我们很早就从课本中学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的社会性是其重要属性。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人是社会的“人”,与此对应的,人的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适应社会的。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把知识教育捧得很高,而忽略了人性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等。这让我们的孩子在实践中一遇到困难和险情,就会手足无措、乱成一团,严重缺乏自救和救人的常识和技巧。而家长们的态度则永远是大包大揽,总是赶在孩子前面把各种问题解决了,人为地遮住了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对各种危险毫无知觉,逐渐丧失了保护自己的能力,这就难怪会出现“中国妈妈”现象了。把孩子交给世界!让他们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在克服各种困难之中学会生存的技能;把孩子交给世界!让他们直面假恶丑的同时,懂得真善美的宝贵。

【文题延伸】在 学会生存;给孩子“松绑”;教育的真谛……(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