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成全自己
2012-06-24苗向东
我们这条线路的公交车比较特殊,主要是跑城市近郊的一些地区,一条贯通市区和城郊东西的主要干线,途经码头、学校、商场、海水浴场等人流密集的地区,老人小孩、外地乘客较多。
我喜欢乘坐他开的那趟公交车,随他穿越21个站牌,去公司上班。21次停靠,21次起动,一批批乘客上车,又一批批乘客下车,他的一个重复性动作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车子停靠在一个站台旁,一个银发老人随拥挤的人流上车。他很有礼貌地问大家:“后面的人请往里面走走……哪位师傅请给这位老人让个座!”老人坐好后,他会亲切地向那位让座的人道一声“谢谢您”。也有例外的,有一次他好言好语地劝一名男青年给一位老人让个座时,男青年出口不逊:“我交了钱坐车,凭什么把座让给人家?”青年的话令周围的乘客都为之侧目,但因发现其身上一股酒气,就没人愿与那人理论。而他也有些生气,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很和气地对那人说:“谁都有年老的时候,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设身处地想一想,将来您老了,也会有人那么做的……”这一席话说得男青年脸上露出了愧色,感觉很不好意思,就起身给老人让座。
车子继续前行。公交车到下一站后,下的人下了,上的人上了,可远远地走来了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奶奶,她比较福态,走起路来踉踉跄跄的,仿佛随时都会跌倒,但她仍然很努力地走着。于是,他没有立即发动车子,而是对乘客们说:“我们等一等那位老人吧,不着急。”乘客们微笑地点点头,和他一起静静地等待着。过了许久,老人迈着迟缓的步伐上了车,他急忙离开座位,向门口跨了一步,把手伸向老人。扶着他的手,老人上车的脚步不再吃力,脸上溢满感激的微笑。老人连连向大家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是我害得大家等了这么久。”随后,坐着的人纷纷让出座位,站着的人连忙搀扶着老奶奶,老人的眼里泛起涟漪,一个劲地说谢谢!车里爱老敬老蔚然成风,这几乎成了公交车内一个风景。
他就这样把每一位乘客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有一次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上车后,不交钱,说自己已经七十多了。此时正好有一位老人也上了车,刷了卡,报出“老年卡”。当他和气地请他交钱时,他说在他们那里老年过了七十乘车就不用交钱了。可是他是外地人,又没有办理老年乘车证。他便不与老人继续理论,而是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一元钱放进投币箱。刚开始还振振有词的老人,不说话了。他还客气地对老人说:“请你站稳喽。”有一次,几名乘客上车后,一个衣衫褴褛、两腿残疾的五六十岁的老乞丐也跟着要上车。这个乞丐浑身上下脏兮兮的,手里拿着个棍子,还拎着一个塑料小板凳。当时车里已经满座,没座的乘客已经站到前门附近。他没有拒绝乞丐上车,而是让他坐在前排靠窗的座位。有孕妇乘车,他会给她找一个靠近窗户较宽松的座位,有外地人乘车,他会详细地给他们讲清所行的路线、方向、转乘的车次……
他曾被评为市“五一劳动模范”。他在镜头前有些羞涩,清秀的脸庞写满拘谨。“这没什么。”他说,“我只是试着用别人对待我母亲的方式对待乘客。”他眼含泪水,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动人心扉的故事。
他的母亲因患眼疾已经双目失明,他是母亲唯一的儿子。母亲不喜欢城市的嘈杂,更主要的原因是不愿意拖累他,仍固执地生活在故乡的小镇上。每逢赶圩,离家不远的地方就会搭起戏台,母亲穿越集镇上嘈杂的人群去戏园时,总会有人牵起她的手送她安全地走过去,安排她在离戏台最近的地方坐下。母亲想去乘凉时,也会有人牵着她的手一直送到村头的杨树下……向母亲伸手的有老年人,有青年人,也有孩子,有邻里,也有陌生人。“母亲生活在一个由别人的手搭建的温暖的世界里,母亲的天空因此明亮起来,才让我在千里之外能安心工作。”他的眼睛湿润了。
送你一杯茶
有一首儿歌叫《熊猫咪咪》,其中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这首歌描绘的生活很美好。试想一下,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彼此关心、互助互惠的社会中,生活该是多么和谐与其乐融融啊?其实,本文的“帮助别人,成全自己”和这首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把互助的关系描述得更加简洁给力。本来,我们理解的“善”都是单向的,而且多是向外指的。而本文的故事却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阐释,即“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每一个被辐射到的人都是“善”的施动者和受益者。比如陌生人向作者的母亲施善,反过来,作者又代表母亲对陌生人回馈善。在这一来一往之间,善的传递和影响自然而然。这是一条良好的人际关系链条,你我都可以是这上面的施与受的主体。由此以来,美好的生活,就可以亲自来创造。
【文题延伸】善的真谛、自己与他人、美好生活从我做起……(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