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的日本人
2012-06-24蒙蒙
蒙蒙
嫁到大阪前,不知道日本人如此贪生怕死。
在准备与健三郎注册结婚前,被告知有一个新娘培训班必须参加。说是新娘培训,不如说是安全培训,主要讲授在意外情况发生时的应对之道,包括了地震、台风、海啸、车祸、雷击、触电、溺水等一辈子也未必能遇上一次的风险。
婚期在即,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劳心劳力。虽然人在课堂上,但我心中却琢磨着喜饼、婚服之类更现实的事情。没想到的是还有考试。我抽到的测试题是处理一起因为食物噎住导致窒息的意外事故,我的抢救姿势错误,被告知必须再接受一次新娘培训。
本以为结婚了便万事大吉,但当我成为日本太太后,才发现这种课程竟然是具有系统性、延续性和进步性的——每个家庭主妇每3个月都必须接受5个课时的继续教育。比如如何制作地震警示仪、怎样搭配应急食品包、发生混乱时如何尽快逃生、事故发生后如何自我保护……
大阪市内靠近马路中线的快车道平时跟普通马路没什么区别,但马路中线里埋设的警示灯亮起时,在这条快车道上正常行驶的民用车辆就必须马上驶离,将快车道腾出来。然后,就会看到拉着警笛的消防车救护车疾驰而过。
一年后妈妈从国内来探亲,在厨房洗碗时滑了一跤,当时就坐在地上起不来了。健三郎打了急救电话,我陪着妈妈上了急救车,这才感受到“特权车”的便利——平时我们自己开车需要25分钟的车程,救护车只花了7分钟。我忽然开始觉得这种未雨绸缪的应急机制真是有它的可取之处。
女儿3岁时,我们送她上幼稚园,我才发现日本人的“贪生怕死”是从娃娃开始抓起的,也知道了众多公职部门都有一个共同的常设机构——幼教部。
交通警察署会派警员来幼稚园给小孩讲授道路安全课;地铁警务署有专人到幼稚园详解如何搭乘地铁;医务部会让一帮小孩去学习如何包扎伤口、处理外伤以及人工呼吸急救……
当然,其中占据最大分量的,当属地震灾难教程。
来了日本这几年,我已经切身感受了上百次地震,基本上一个月就能遇到两三次。
所以,日本人对地震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态度。我们贷款买了一套二手两层小楼,在进行交易时,除了原来的房东和屋政署以及中介公司的人员外,还有一个建筑评估师。他用各种精密仪器测量房屋是否平整,外墙内壁是否结实牢固,最后定出一个房屋的抗震标准。凡是低于抗8级烈度的房屋,不得交易,并勒令限期加固。
已经购买的房屋每年必须接受一次安全检查,下至地基墙角,上至天棚天台。日本人的薪水中会每月扣除一项房屋修缮基金,一旦房子需要维护加固,就可以申请动用。
而家庭主妇得时刻准备一个救生箱。救生箱由政府提供,每家一个,跟小号行李箱差不多大,里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工具格,从手电筒到挖土的手套再到雨衣,应有尽有;另一部分则是食物格,这部分是需要由家庭主妇来填满的,必须装进可以长期保质、具有高热量、可以以最小的分量填饱肚子的各种食物,比如各种坚果、肉干、烤鱼片、压缩饼干……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这些东西每半年要更换一次。
电视台每天在天气预报后,还会有一个地震预报,预测震级、有感还是无感、是否需要做避震工作。若是有感地震,那么入睡前就必须做足功课了——睡前在身边准备好两个空啤酒瓶,瓶口朝下立起来,保持一碰即倒的状态,啤酒瓶周围再摆上几个一碰就会发出巨大声响的空易拉罐。
入睡前把急救包放在伸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如果听到啤酒瓶倒下砸到易拉罐发出的声响,我会马上一跃而起,左手拉女儿,右手开手电筒,往门口跑,拎急救包和善后的事宜交给老公就行了。
一般从听到响声到我们一家人惊魂未定地站到家门口的街道上,不会超过30秒。可跟左邻右舍比起来,尽管我们家逃难的速度动如脱兔,但邻居们可用另外一个词来形容——中箭的兔子。
不管是女儿的幼教,还是我接受的街区培训,在进行灾难教育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体面”。日本人怕死,但更怕被人认为不体面。哪些行为是不体面的呢?遇到突发状况时不懂得让妇女儿童先行、面对需要求助的对象袖手旁观、破坏有序的撤离秩序、女人不管自己的子女一马当先、男人不管自己的老婆绝尘而去,在避难中心抢占最舒适的地盘……简而言之,但凡是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无视他人的种种行为,都被称为不体面。
在日本有这么一个对男人极不公平的规定:地震发生时,男人不能比太太先跑出门,一旦发生此种情况,太太有权提出离婚,并且可在财产分割中获得极大优势。所以,日本男人都说日本有4大可怕之物——地震、海啸、火灾、太太。
我在日本的那些年里,经历了上百次的有感小地震,很欣慰,每一次当我站在街道上时,健三郎都会跟在我的身后,从来没有跑到我前面过。
我不哈日,但却不得不承认,一个在灾害面前依然能保持优雅的民族,是值得尊重的。
摘自《好日子》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