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为刚用的河南民间弹弓造型审美初探
2012-06-20张昆
张昆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弹弓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十八般兵器之一。弹弓制作是一项古老的技艺,现代弹弓已演变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以一种新颖的民间艺术文化造型走进人们的视野。天下文化出中原。河南民间工艺师在弹弓制作中采用“曲为刚用”的造型技法和表现形式,突破传统的直线造型,以线为骨、以气取势,制作出的弹弓集力量与美观于一体,有着刚柔并济之美,体现出河南民间工艺师质朴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民间弹弓的造型嬗变
弹弓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表达人使弓上之丸弹出之意。古时弹弓参考弓的设计原理和技术,常用弹性较强的竹、木制成,以竹为胎,外贴牛筋、内裱牛角。后来出现了铁胎弓,形状与弓基本一致,弓弦中央有一小兜,用以发射弹丸,握把称为“柎”,两端悬架称为“峻”,弓臂曲处称为“渊”。似弓非弓的早期弹弓设计(见图1),注重射杀力量,以辅助狩猎等应用功能为主。
当代弹弓设计已突破我们通常印象中的一个木叉加一根皮筋的概念,羊角造型、酒杯造型等各式各样的产品不断出现,产品的材质有木材、金属、动物骨角等。纵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弹弓设计,风格大同小异,其外观设计大多追求简洁,产品的生产也较为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并便于携带,售价较低,适合普通大众娱乐使用。
图1 早期弹弓样式
在众多的弹弓设计中,河南的工艺师另辟蹊径,曲为刚用,用曲线勾勒弹弓刚毅的力量,用曲面体演绎设计师刚直的性格,创造出独特的冲突与对立之美。河南省新乡、焦作等地区的弹弓设计较为典型,以收藏审美为主,其造型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整体造型坚持不用一根直线,传统的木雕技术和现实主义风格并用,追求行云流水般的外形;钟情自然的应物造型,尽物之美、得物之趣,注重材料自身的形式美感;全程坚持手工制作,一件一模,无一雷同;材质考究,细节精制。
图2所示的弹弓,其丰富的曲线将握把有机地切割成多面体,不同曲线的对比与冲突,结合主体材质的天然纹理和光泽,给人以多变的光感和立体感,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味道。自然与人工、质朴与细腻、柔美与刚毅巧妙地集合在一件作品之中,折射出含而不露、外柔内刚的造型风格。该类制品握感舒适、观赏价值高,常令人爱不释手,但其售价也较为昂贵,适合收藏。
图2 河南混合材质弹弓样式
二、曲为刚用的技法表达
在造型上,“曲”源于师法自然的流线型设计。笔者在对数十名河南弹弓工艺师随访和查阅其设计样稿时发现,他们的作品均引入西方现代主义的流线型设计,外部形态流畅平滑,充满跑车般的韵律感,给人一种合乎自然的有机生命体的活力,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在技法上,“曲”借力于传统意象造型技法的延续,工艺师采用传统的挫、推等手段,将传统木工雕刻技艺的投影线、轮廓线和形迹线巧妙运用,以线为骨、以气取势,应物造型,完全摆脱了以线为纹的装饰附属性。创作灵感常以自然界中的水纹和木纹走势为基础,在弹弓把手上雕刻出独一无二的造型曲面,力求大动势的连贯流畅,体现张力。
小小的弹弓加工工艺非常复杂,单是金属抛光就需要在铸铁、合模、定型三个阶段各进行3—5次。造型过程中,工艺师还以简洁为要,大量使用减法原则,将握把处通过跣、挖、磨等多种工序雕刻成符合人机关系的造型,从不在主体上通过锲、镶、套等方法增加装饰内容。
在材质上,“曲”表现为原汁原味,返璞归真。工艺弹弓所采用的基材均使用材料的原始形态,不使用半成品和成品。木料以硬度高、纹理优雅的太行山酸枣木、赤木树根为上。在加工中,不改变树根的基本形态,尽量打磨出木材的自然纹理,不雕刻花纹和漆图纹样,最大程度地表现原材料的自然纹理,成品的肤质成色以木材纹理的透视度为要,古朴大拙、自然天成,与我国传统雕刻的“雕绘不分”有很大差异。
三、天、地、人合一的审美特征
弹弓的设计与制作,作为民间艺术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如今还具有强烈的商业特征。别具一格的河南弹弓设计,反映出河南民间工艺师与众不同的艺术情感。其以“曲”表“刚”的设计,折射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工艺文化的一种新的选择与尝试。其产品中承载和蕴含了中原工艺师对以设计趋势为“天”、以所在地域为“地”和以自身文化传承为“人”的设计思考,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审美特征。
1.对“天”的顺应,“曲”为外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产品设计思想逐渐由形式美设计转向以人为本的设计,以摆脱功能主义思想的单一化和缺乏人情味的局限性。河南弹弓设计工艺师也开始积极吸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重视细分市场,结合本土特色整合设计,从而使河南民间弹弓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河南弹弓在设计上,较为突出的是流线造型和人机关系的处理。寻求实现传统工艺与时俱进的“曲线”发展,寻找人—机—环境间的最佳匹配关系,成为弹弓工艺师最常深思的问题。他们常常用泥模取样,先选用身高不同的人的左右手对圆柱体泥或面团把握,再压痕拓取,最后结合自然界中的曲线纹样进行定型。
2.对“地”的承载,“刚”为真本
“朴”原意为未经加工之原木,引申为事物之原本状态。《老子》有“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说法。庄子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中“朴”与自然紧密相联,是一种纯乎自然的状态,没有任何取巧之心在其中,具有本然自在的特性,道出了人类最本能的状态。“朴”除含有“自然”之意外,还有简单、朴素、质实之意,故简约和质朴之感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体现。
地处中原的河南在历史上曾经是商业中心,具有丰厚的商业文化底蕴;河南也是农业大省,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常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文明和战争的磨砺,塑造出河南人性格中不加粉饰的“大朴”精神,也造就了河南工艺师抛弃繁冗缛节、去末求真的风格,对自然天成的“大朴”设计钟爱有加。河南弹弓设计中的自然质朴之美,也反映了工艺师对回归质朴、自然的平静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3.对“人”的文化传承,刚柔并济
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是艺术的灵魂和生命。中原传统文化浸染下的河南弹弓工艺师,身体力行儒的中庸、道的自然和佛的宽厚。儒道佛三种文化的交错影响,让工艺师讲气派追求艺术层次,在弹弓造型风格上追求刚直个性,而非直白的粗犷;追求表现力量,而非赤裸裸的武力。作品艺术表达的矛盾性,尽显儒为技、道为核、佛为意的审美取向,用曲线和曲面塑造虚实之境,尽释刚柔并济之道。
曲线是“文人画”风格的延续,也是传统雕刻技法的延伸。河南弹弓工艺师大多为传统木工出身,其中资深者多为佛像雕刻师或建筑装饰雕刻师,其创作手法和思维高度传承民族文化的“线意志”即在不言自喻之中。西方雕塑受建筑的制约较强,而中国雕塑则受书画的影响较大。中国的书画常被称作“线的艺术”,中国书画里对线造型极为讲究,传统艺术里丰富多彩的线描方法、异彩纷呈的线条形态和气韵生动的线条特质,堪称世界造型艺术的奇葩。因而,线条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视觉艺术最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
曲面是体现传统文化的桥梁。每一款设计实际上都是观者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互相交融从自我心境产生出来的美妙感受,都是一种意境传达。弹弓设计亦不例外。为体现弹弓虚实相生的意境,工艺师在直观造型上将弓的支架作为“虚”、握把作为“实”,通过大量使用曲面形成虚实相应的效果。在“虚”部与“实”部中还要虚实结合,如在握把处雕刻产生阴阳面,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四、结语
河南弹弓之美,美在曲与直的对比之美,美在直率与含蓄的统一之美,美在继承与发展的和谐之美。河南弹弓,是民间工艺师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一种坚守,是中原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兼收并蓄的一个缩影,是中原民间艺术的一次蜕变。手工文化、手工制作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民族风貌的表征。面对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发生的巨大转变,河南弹弓以设计的个性化和本土人文化为基础做出了大胆尝试,使传统工艺文化发散出新的风采。
[1]冯敏.试论中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J].中州学刊,2005(5):257.
[2]长北.曲线旋律——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0(4):153.
[3]陈炜.略论曲线在形态设计中的情感作用[J].装饰,2011(1):139.
[4]司宁达.论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原汉画艺术的影响[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9.
[5]李晓方.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0.
[6]滕小松.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J].雕塑,2011(5):36.
[7]张锐,谷建全.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