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2-06-16王世民
王世民
摘要语文学习需要生活的实践,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实践的源泉。农村,天地广阔,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新课标理念下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需要与时俱进的老师。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成为“源头活水”。
关键词农村生活资源语文课堂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077-03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许多人都感到头痛。和城镇学校相比,过去的和现在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有很多的差距。比如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观念的落后,方法的陈旧,学生活动少,学习积极性不高,阅读资源匮乏,学生视野狭隘等等。正是这些现实情况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课堂面对着重重障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迷茫,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些现状呢?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扎实,既而丰富、活跃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曾讲到:“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是啊,城镇孩子有城镇孩子的生活,农村孩子有农村孩子独有的生活。农村孩子的生活相对城镇学生而言还是有许多特点的,农村小学语文资源具有其独特的多样性。
第一,农村孩子的生活离大自然最近。城里的孩子常听到汽车的喧嚣,常看到公园里的假山,动物园中的飞禽走兽,花店里美丽的鲜花……农村孩子身在农村,蓝天碧水,虫鸣鸟啼,花开花落,瓜果飘香,这是城市孩子所无法感受到的。农村的美,一年四季,都在自然中。春天,满山新绿,桃红柳绿,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朝气;夏天,青山如黛,鸟语蝉鸣,我们可以感受她的活力;秋天,层林尽染,五谷丰登,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成熟;冬天,银装素裹,寒意肃杀,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她的辽阔。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充满无限诗情画意般的朝露暮霞……这蕴含生活意趣的情景不都在大自然这无声无息之中吗?
第二,农村孩子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人教版第九册《少年闰土》,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闰土形象十分深入人心。在他的笔下,少年的“我”是多么渴望有闰土那样充满渴望的捡贝壳,在雪地里支匾捕鸟……而“我”对这么有趣的事情只能是听听而已,心底是多么向往农村生活啊。那现在的农村孩子,他们就是那画面中的“闰土”,他们常下塘摸鱼、林间采野果、河里捉泥鳅……在他们的身边,趣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第三,农村孩子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没有多少认识了,而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却可以过上众多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春节迎龙灯,端午包粽子,清明做艾饺,冬夜做麻糍,年关迎新岁……还有更具强烈农村特色的男婚女嫁,祭祖祈福等等。
生长在农村,孩子免不了要做些劳动,后院竹林的鸡鸭需要他们去撒几把米;狗儿猫儿猪儿羊儿需要他们去喂食;地里的稻子熟了,他们得去捡稻穗;山坡上的黄豆老了,他们要去拔……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他们需要动手干的活儿。这独具人文色彩的农村生活不正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吗?
第四,农村孩子更能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年轻的父母们进城打工,年幼的子女留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农村留守学生日益增多。本来应该依偎在父母身旁的小天使,却要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生活中自强自立,早早当家的有;承担 “小母亲”的有;成为“顶梁柱”的有……这些不仅成为留守学生,单亲孩子,“小大人”的家常便饭,更是农村孩子的生活百味了。
因此,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确确实实蕴藏着太多太多的生活资源。面对这丰富多彩的资源,我们作为农村学校的老师,又该如何将它们运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生活的挖掘者,引领学生感悟生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作为教师,应自己会去感触身边的万千事物,感悟生活。
本校的一位老师,就用自己敏锐的捕捉能力抓住生活的一瞬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学校三面环山,享受着大山的拥抱,学校的围墙根儿就在山脚边上。冬天临了,有一种动物——臭屁虫,它就会悄悄地光临我们的教室。它们来的时候不是一只两只,而是三五一伙儿来的。这时,本来十分安静的课堂就会被这外来的“入侵者”搅得一阵骚动。学生们惶恐地挥舞着手中各种“武器”去驱赶着它们,生怕被弄得一身臭味。有时,它会无声无息地钻进你的书包里,书本里,衣服里……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位老师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为什么那么害怕它呢?”学生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它很臭!”老师继续追问:“这虫子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味道呢?放出的气体里又是什么成分呢?”这时,学生们面面相觑,无言以答。看到学生的表情,陈老师笑呵呵地对他们说:“同学们,一只小小的虫子就不简单,如果要你们做一下研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沉默了片刻,学生们又把手高高举起,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了。“老师,臭屁虫从哪里来啊?”“老师,臭屁虫是属于哪一类动物的?”“老师,臭屁虫发出的气味有什么作用?”“老师,这讨厌的虫子到什么时候会消失啊?”……陈老师还是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的问题老师也不能一下子回答,那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研究它吧!”接着,老师给学生们分了组,让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做实验。学生们从未关注过这么平常的虫子,现在惹人讨厌的臭屁虫在老师的教学中成了一个“香饽饽”。最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实验的过程写成了生动有趣的文章。有的同学写道:“小小的虫子,居然有这么多的奥秘!我们以后应该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了。”有的同学写道:“大自然真的神奇啊!小小的臭屁虫家族居然有那么多的成员,危害是那么大,我们不得不小心了。”有的同学写道:“冬天快点来吧!让这些可恶的虫子无处可逃。”
在乡村里,身边像这样触手可及的事物还有很多,只要你留心观察,一只小狗,一片绿叶,一畦青菜,一垄麦苗……都有可以成为我们闪亮的教学内容。农村生活空间里有太多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可以作为语文课内容开发的素材很多。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周围的事物,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提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整理、选择、加工身边现成的生活素材,往往能够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去感受身边的生活,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二、做生活的启发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
语文教学是感性的。王崧舟说得好:“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看,这阶段的学生具体形象观察的能力长于抽象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强于逻辑分析能力,情绪体验胜过理性控制。这时的学生,除了要大量接触语文材料外,还要在交谈中、读书中、习作中得到更多的能力。语文课堂上有许多词句都显得抽象而深奥,需要我们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自己对身边事物的感触来理解文本材料。
作为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的我们,手中缺少各色资料和教学设备,大多时候应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悟到更丰富的语文内涵,建构更加生动的课堂。
例一:学习人教版第七册《白鹅》这篇课文,笔者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鹅,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怎么会没看到过呢?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的微笑,争先恐后举手答道:“看到过!”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他们眼中的鹅。有的说:“鹅全身的羽毛雪白雪白,好像仙女一样。”有的说:“鹅的头上是红色的,脚上的蹼也是红色的;还有脖子特别长,看起来很高大;”有的说:“鹅走路时,屁股一扭一扭,慢吞吞的,总是喜欢东张西望的;”有的说:“鹅叫起来的声音很大。”(学生模仿了鹅的叫声)
学生已经渐入佳境,老师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感悟: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对鹅的印象?有的说:漂亮。有的说:很凶。有的说:可爱。有的说:很讨人喜欢。这时,老师引导说:“同学们对鹅的感受各不一样,眼中的鹅也自然各不相同。我们就去看一看丰子恺爷爷眼中的鹅是什么样的。”此时的学生特想知道别人的感受,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
例二:同样是这篇课文,作者对鹅叫声的描写有“厉声”一词,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尖叫”或“十分大声地叫喊”。但作为语文仅仅知道这个解释就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时,我们还应利用我们的有利条件让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接受它。
笔者请学生模仿鹅的叫声。再问如果你无意间闯入别人的院门,那鹅怎么叫?学生想了想说:“它脖子伸得很长,叫得特别响,特别急。”
老师又一次引导:你能明白它叫的意思吗?有的说:它在说,你不要走过来,不然我啄你一口!有的说:主人,主人,有陌生人来了!有的说:我不怕你!有的说:它在跟其它动物讲,让它们快跑……
老师说:“是啊。鹅用它独特的语言在告诉主人什么信息,或许也是在告诉你。你觉得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鹅?”学生从体验中获得了感悟。有人说:“这是一只十分会看家的鹅。”有人说:“这是一只十分勇敢的鹅。”还有人说:“这是一只十分忠实的鹅。”
此时,学生带着充沛的感情去读课文中的鹅,对它的印象肯定更深刻了,领悟的情也更深了。通过这样的感悟,“厉声”一词在学生的心中不再只是简简单单大声喊叫的印象了。它又有一种新的、鲜活的领悟融入到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边。
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样在识字、口语交际、作文教学中也要主动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之泉源源不断地流入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的单调,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充实、生动。
三、做生活的拓展者,升华学生生活体验
农村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只有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得越多,他们获得的生活体验就会越丰富。体验丰富了,获得的语文内涵就更广、更深。
王冕,一个勤奋好学的放牛娃,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边放牛边欣赏那美丽的荷花。他对那晴天的荷花,雨天的荷花,晨起的荷花,日暮的荷花有着不同的感悟。在这样日积月累的感悟下,他终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杨丽萍,一个优雅美丽的天生舞者,在彩云之南的西双版纳,感受着大自然的灵动,乡间生活的多姿,用身用心跳出了精妙绝伦的舞蹈,成了闻名遐迩的“孔雀”王后,不愧为举国盛名的“舞魂”。
他们都是来自乡间农舍,他们的作品灵感都来自田间地头。正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升华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将这些素材溶进各自的作品里边,才有了他们的功成名就。语文的人文素养形成到最终不就是人的精神形成吗?我们完全可以让喜欢唱歌的学生去唱那苍翠的青山;让喜欢画画的人去画那美丽纯洁白鹅;让喜欢写作的人去写热闹的冬夜;让喜欢读书的人去寻找书中的草虫鸟兽;让喜欢舞蹈的人去舞出家乡的风情;让喜欢堆砌的人去玩泥巴砖头来设计建筑……用他们各自感悟到的形式去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认知和理解。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变得更加精彩纷呈,我们的学生会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参考文献:
[1]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