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特征分析及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2-06-13李秉恒李阳萍

关键词:六省工业化人力资源

王 慧,李秉恒,李阳萍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天津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一、引言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新型工业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综观国内外现有文献,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构建[1-2]、综合评价和实现途径[3-6]等方面。中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加快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特征分析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到目前为止,对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没有权威的认定,因此,本文根据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系统性、新型性、数据的可得性的构建原则,在对现有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整合的基础上,以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为总目标,从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利用、工业化结构变动、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和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一套全面可行的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即选取人均GDP X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X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X3,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4,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 的比重X5,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X6,大中型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X7,大中型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X9,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X10,万人互联网上网人数X11,城镇化率X12,万元GDP 能耗X13,万元GDP 电耗X14,万元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X1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万元)X16,城镇登记失业率X17,R&D 人员全时当量(人年)X18,每十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数(人)X19,教育经费(万元)X20等20 个指标来对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名。

2.数据来源及计算

本文采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来分析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状况。由于2010 年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率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这两个指标数值缺失,而这两个指标对评价新型工业化水平非常重要,所以采用插值法对其进行补充。同时,由于各指标对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所以对于正向指标,其值越大则表示区域新型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于逆向指标,则需要进行逆向处理。由于逆向数据均为正数,所以本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对万元GDP 能耗X13、万元GDP 电耗X14、万元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X1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X16、城镇登记失业率X17这几个指标作了处理。另外,为了消除因数据量纲不统一及大小悬殊而导致的不合理影响,对人均GDP X1、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X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X9、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X10、万人互联网上网人数X11、万元GDP 能耗X13、万元GDP 电耗X14、万元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X1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X16、R&D 人员全时当量X18、每十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数X19、教育经费(万元)X20这十几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数据均选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1)[1]和《中国信息年鉴》(2009—2010)[8]。

运用SPSS 16.0 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可知:KMO 值为0.744,该值显示适合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的原则,提取4 个主因子,其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358%,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正交旋转后,从20 个指标中提取的4 个公因子分别反映了各地区新型工业化程度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公因子1 在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X10、万人互联网上网人数X11、教育经费X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X9、R&D 人员全时当量X18、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X6、R&D 经费占GDP 比重X5这7 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量。该公因子反映工业化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等,故命名为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因子,其贡献率达到了32.432%。公因子2 在人均GDP X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X2、城镇化率X12、第三产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X3、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X4、每十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数X19、城镇登记失业率X17这7 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量。该公因子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变动与人力资源利用指标,故命名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变动与人力资源利用因子,其贡献率达到了27.454%。公因子3 在万元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X15、万元GDP 电耗X14、万元GDP 能耗X1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X16这4 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量。该公因子反映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状况指标,故命名为环境状况与资源消耗因子,其贡献率为15.506%。公因子4 在大中型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X7、大中型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8这两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量。该公因子反映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效益指标,命名为经济效益因子,其贡献率为9.319%。

进行因子分析后,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贡献率占4 个因子总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中部六省份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各因子得分以及在全国的排名情况(见表2)。

表2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因子得分及在全国排名情况

3.特征分析

从表2 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总因子得分、在全国的排名情况以及中部六省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特征。

(1)湖南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在全国排名第12 位,说明湖南省的新型工业化程度较高。由各个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在经济效益方面位于全国前列,除在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变动与人力资源利用因子上得分处在全国下游水平之外,在其余因子上得分都处在全国中上游水平,说明湖南省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工业化结构不合理和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

(2)湖北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二位,在全国排名第13 位,说明湖北省的新型工业化程度较高。由各个因子得分及排名可以看出,湖北省在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因子与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变动与人力资源利用因子上排名分别位于全国第11 位和第13 位,处在全国上游水平,说明湖北省的工业化结构比较合理、人力资源状况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但在环境状况与资源消耗因子和经济效益因子上得分处在全国下游水平,说明湖北省的工业化过程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的。

(3)安徽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位,在全国排名第14 位。由安徽省的总因子得分为负可知,安徽省的新型工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各个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安徽省在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因子上得分处在全国上游水平,说明安徽省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较高。在经济效益因子和环境状况与资源消耗因子上得分均处在全国中上游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变动与人力资源状况因子上得分处在全国中下游水平,说明安徽省的工业化结构不合理,并且人力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4)河南省的新型工业化程度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四,在全国排名第15 位。由总因子得分为负可知,河南省的新型工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各个因子得分及排名可以看出,河南省在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因子上排名全国第五位,说明河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较高;在经济效益因子上得分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说明河南省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效益不高,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变动与人力资源利用因子和环境状况与资源消耗因子上得分处在全国下游水平,说明河南省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得不够、工业化结构不合理。

(5)江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位,在全国排名第18 位。这说明江西省今后应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由各个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江西省新型工业化在四个因子上的得分,除环境状况与资源消耗因子处在上游水平外,均处在中游水平,说明江西省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一般,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经济效益不好,工业化结构不合理且人力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6)山西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最低,在全国排名也不靠前,与新型工业化水平高的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山西省在今后应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努力缩小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由各个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山西省工业化过程中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一般,工业化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不好,并且伴随着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

三、加快中部区域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分析,中部地区应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加强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部地区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采取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的发展方式,集中各省的优势资源,加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努力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加大产业的投资力度。其次,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禀赋优势,深度挖掘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围绕培育和壮大食品、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和工业园,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在食品、医药、环保等行业的技术融合和渗透,大幅度提高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新型化、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和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2.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中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并且形成了发展工业和经济的良好基础,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中部地区应根据目前自身人力资本的现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产业素质,为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中部六省在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中,要抓住发展机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展就业渠道,提供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另外,政府要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放宽限制,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中部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部地区要想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并且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切实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参与到节能减排的活动中来,强化政策的实施,推进能源的节约利用,加大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评比和激励机制,加快淘汰钢铁和水泥等产业的落后产能,加大节能政策实施力度。

4.大力培育城市群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城市群的发展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三农”问题的出现,决定了中部地区必须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中部地区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群,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重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推动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以由长沙、株洲和湘潭组成的长株潭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皖江城市带,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以太原为核心的太原城市圈快速发展,强化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其规模效应,强化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增强城市群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1]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122-124.

[2]游达明,陈国潘.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16-119.

[3]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4.

[4]薛伟贤,孟娟.中国工业化阶段性评价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18-23.

[5]李世英,李亚.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的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9(5):28-35.

[6]杨建仁,刘卫东.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2):122-13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2010)[R].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11.

猜你喜欢

六省工业化人力资源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中部六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中部六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