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暴杀手人格全分析

2012-06-12陈晟

新民周刊 2012年49期
关键词:连环作案犯罪

陈晟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顿县一所高中爆发校园枪击案,28人无辜罹难,其中20人还只是天真无邪的儿童。惨案震惊了整个美国,奥巴马总统发表讲话时数度哽咽,并下令全美下半旗致哀,美国民众陷入深深的哀思与反思之中。

与连环杀手大不同

悲剧面前,善良的人们难免会觉得伤感。但实际上,美国近年来发生过多起类似的公共场合枪击案件,比如2007年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枪杀32人案、2009年发生在纽约州宾汉姆顿移民协会办事处的王·吉韦利枪杀13人案、以及今年7月,在《蝙蝠侠3——黑暗骑士的崛起》首映式上枪杀12人的詹姆斯·霍尔莫斯案等等,都造成了10名以上的被害人死亡,受伤者的数字则更大。

而在美国之外,也有类似的案件发生,最为公众所熟悉的,就是挪威奥斯陆市政厅爆炸、于特岛系列枪杀儿童案件的凶手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该案共造成68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在英国,有2010年发生在坎布里亚郡的戴维德·伯德枪杀12人案;在德国,有2009年发生在温嫩登的蒂姆·克雷奇默在一所学校门前枪杀15人案……

再往前追溯,这种黑暗的犯罪在上世纪初即有多起记载。可以说,这类随机选择被害者、大肆杀戮无辜的犯罪,尽管非常令人恐惧、鄙视,却是现代社会中难以铲除的顽疾。只不过因为此次受害者大多数是儿童,激发了公众的愤慨和同情,所以才让媒体格外重视。

按照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相关定义,像这种一次性杀死4人以上,并且没有“冷却期”(即杀害一人之后停手若干天,存在一个作案间隙,然后再继续出来行凶的行为)的犯罪行为,叫做“大规模屠杀”。当然,这里的定义特指个体的犯罪行为,不包括军事行动中对于平民的侵害行为;也不包括那些出于政治目的,对平民进行恐怖行动的有组织犯罪行为,如1995年的东京沙林地铁袭击案、2008年的印度德里袭击外国游客案等。

因此,犯下这种罪恶的人,被叫做“大规模杀手”,又被称为“狂暴杀手”。他们与美剧中大家都很熟悉的连环杀手存在着很大区别——

通常而言,连环杀手的目标是预先确定的特定对象,而且往往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的特征,比如,都是金发碧眼、年少懵懂的16~25岁女孩。而狂暴杀手伤害的对象则是不确定的,他们并不知道,也不在意被害人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他们只是想要造成更多的人伤亡,就能满足他们邪恶的欲求了,因而被害人往往都是随机选择的,或者说只是被他们遇到就遭遇不幸。当然,这些目标通常具有一定的身份相似性,比如都是学校学生、公司职员等,但这只是因为袭击发生的地点让这类人群相对集中而已。

另外,连环杀手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冷却期。出于对法律制裁的恐惧,即便是心狠手辣的连环杀手,每次作案之后也会迅速离开现场,到某个安全的地方藏匿下来,等候时机再次犯案;狂暴杀手则根本没有想过“下一次”或“躲起来”,他们抓住机会,就会尽其所能进行疯狂的杀戮,直到警察到场方才停下,基本上没有第二次再犯案的机会,也没有这种打算。

连环杀手,尽管对他人的生命非常漠视,但对自己的性命通常却倍加珍惜。他们会穷尽所能来逃避警方追捕,在法庭上百般狡辩,甚至在定罪量刑之后还会利用一切法律程序来进行上诉,只求能够拖延死刑的执行,再多活几天也好。实际上,在美国当代的连环杀手中,几乎没有一个是在被宣判之后七八年内就被处决的,拖个一二十年也属正常。比如,据说曾杀害了数十人的美国连环杀手韦斯利·霍华德·谢尔曼廷,在2001年就被判处死刑,可至今都还没有执行呢。而狂暴杀手则恰好相反,他们不在意无辜者的生命,也不在意自己的性命;他们没有想过逃跑,没有想过躲避法律的惩罚,只是在现场不停地杀戮。实际上,多数狂暴杀手,特别是使用枪支作案的,都是在犯罪现场饮弹自尽,另一些则是被赶来围剿的警方当场击毙,少有活着走上法庭接受审判的例子。

生活宽裕学历较高

与连环杀手不同,甚至和多数进行暴力犯罪的人不同,狂暴杀手多数并非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往往有一份足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合法收入,甚至还过得相对宽裕。比如,本次枪杀28人的冷血杀手亚当·兰扎,他和担任教师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有宽敞舒适的房子,又有其父亲支付的生活费,算是衣食无忧。而在《蝙蝠侠》首映式上大开杀戒的“小丑杀手”霍尔莫斯,作案前在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有2万美元的奖学金,还有带薪的助教机会,相信也不至于会流落街头。就连身为韩国移民的赵承熙,在案发之前家庭条件也已有很大改观。因此,可以说他们都不是因为实在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才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进而做出报复社会的举动来的。

同时,狂暴杀手在教育背景上一般也都不会太差。他们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完全懂得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知识结构相对完善,其中一些甚至还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比如,霍尔莫斯和赵承熙,案发之前都是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无知、愚昧这样的字眼,用在这些狂暴杀身上并不合适,在他们残忍、野蛮的背后,很可能是一颗非常冷静而聪明的头脑;他们作案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知识的缺乏。

在家庭方面,狂暴杀手们并不缺少家庭成员的关爱。虽然其中一些人是父母离异,但也有家庭完整、兄弟姐妹众多的例子。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往往都有成年人的照顾与监督,并非是那种无人照管、野蛮生长,最终滑向犯罪道路的孩子。

实际上,这些狂暴杀手在作案之前,往往都是众人眼里的乖孩子,从小遵纪守法,没有犯罪记录,甚至连与人吵架、打架的经历都没有,平时与人相处时也总是留下和蔼、低调的印象,完全不是那种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霸道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在惨案发生后,凶手周围的人都会感到非常惊诧,怎么这样平日里彬彬有礼的好好先生,突然間就变成了嗜血狂魔?

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这些狂暴杀手而言,说他们的行为极端变态,相信每个人都会赞同。但是,行为上的异常,并不能等同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反社会人格。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诊断和分类手册》第4版上的介绍,反社会人格多和童年所受到的精神创伤有关,并且需要有6个特征中的至少3个才能确诊(漠视他人感受与安全、一贯无责任感、人际关系冷漠、易怒且有暴力倾向、对自己的任何行为都缺乏愧疚感、倾向于把自己与社会发生的冲突归咎于他人或找出看似合理的借口)。

因为缺乏相关资料,我们很难把暴怒杀手和这些特征一一对照起来。然而,人际关系冷漠确实是许多暴怒杀手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社交圈萎缩并不是一种罪过,但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另外,他们普遍也都有暴力倾向的痕迹,并且总是会把自己的挫折与失败错误的归因于外在的原因。从这些因素看来,认为暴怒杀手大多数都具备反社会人格,应该还是可信的。

当然,并非每个身处逆境、人际关系不佳、脾气暴躁的人都会成为暴怒杀手,这可能还是与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家人亲友的关注有关。

面对这些疯狂杀戮的狂暴杀手,每一个普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大概都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连环杀手来说,之所以走上这条不归之路,总是有个明确的犯罪动机,或者说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犯罪收益,比如是为了抢掠不义之财,或者是为了得到性上的满足。实际上,在连环杀手中,大多数都会对被害人进行性侵犯,然后再杀人灭口。但狂暴杀手则与之完全不同,既不为钱,也不为色,似乎杀戮本身,就是他们的犯罪目标。

然而,想要分析狂暴杀手的作案动机,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难题: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大多数狂暴杀手都死在了作案现场,而死人显然是不会说话的,这就给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设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此,目前所见对于狂暴杀手的作案动机,以及犯罪诱因的研究,多数还处于一种回顾性的分析上,即通过对作案者性格、日常行为、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梳理,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再努力还原他们凶残面孔背后,那扭曲的思维方式。

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经发现,狂暴杀手并没有明显的生活窘境,也并不是一向为非作歹、祸害乡里的恶人,想要找到他们作案的真正动机,恐怕还得从其性格入手。

个人认为,无论是霍尔莫斯还是亚当·兰扎、赵承熙,都长期生活在一种焦虑状态之中。他们虽然不用为明天的晚饭和床铺发愁,但却都有一种作出一番成就、改变自身状态乃至家庭命运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或者体现在刻苦学习上,或者表现在努力工作上,在平时状态下非但不会被制止,还为我们的社会所鼓励;而一个人的成功显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辛苦,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依然是没有达到他们梦想中的高度,因此总会长期存在紧张、焦虑、挫折乃至沮丧的情绪。

这种不良的状态,可以说在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的身上都会时有发生,但程度比他们要来得轻,或者说我们并没有像他们一样,总是把它时刻背负在肩上,一觉醒来或许就忘记了。而强烈的上进心,对成功的渴望,却让这些狂暴杀手把这些不良情绪时刻牢牢的占据在心中,终于有一天,成为了压垮他们心智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就彻底地丧失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正确判断。

例如,霍尔莫斯所遇到的稻草是博士学业难以为继不得不退学;赵承熙遇到的则是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兰扎则可能是因为达不到母亲的严格要求。这些事情放在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当然也都会是令人非常沮丧、痛苦的,但对他们长期绷紧的神经而言,就是天崩地裂、再也无法挽回的变故,让他们丧失了理智与希望,最终走上这条自暴自弃、害人害己的不归之路。

古代传说中,有一种小虫子叫做蝜蝂,它会把遇到的漂亮的、闪光的小石子、小玩意等东西捡起来,背在背上,有时候累得都走不动了,还是不肯丢掉;遇到好心人帮它们搬开负重,它们还会再捡起来。这种虫子还喜欢爬高,最后要么死于活活累死,要么死于从高处摔死。尽管这种虫子恐怕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却是这些狂暴杀手一个鲜活的写照:他们,也许就是被自己追求成功的欲望所打败的。

不要让子弹飞

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上下都在作出检讨与反思,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加强枪械控制、增加校园安保投入,这些措施实际上多是治标不治本,对于存心要危害社会的狂暴杀手而言,总是能找到百密一疏的漏洞来祸害社会的。

而根本性的应对之策,似乎还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对于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心,或许就能帮助那些心怀怨愤的人找到排遣的出口,化解他们的戾气,在他们越滑越远之前踩下刹车;作为社会层面,也应该对那些带有轻微心理问题、精神方面疾病的人,以及生活上遭遇重大变故的弱势群体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帮助,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社会所抛弃。实际上,这些帮扶和治疗所花费的成本,与他们蜕化为狂暴杀手后所带来的惨重代价相比,真的是太小太小了。

对于这些狂暴杀手,借用一句著名的犯罪心理分析来形容也许非常恰当:基因装上子弹,性格找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他们的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所造成的却是整个社会都难以承担的伤痛。因此,整个社会所要认真对待的,就是在扳机被扣动之前,及时地发现,再轻轻地拿掉他们心中那已经上膛的枪,让子弹永远不要射出枪口。

链接

2012年12月14日,地球两端,中美两国同时发生校园惨案。河南光山23名學生被砍伤,美国康州校园枪击案28人遇难,其中包括20名儿童。网友不无哀伤地称之为“世界儿童悲伤日”。

心香一瓣,祈福孩子,愿小天使们能在天堂看到人间更多的真善美。

猜你喜欢

连环作案犯罪
分身作案
完美“作案”
五连环(三)
Televisions
恼人的连环信
隐匿的作案痕迹
三连环
窃贼是如何入室作案的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