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电梯
2012-06-12周围叶中
周围 叶中
9月13日中午1点多,湖北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东湖景园”在建楼建筑工地内,19名负责粉刷楼栋外墙的泥工吃完午饭,像往常一样进入施工升降机(也叫“施工电梯”),准备上楼施工。
当爬升到30层位置时,电梯突然失控,直冲到34层顶层后,钢绳突然断裂,厢体大约翻了两三圈后直坠地面,19人不幸遇难。
据施工单位湖北祥和建设集团的解释,该升降梯核定人数是12人,而事故现场升降梯超载7人,同时员工的违规操作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
而专业人士分析指出,电梯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因为管理和维护的疏漏,可能遗漏帽顶导致惨剧发生。
事故发生后,因为满城挖而被称为“建筑工地”的武汉,突然变得格外平静了,6000多个工地紧急停工并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
高空坠梯
“出事的那天,刚好是孩子两岁的生日,他的爸妈出事前一个小时还给家里通了电话,和儿子说了几句话”,9月17日下午,死者占必华的弟弟占胜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原本孩子的妈妈准备回家,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改变了主意没回来,下午5点多,家中就接到同乡电话,说小两口都出了事故。”
发生事故的建筑工地由武汉市祥和集团承建,是用于补偿东湖沿岸被征地村民的还建房。该工程发包单位为武汉万嘉置业责任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武汉博特监理公司,施工升降机安装厂家为武汉中汇机械公司。
遇难的19人中,多为外墙粉刷工,而事故大楼在3个月前刚刚封顶,所以死者大部分是近3个月来此打工的人,时间最短的仅有10多天。其中有、13人来自武汉黄陂区,1人来自武汉新洲区,2人来自湖北咸宁,另外3人为江苏人。
16日,《中国新闻周刊》重返事故现场,断裂的钢绳和四分五裂的电梯轿厢周围还有斑斑血迹,近处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在四楼的多间尚未完工的毛坯房里,大约10平方米的室内,窗户用一块彩条布挡着,几块木板搭成一张地铺,另用木板搭成一个案板和一个桌子。遇难者周洪福的外甥熊华堂说,之前的很多员工,就住在事发的C区7-1号楼里。
目睹事故的刘强说,当时他距离升降电梯30余米,出事的是“东湖景园”C区7-1号楼的5号电梯,中午休息过程中,他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急忙推开门出来,眼前的惨状让他震惊:“6个人被甩出来了,电梯摔得变了形,里面的人血肉模糊”。
一位死者家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开升降机的是一名女操作员,她曾叫升降机里的人下来,他们不同意。他们说等到了楼顶再将吊篮送下来。没想到,当升降机升到最顶端的时候,“吊篮‘蹬了一下,停在那里。很可能是门打不开了,吊篮里的人就去摇了门。”他说,这个细节,是他听一些目击者介绍的。
9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多方查访上述这名女操作员,同样未果。
坠因之疑
事故发生后,施工升降机超期服役近三个月遇疑,而责任方认为工人违规操作、升降机超载才是原因。施工单位湖北祥和集团一名易姓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亦称,“事故原因属于死者的违章操作,是他们自己撬开升降机的锁进去的。”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张华等现场工人,他们均表示,事发时,升降机专业操作人员不在电梯内,但对撬锁入内的说法并不认同。一名工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工人承包工作面后都会加班加点,但升降机操作人员有固定上班时间,所以工人经常“自己操作”,他表示虽然有专门的操作人员,但工人进入吊笼并不困难。
贵州美奥电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厚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部合格完整的施工电梯应该装有重量监视器(报警器),一旦超载就会报警,报警后电梯就不能运行了。而为了防止坠落,施工电梯还应装有安全防坠装置。
据了解,安全防坠装置就是两个驱动齿轮下面的第三个齿轮,里面有离心式限速装置和锥鼓形的制动器,该装置能在限定距离内快速制动锁定坠落物体,也就是说,施工电梯一旦发生坠落,其装置就能紧紧“咬”住齿条,不让电梯再坠落。
不过也有例外。“电梯刹车失灵,也就是开关失效时,安全防坠装置不防坠。”李厚元说,“很可能是电梯的顶端没有装置帽顶,没有抑制住电梯轎厢继续往上行驶,轿厢和主轨脱离,导致轿厢冲顶坠落。”
根据李厚元的解释,帽顶的作用就在于卡住电梯的轿厢,当轿厢升至一定高度时,不让其翻转,从而避免坠落,而如果帽顶缺失,轿厢的四个滑轮就会沿着电梯主轨一直往上升,最后与主轨分开坠落。
一位多年从事高层住宅工程建设的项目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施工升降机使用频繁,长期在超负荷状态下运行,更需要特别维护,而现实中很多工地缺少专业维护,只有出现故障才请技术人员前来维修,平时最多是添加润滑剂。
此外,根据国家《起重机械定期检查规则》规定,凡新安装的升降机都应进行吊笼额定载荷的坠落实验,正常运行后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同时,施工升降机因安装在户外,易产生零部件磨损、腐蚀生锈、结构开裂、螺栓松动等隐患,升降机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包括每周、季度和年度检查,预防工作十分重要,一些检查参数精确到毫米。
对此,据安装厂家武汉中汇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对媒体介绍,工地上升降机的维护及开机,均由武汉中汇派人负责,而祥和集团的项目组工作人员则负责日常管理。善后
事故发生后,湖北省相关领导来到现场,要求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9月18日,祥和集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家属的接待安置原则是一户一个宾馆或两户一个宾馆,“每户家属政府派三四个人,我们派两个人陪护,目前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去参与处置了,仅仅留下两个看管办公室。”
“处理的具体情况,我们没有权利对外发布,要听政府的安排。”上述工作人员称。
《中国新闻周刊》获得了一份当地政府善后工作组出示的协议书,其甲方为施工单位湖北祥和建设集团公司,乙方为遇难者亲属,遇难者姓名、地址和赔偿及补偿金额处为空白手写。按照协议内容,所约定的补偿费由甲方直接支付到乙方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账户中,乡镇政府收款后即支付给乙方。乙方从签订协议之日起,两日内火化遇难者遗体,安葬遇难者。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事故发生后,湖北省迅速成立事故调查组,相关善后工作也全面展开。目前,首批150万元赔偿款已到账。监管之虞
事故发生后,湖北省住建厅连夜召开会议,认定“‘9·13重大事故是湖北省十多年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建筑安全生产事故”。
官方尚未发布具体事故原因,舆论关于电梯超载、超期服役等质疑声不断。湖北省安全生产科技中心主任徐克9月16日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强调说出事升降机核载20人,事故发生时升降机并没有超载。
16日,《中国新闻周刊》在现场看到,出事升降机已经完全散架,残骸上有一块登记牌,上面写着“武汉市建设委员会登记,有效使用期限2011年8月23日至2012年6月3日”,对此,设备安装单位负责人否认“超期服役”,称该升降机已通过年检,新的登记牌没有来得及挂出来,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当地官方证实。
“谁用设备谁负责,工程归谁,(施工电梯)监管谁来管。”武汉市城建安全生产管理站办公室于姓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对施工电梯实行总承包单位负责制,而安全站负责对施工电梯的使用进行日常的安全监督。
上述负责人说,施工电梯需先办理备案,使用时安装好后,经武汉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的检测合格后,办理登记使用证后就可以使用了。由于人手有限,安全站一般对施工电梯进行抽查。“武汉市几千个工地,不可能每天都去,都检查到。”而且,对施工电梯实行市区两级管理制度,“100米以上的的市里管,100米以下的区里管,”一般100米折算为33层。
“我们主要是程序管理,比如现场查看备案证、(登记使用)证,操作人员证件,”他说,“通过检查这些东西督促企业自己,履行自己真正的管理职责,管理责任都在企业自身。”
“依靠企业自管?肯定首先考虑成本和效率等原因,肯定不够严格,事情发生之前都不重视,事发后政府出来说要重视有什么用?”一位家属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