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我
2012-06-12杨军
杨军
前不久,在和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位政治学者交流时,他明确表示了对中国崛起可能影响日本的担忧,他不太相信中国真的会和平崛起,他不确定中国会以什么姿态面对世界。坦白地说,他担心的程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在欧洲衰落、美国面临二次探底的背景下,西方世界谈论中国越来越频繁,如这位日本学者那样表示恐惧的有,羡慕嫉妒恨的也有。我们自己身处中国过去这些年的变化之中,可能反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问题,需要外来的声音提醒我们,中国真的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强大了的中国核心利益包括什么,接下来往什么方向走,要对世界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如果中国人不思考清楚,就会一直被怀疑的目光包围着。但对这些问题,国内还极度缺乏共识和思考。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简单地说,有钱了中国人的底气比以前足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穿一件“南韩”进口的衣服是件很有面子的事,而现在还记得这个名词的人都不多了。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刚进入国内的时候,曾经是异域情调的象征,如今已经还原其垃圾食品的本质。星巴克不再代表品味,哈根达斯也不再是贵族化的东西,在国外走中低端路线的宜家,也不像前些年那样备受国内小资的推崇,总之,远来的和尚也不一定好念经了。世界各处留下了中国旅游团的脚印,奢侈品快被当成萝卜白菜狂扫,国外也就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没那么神秘了。
这其间掺杂着暴发户的习气,但眼界的开阔无论如何是件好事,带来了自信,也带来了平和。近期发生的香港与内地的口水仗,就没有无限发展为一场攻讦和贬低,倒是出现了不少关于地域偏见与歧视的建设性讨论。那个本来可能引发愤怒的广告,也被网友诙谐地套用,以充满喜感的方式将对立化于无形。
当这些变化发生,中国下一步需要的是在战略层面思考何去何从,这种思考不是民间可以提供的,这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任务。可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却还缺乏足够的思考,很多时候,他们的批判,用的是和批判对象同样的逻辑和思考方式。目前中国的知识群体,或者对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推崇有加,神化一个虚拟的“彼岸”,看中国就什么都不对。以叙利亚问题为例,有些人说的话跟美德法等国的外交官说的几乎一模一样,他们跟着西方媒体强调叙国内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却从来不提西方入侵或干预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所造成的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冷战思维看待国际关系,认为到处都是敌对势力,对内则极力鼓吹回到过去,希望改革倒退。这都是不可取的。
当然,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是中国的脊梁,真正在进行深入思考,希望能重塑中国文化,他们有的在全球体系的视野中看到中国,思考国家利益的边界和实现方式;有的回到传统文化,从传统中寻找能为未来指引方向的资源。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声音还很微弱,在知识界相对边缘,在民间的基础也比较薄弱,尚不能形成上下的良性互动。
全社会对国家认知的巨大偏差,会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造成伤害。我们要往哪里去,需要让国内人民知道,也需要让世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