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滑坡之忧未解
2012-06-11陈和午
陈和午
经济滑坡
中国经济连续8个季度下滑,3年来首次“破八”,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降至7.8%,其中二季度仅为7.6%,比一季度降低0.5个百分点,经济减速趋势明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6日至8日在江苏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调研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际上,6月份官方制造业PMI为50.2%,比5月份继续下降了0.2个百分点,创7个月来新低,已提前预示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废品价格大跌也是宏观经济不乐观的一个缩影,其反映的是市场需求的萎缩。上半年整个废品行业的回收价格平均降了约40%,上演了大幅跳水的行情。
总体上看,“三驾马车”全面减速,明显超出市场预期。投资下降明显,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4%,逼近20%关口;民间投资依然乏力,上半年同比增长仅为25.8%。不过随着二季度以来的政策加码,1~6月份增速较1~5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政府投资有复燃之势。消费方面,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为14.4%,其中6月份降至年内新低13.7%,一些城市的限购房屋、限购汽车的措施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
通胀压力大降,自2月份以来不断回落,6月份CPI已降至3%的政策高压线以内,仅为2.2%,创29个月新低,这为央行开闸放水提供了契机。但需警惕的是,上半年CPI同比仍上涨3.3%,消费者物价感受并未显著好转,“菜篮子”并不便宜。央行调查报告显示,二季度居民物价满意度指数为18.2%,高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其中,65.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PPI持續走低,6月份PPI同比下降2.1%,连续4个月负增长,创下31个月以来新低。通胀老虎虽暂时入洞,但风险尚未完全消除,而通缩风险又开始隐现,中国经济再次陷入通胀风险与通缩风险交替出现的困境。
出口方面,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长仅为9.2%,进口增长为6.7%,离今年外贸增长10%的目标尚有差距。进口依然较弱,6月份当月仅增长6.3%,反映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跌下的国内需求比较疲软。不过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0.5%,其中6月份出口增长11.3%,并推动当月外贸顺差猛增至317亿美元,为3年半来最高。尽管出口温和反弹,但6月出口增速较5月仍下降4个百分点,且是建立在二季度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幅度创18年新高的基础上。6月份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表现疲弱,尤其是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最大,达2.9个百分点,预示中国出口贸易形势依然严峻。从外部环境看,欧美经济反反复复,外部需求疲弱如故,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5月的50.6降至6月的48.9,为11月以来首度跌破景气荣枯分水岭50,且创下2009年6月以来最低。
实体经济的下滑,在钢铁和煤炭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难怪武钢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企业都纷纷介入养猪种菜了,而国资委官员则向央企发出警告,要做好三五年过冬的准备。
钢铁行业两头受压,利润骤降。2012年前4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9.5%。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降幅高达96.7%。钢铁行业风雨飘摇的背后,钢材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6月21日的钢价综合指数为162.3点,已回归到差不多两年前的水平。煤炭行业需求持续低迷,煤价一直弱势运行,电煤关系遭遇逆转。截至7月6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出现连续第九周下降,累计跌幅高达111%,业内称惨烈程度已超越2008年。
如此形势,政策调控松绑信号不断释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考察湖北时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7月6日召开的中国-新加坡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国均面临不同的挑战,当务之急仍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事实上,经济困境之下,全球又开始集体宽松保增长,中国央行7月再度降息,6月新增贷款也达到9198亿。对中国而言,经济滑坡倒逼信贷趋松的同时,2012年680万全国首批“90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备受瞩目。
投资复燃
二季度“4万亿2.0版”的呼之欲出,让中国经济投资饥渴症再次复发。尽管相关部门否认了关于新一轮投资盛宴的猜测,但二季度以来,政府投资明显加速却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搞投资的热情又几近亢奋,蜂拥北京“跑部前进”,一些原定下半年开工的项目也已提前到上半年,发改委一些司局的办公室还被围得水泄不通,有官员称比当年4万亿还火。国土资源部近日也表示,下半年供地将全力服务“稳增长”。
实际上,地方政府越来越成为一个“项目政府”,借应对经济下滑之机,有不少省市都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项目建设工作发出了动员令。在刚刚完成的31个省市的党代会报告中,19个省市区规划5年内GDP翻番,政府投资热度再起。
“铁公基”项目一直是地方政府钟情的投资领域,其中铁路建设往往是先锋。去年以来,受“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和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倒台,铁路融资陷入困境,铁路投资一度出现负增长。但二季度以来,借稳增长地位提升的东风,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环境趋于缓解,“铁老大”伺机发力,铁路基建明显提速。最新消息显示,铁道部已对2012年铁路基建投资计划进行了调整,由原计划的4113亿元调增至4483亿元,增加370亿元。
另据媒体披露,铁道部发债的“净资产40%”红线的限制也已获得发改委松绑,今年发债额度或将突破年初暂定1000亿元的规模。尽管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领域,但目前仍只是画了一个饼,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况且铁道体制不改,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只能是处于尴尬的境地。例如,号称国内民营资本建设最长的巴新铁路,在2007年底开工之后便处处受阻,银行贷款基本上是可望不可及,项目原计划于2010年8月31日完工,结果一直拖到现在。尽管在这一消息曝光后,近日巴新铁路已获国家开发银行批准支持,但民间资本的铁路梦并不是那么好追。而铁路“十二五”规划大幅加码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原来计划“十三五”到达的目标也提前5年计划完成。
同时,地方政府集体崇拜的“摩天经济”的态势也越烧越旺,摩天大楼正在演变为另类的“铁公基”。统计显示,在如今全球已建成的20座最高大楼中,有7座位于中国内地,而规划建设的“20强”中,位于中国内地的则有17座之多。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有87%在中国,目前中国在建摩天大楼的总数已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已经拥有摩天大楼的总量。而按照“152米以上的建筑为摩天建筑”的国际标准,根据现有各地的规划,5年后中国摩天大楼的总数将超过千座,达到现今美国拥有摩天大楼总数的4倍。而且,摩天大楼建设风潮已经从一二线城市蔓延到三四线城市。如此之势,劳伦斯魔咒的中国版会否上演不能不警惕。
但是,在地方政府大搞项目的背后,一些地方“先开工后补票”的情况并不罕见,并且往往是地方主要官员拍胸脯、打包票,让手续并不完备的项目先动起来,让GDP速度先涨起来,而项目是否经过了合理的论证并没多少人关心。有些项目的上马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当地群体性事件。7月2日,因担心四川省什邡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当地部分群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并逐步演变为群体性事件。而事件之后,什邡市委、市政府却不得不决定停止宏达钼铜项目建设,而这一总投资上百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在今年6月29日刚刚举行开工典礼。
地方政府患上“投资饥渴症”,这在政府主导的中国经济体制下恐怕是很难扭转的。可以说,政府主导模式不改,投资饥渴不止。难怪经济学家陈志武如此感慨:“如果现在让我做市长我也会上大项目。”
楼市躁动
经济增速下滑,政策趋于放松,楼市走向也牵动着市场的敏感神经,而二季度楼市“小阳春”的出现更是让各界再次聚焦于“楼市回暖”or“楼市回转”,会否重演2009年楼市的火爆和疯狂受到空前关注。
二季度楼市量价齐升,特别是6月份更是一片红火。统计显示,6月份,一线城市的楼市回暖明显,少数楼盘甚至掀起抢购潮,一些房东也开始坐地起价。北京楼市成交量同比涨50.6%,新房均价重上2万元;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上涨26.59%,同比上涨30.67%,创下了2011年2月以来17个月的沪上楼市月度成交量新高,成交均价亦上涨至24070元/平方米;6月广州全市网签成交一手住宅达到8952套,同比大增25%。而杭州、天津、合肥、台州、唐山等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回暖的速度也悄然加快。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8688元/平方米,环比5月上涨0.05%,结束自2011年9月以来的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态势。
在此背后,地方政府楼市微调再次风生水起,借刺激刚性需求之名,行振兴房地产市场之实,尤其是“五一”以来,各地楼市政策微调的消息更是频出不穷。若将时间放得更长一点,地方政府楼市微调新政蔓延几是板上钉钉的事。机构统计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共有40多个城市都从不同角度采取了楼市微调动作,政策内容涉及限购政策、土地出让、普通住宅标准、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除芜湖、佛山、成都等因为微调触碰到了限购红线,政策颁布不久就被“叫停”外,其他政策基本都得到默许。
中央政府并不想在楼市调控大方向上松口,一次次释放的信号仍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不能动摇。6月下旬,银监会、央行、发改委、住建部纷纷澄清“楼市谣言”,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6月30日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将继续推进保障房建设,抑制投机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7月4日,素有政策风向标的《人民日報》刊文称,近日楼市全面回暖,但楼市调控不能放松,应拿出更多办法,并首次明确提出对房价上涨要找人进行“约谈甚至问责”;7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申,楼市调控不动摇绝不能让房价反弹。
尽管如此,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况且,在要GDP速度还是要楼市调控的天平游戏上,历次经验都表明,前者一次次都是胜利者。何况在2012年这一关键的政治年,中央政府尤感棘手,经济若不起色,楼市调控加码恐是有心无力。此外,在楼市利益各方博弈进入深水期之时,过往房地产市场调控中一直存在的“信息战”也再一次升温。例如,南京一处楼盘在销售不愁的同时,退换率也高达25%,开发商被指造旺销假象。楼市回暖到底是假象还是真相?这是个问题。但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楼市回暖演变回转可能正在成为现实。
首先,从政策基调上看,随着中央高层对经济下滑担忧的加重,稳增长向保增长倾斜是只做不说,虽然高层领导多次强调楼市调控不放松,但既要保增长,又要对楼市保持高压,这无疑是“两难”困境,而央行一个月之内的两次降息和市场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强烈预期,都显示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楼市资金环境开始改善。其次,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楼市微调的冲动在加剧,各地符合刚需的微调政策基本上均过关,而跟楼市紧密捆绑的土地市场也暗流涌动,土地出让底价开始悄然提升,6月份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为10%,创下今年新高。7月10日北京新地王诞生,楼面价4.4万元/平方米破全国纪录。第三,从消费者层面讲,楼市信息战迷雾之际,购房者信心趋于回升。世联地产公布的2012 年二季度世联购房者信心指数为55.2,较上季度提升2.6。从购房者的预期变化趋势来看,房价看涨者人数近一年来首超看跌者,超四成购房者认为未来房价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经济变冷之下,躁动的政策,躁动的地方政府,躁动的信息战,躁动的消费者,在实实虚虚之间,造就了躁动的成交量,躁动的房价。种种迹象表明,经济滑坡忧虑加剧正演变为救房地产之实,如此局面,房价还能老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