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光对潘家口水库藻类生长影响的围隔实验
2012-06-11李文君富可荣
李文君 ,暴 柱 ,郭 勇 ,富可荣
(1.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 300170;2.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河北 迁西 064309)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污染的加重,我国湖泊、水库水源地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水华现象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到城市供水安全[1]。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在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能够迅速增殖,暴发水华现象。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因子之一,也是藻类水华暴发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遮光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对控制藻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意义[2,3]。本研究采用野外围隔的方式,通过对叶绿素a含量、pH、DO和营养盐浓度的分析,研究了遮光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探讨了遮光控藻的机理,为有效控制藻类水华提供了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实验在滦河干流潘家口水库库区进行。实验围隔采用中型尺度的浮船式围隔,由主体框架、围隔袋和浮筒三部分组成。主体框架为槽钢焊接而成,底部由不锈钢组成立方体,可以调节围隔深度;采用不透水聚乙烯膜作为围隔袋,外面包裹苫布起到保护作用;使用镀锌桶作为浮筒,每个围隔配备8个浮筒。围隔尺寸为3 m×3 m×2.5 m,底部封口,上端开敞。
2.2 实验方法
实验时间为2009年7月26日-8月7日。2009年7月26日,利用水泵将库区水泵入围隔内,静置2 d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在6个围隔内进行。
实验期间,潘家口水库库区水体TN为4.4~4.5 mg/L,TP为0.03~0.05 mg/L。考虑到潘家口水库高氮低磷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于7月28日一次性投加磷酸氢二钾(K2HPO4)调节水体的TP到0.53 mg/L,TN的浓度不变,使氮磷比达到9∶1,比较有利于藻类生长。
1 和 6#围隔为未遮光围隔;2、3、4、5#围隔为遮光围隔,其中2和5#围隔在实验进行到第6天时拆除遮光材料、3和4#围隔在整个实验期间一直进行遮光。
2.3 采样与测定
每隔1 d采样1次,采样和现场监测时间为9:30-10:00。现场监测和水样采集均在围隔中间区域水面以下0.5 m处进行。
现场利用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测定叶绿素a、DO浓度、pH和藻细胞密度;利用照度计和水下照度计测定光照强度;实验室中测定所采集水样的 TN 和 TP[4]。
3 结果与分析
3.1 遮光对水下光照的影响
本次围隔实验采用的遮光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光照强度,遮光前后围隔内光照变化和光照随水深变化如图1-2所示。通过对4个遮光围隔的光照强度水平的测定,入射光强度在12~15万 lx水平时,遮光围隔水面光照强度维持在5 500~6 500 lx水平,遮光率均值为95%。未遮光围隔内水下光照随水深的垂直变化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即随着水深的增加光照强度呈指数规律下降。
图1 遮光前后围隔内光照变化
3.2 遮光对叶绿素a含量和藻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
研究遮光对围隔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的影响时,围隔初始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为6.0ug/L,初始藻细胞密度为7×105cell/mL。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3-4所示。
从图3-4中可知,未遮光的1和6#围隔内叶绿素a含量和藻细胞密度随时间均呈增加的趋势,符合藻类生长的阶段理论。在实验的前2 d,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变化不大,处于稳定阶段,从第3天起进入对数增长阶段,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开始快速增长,叶绿素a最高增长到38 ug/L,藻细胞密度最大到1×107cell/mL;在实验期间一直遮光的3和4#围隔,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随时间基本均呈波动幅度较小的状态,叶绿素a在5~12之间变化,藻细胞密度在 0.5×106~3.5×106之间变化,增长率较未遮光围隔明显偏低;而2和5#围隔的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呈先稳定后增长的趋势,在拆除遮光材料前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在拆除遮光材料后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开始迅速增长、增长率较快;空白对照的库区水体内叶绿素a和藻细胞密度的变化幅度较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图3 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变化
图4 藻细胞密度随时间变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遮光对叶绿素a含量和藻细胞密度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在遮光条件下,藻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叶绿素a含量和藻细胞密度明显较未遮光围隔低;在拆除遮光材料后,藻类可以迅速恢复生长,叶绿素a含量和藻细胞密度迅速增长,并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
3.3 遮光对pH和溶解氧变化的影响
图5 pH随时间变化
图6 DO随时间变化
研究遮光对pH和DO的影响时,围隔初始水体的pH浓度为8.5,DO为9.8 ug/L。实验过程中,pH、DO随时间变化如图5-6所示。
从图5-6中可知,未遮光的1和6#围隔内的pH、DO随时间均呈上升的趋势,pH由初始的8.5上升至9.6,DO由初始的9.8 ug/L上升至21.6 ug/L。在实验期间,一直遮光的3和4#围隔,pH、DO随时间均呈下降的趋势,pH由初始的8.5下降至7.2,DO由初始的9.8 ug/L下降至7.0 ug/L。
而2和5#围隔的pH、DO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未拆除遮光材料前pH和DO呈现下降趋势,在8月2日拆除遮光材料后pH和DO开始逐渐上升,pH最大上升至9.3;DO最大上升至20.3 ug/L。空白对照库区水体的pH一直在均值8.6附近波动,DO一直在均值12.9附近波动,总体变化幅度不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实验过程中pH和DO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变化趋势一致。遮光对围隔内pH和DO的变化都有显著的影响,遮光可以降低围隔内的pH和DO值,在拆除遮光材料后pH和DO都会迅速上升。
3.4 遮光对氮磷营养盐变化的影响
图7 TN随时间变化
图8 TP随时间变化
研究遮光对氮、磷营养盐的影响时,围隔初始水体的TN浓度为4.45 mg/L,TP浓度为0.53 mg/L。实验过程中,TN、TP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7-8所示。
从图7-8中可知,未遮光的1和6#围隔内的TN、TP随时间均呈下降的趋势,随着藻类的生长逐渐下降,TN由初始的4.45 mg/L下降至3.8 mg/L,TP由初始的0.53 mg/L下降至0.38 mg/L。在实验期间,一直遮光的3和4#围隔,TN、TP随时间基本均呈波动幅度较小的状态,TN、TP浓度变化不大。
而2#和5#围隔的TN、TP呈先稳定后下降的趋势,在拆除遮光材料前TN、TP浓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在拆除遮光材料后TN、TP浓度开始迅速下降。空白对照的库区水体内TN、TP浓度的变化幅度较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TN、TP浓度与藻类生长有密切的关系,遮光对围隔内水体的TN、TP浓度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在遮光条件下,藻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TN、TP消耗较少,遮光围隔水体TN、TP浓度明显较未遮光围隔高,且变化幅度很小;在拆除遮光材料后,藻类可以迅速恢复生长,TN、TP浓度开始迅速下降,在短时间内下降幅度较大。
4 结论
(1)遮光材料能够有效地降低入射光强度。光照强度在水下随着水深的增加,呈指数规律下降。
(2)遮光对藻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遮光围隔的叶绿素a含量和藻细胞密度与未遮光围隔相比有明显的降低。
(3)遮光不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TN和TP浓度。相反,由于遮光抑制了藻类生长,还可能出现水体中氮磷浓度升高的现象。
(4)拆除遮光材料后藻类生长能够得到迅速恢复,叶绿素a含量、藻细胞密度、pH和DO能迅速增长,TN和TP浓度由于藻类生长的消耗迅速下降。
[1]梁瑜,陈雪初,孔海南,等.遮光围隔中铜绿微囊藻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6): 821-825.
[2]万蕾,朱伟.不同遮光方式的抑藻效果比较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3(10): 1749-1754.
[3]孙扬才,陈雪初,孔海南,等.长江口边滩水库藻类增长潜力及遮光控藻研究 [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11):805-808.
[4]金相灿,屠清瑛.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2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