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航天人物
2012-06-11王余涛
□□美国《空间新闻》周刊(SpaceNews)评选出了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航天人物。获此殊荣的十位人物均在最近一年内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或对全球航天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空间新闻》周刊年度十大航天人物评选并没有正式的选择标准,也并非航天人物排名,因此部分人物完全可以凭借其身份或地位,无可非议地一直蝉联这一殊荣,如2009年和2010年均双双入选十大航天人物的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和空间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创立者兼首席执行官艾隆·马斯克(Elon Musk)。但为了突出其他人对航天领域的重要影响,《空间新闻》周刊并未将奥巴马等人列入2011年的十大航天人物。
《空间新闻》周刊的十大航天人物评选全面涵盖了军事、民用和商业航天领域,不仅仅代表着航天领域的10位个人,同时也代表着10个团队、10个事件,代表着世界航天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结合《空间新闻》周刊评选出的十大航天人物,对相关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追踪和概括,并在附录中列出了前两年评出的十大航天人物名单,希望对我国航天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查理·厄尔根
回声星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数字信息空中高速公路网络公司董事会主席查理·厄尔根
查理·厄尔根(Charlie Ergen)于1980年成立了回声星(ECHOSTAR)公司。2008年,他又将回声星公司的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与公司其他业务剥离,单独成立了数字信息空中高速公路网络(Dish Network)公司。主营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的回声星公司2010年总收入为23.50亿美元,而数字信息空中高速公路网络公司作为美国第二大卫星电视服务提供商,2010年总收入更是高达126.41亿美元。两家公司在各自业务领域内取得的成功已使厄尔根的个人净资产达到70亿美元,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136位。
2011年,这位身兼两家公司董事会主席职位的卫星电视巨擘频频出手,连续多次大手笔的收购行为,全面打破了北美卫星通信广播市场的旧有格局,引得业界一片哗然。如今,厄尔根不仅成为北美卫星宽带服务业的领军人物,还可能在下一代天地融合无线通信网络的竞争中扮演关键角色。
2011年初,厄尔根向外界表达了通过回声星公司和数字信息空中高速公路网络公司分别收购地网星网络公司和DBSD北美公司的意图。这两家公司都计划利用S频段结合卫星与地面技术部署天地融合移动宽带通信网络,并分别发射了S频段的地网星-1(TerreStar-1)维修卫星和DBSD-G1移动通信卫星,但最终因难以负担网络所需的大量地面信号中继器的巨额成本而双双申请破产保护。因此外界推测,厄尔根可能打算整合分配给地网星网络公司和DBSD北美公司20MHz的S频段频谱,并以全新的S频段天地融合网络计划来吸引投资人。
然而,2011年2月,厄尔根却出人意料地宣布收购美国最大的卫星宽带服务及设备提供商休斯网络系统(HNS)公司。在这次价值20亿美元的收购完成后,厄尔根随即宣布放弃收购地网星网络公司的打算。
不到3个月之后,厄尔根又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DBSD北美公司。但在收购后的投资人电话会议中,他仍试图平息外界关于他正酝酿S频段天地融合网络计划的传言,甚至声称回声星公司将出售现有的地网星网络公司股份。
与此同时,倍受关注的光平方公司(LightSquared)天地融合网络计划却因所采用的L频段频谱对GPS信号接收造成潜在干扰,而受到各方人士的广泛质疑。而地网星网络公司和DBSD北美公司计划采用的S频段则不存在同样的隐患。
2011年6月,也许是受到光平方公司危机的影响,厄尔根一改之前的坚持态度,出资收购了地网星网络公司。8月,他正式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递交了整合两家公司资源、部署S频段移动宽带网络的申请,以实际行动证实了外界之前的推测。
通过几次收购,厄尔根所掌控的公司的业务已经几乎完整地涵盖了卫星通信服务业的全部领域,一个崭新的“厄尔根帝国”已经呼之欲出。尽管厄尔根目前尚未公布新的战略举措,但凭借手中掌握的众多资源,他今后的任何动作都可能会对商业卫星通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2 布鲁斯·卡尔森
曾任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司令的退役四星上将布鲁斯·卡尔森(Bruce Carlson)于2009年7月正式担任美国国家侦察局(NRO)第17任局长。当时美国国家侦察局正处于发展的低谷期,并于2005年9月被迫取消了已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未来成像体系”(FIA)的光学卫星项目;2006年12月,美国国家侦察局发射的USA-193绝密试验卫星(据报道为“未来成像体系”雷达成像侦察卫星试验星)入轨后即失效,美军于2008年2月使用标准-3型导弹将其击毁;2007年6月,美国国家侦察局发射的第三代第四组海洋监视卫星因上面级过早关机致使两颗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
卡尔森上任后在系统工程管理、侦察信息作战应用、新技术研发以及组织和人员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带领美国国家侦察局逐步走出低谷,步入正轨。
美国国家侦察局局长布鲁斯·卡尔森
从2010年9月-2011年4月,美国国家侦察局在7个月内连续成功进行了6次发射任务,相当于前4年的发射总数。其中2011年1月20日发射的锁眼-12(KH-12)卫星意义最为重大。在“未来成像体系”光学卫星项目取消后,美国光学成像侦察卫星系统一度出现能力间断。在卡尔森的领导下,一方面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延长在轨卫星的使用寿命,一方面通过有效的系统工程管理使洛马公司紧急建造的两颗锁眼-12卫星比原计划提前两年交付。美国国家侦察局最终“成功地将9个月的能力间断缩短为33天”,挽救了光学成像卫星系统濒临崩溃的局面。同时,美国国家侦察局还对外宣称,“锁眼-12卫星成本比原计划节省了20亿美元”。
上任美国国家侦察局局长之后,卡尔森大力推动美国国家侦察局提升战区作战支持能力。他每年都到阿富汗前线了解作战需求,并向全球派遣了60名支持人员,与作战部队紧密协作。例如,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后,美国国家侦察局快速提供了大量救灾信息,驻美国第七舰队的美国国家侦察局人员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国家侦察局在阿富汗部署了“红点”(Red Dot)系统和“通信情报外部地理融合系统”(CEGS)。“红点”系统将高度保密的电子侦察和成像侦察卫星等系统获取的多源信息快速融合,向前线战术车载终端发送非密化处理后的威胁和警告信息标识,即在电子地图上标注出代表威胁的“红点”。该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阿富汗前线部队对简易爆炸装置的威胁感知和防御能力。“通信情报外部地理融合系统”是一种通信信号情报快速定位系统,2010年底在阿富汗前线曾快速探测到塔利班的伏击行动,使美军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卡尔森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他上任时,美国国家侦察局的研发经费占总预算的比例已下跌至5.7%,但近两年却以每年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增长。他宣称的目标是恢复到“8%的传统水平”。卡尔森透露,当前美国国家侦察局研发的重点是太阳电池和新型载荷等技术。
美国国家侦察局实施了殖民地计划,批量采购数十颗“立方体星”(Cubesat)小卫星平台用于新技术在轨试验,快速提高技术成熟度。美国国家侦察局还批量采购运载火箭,以节省资金和研制进度。这些举措创新了政府的采购模式,将对业界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 詹姆斯·柯克兰
天宝导航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詹姆斯·柯克兰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隼鸟号探测器项目经理川口淳一郎
4 川口淳一郎
2010年6月30日,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隼鸟号(Hayabusa)小行星探测器的返回舱在澳大利亚内陆着陆,成功将从系川小行星(Itokawa,即小行星25143)上采集到的物质样本带回地球。隼鸟号共在太空中航行了7年时间,穿越了约60亿千米路程,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的探测器。
然而,如果没有隼鸟号项目经理川口淳一郎(Junichiro Kawaguchi)的努力,隼鸟号很可能已经成为人类航天史上又一次耗资巨大的失败。2003年发射的隼鸟号探测器在任务过程中发生了包括燃料泄漏、通信中断和离子发动机失效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故障。川口淳一郎和他率领的团队通过专业、细致和创造性的工作,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挽救了隼鸟号任务。隼鸟号在推迟3年之后终于返回地球。
保证隼鸟号安全返回只是川口淳一郎团队面对的众多挑战之一。在隼鸟号探测器于2005年飞抵系川小行星后,由于计算失误,隼鸟号释放的“智慧女神”(Minerva)着陆器未能在系川小行星表面着陆,而计划用于撞击小行星并激起其表面灰尘的弹丸也无法发射。最终,原计划通过短暂接触小行星表面完成物质采集的隼鸟号探测器,只能先后两次在系川小行星表面着陆,以迫使小行星表面的灰尘进入采样返回舱。
在隼鸟号返回地球之前,日本政府通过“事业评鉴”大幅削减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科学预算,后续的隼鸟-2任务也因预算严重不足而被迫停滞。在隼鸟号返回之后,日本民间“希望保留隼鸟号后续任务预算”的呼声渐高,日本政界也掀起了一波检讨“事业评鉴”结果的呼吁浪潮。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已出资2000万美元筹拍关于隼鸟号历险的电影,川口淳一郎及其团队长达10年的艰辛事迹很可能于2012年搬上大银幕。但即使没有这部电影所带来的影响,川口淳一郎多次挽救隼鸟号的创造性工作也将永久地载入人类航天史册。
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商业、司法与科学分委会主席,美国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
5 弗兰克·沃尔夫
2011年1月,美国共和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Frank Wolf)在时隔4年之后再次坐上了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商业、司法与科学分委会主席的位置。上任之后,沃尔夫充分运用分委会主席的权力,在中美航天合作等重大问题上,对美国民用航天施加了直接影响。
商业、司法与科学分委会主要负责批准美国商务部、司法部,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独立机构的预算。该分委会现任成员共11名,其中共和党7人、民主党4人。
作为坚定的“反华者”,沃尔夫2010年就曾严厉地反对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博尔登(Bolden)访华。在重新担任主席一职之后,沃尔夫立刻开始针对中美航天合作问题向美国航空航天局施加压力。在沃尔夫的坚持之下,美国国会在2011年4月通过的支出法案中明文禁止商业、司法与科学分委会管辖的任何部门与机构,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以及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与中国开展任何形式的政府间合作。以法案的形式规定,任何违反这一禁令的部门或机构将无法获得美国的财政支持。
除中美航天合作问题之外,沃尔夫还曾多次指责美国航空航天局对航天飞机的继任者—“空间发射系统”(SLS)和“猎户座”(Orion)多用途乘员飞行器的投资力度不足,并提出降低“商业乘员运输系统”投资,以提高重型运载火箭和“猎户座”的项目预算。沃尔夫的这一建议最终在2011年11月18日通过的2012年预算法案中得到了体现:2012财年中,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载人航天预算总额为38亿美元,其中“空间发射系统”预算为18亿美元,“猎户座”预算为12亿美元;而“商业乘员运输”项目预算仅为4.06亿美元,还不到奥巴马预算申请中对应数目的1/2。
预计未来几年内,沃尔夫仍将继续担任商业、司法与科学分委会主席一职,同时也将不断向美国航天领域,特别是民用航天领域施加自己的影响力。这意味着,至少在短期内,中美双方在民用航天领域,包括载人航天和火星探测领域,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甚至是磋商都将有很大的难度。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独立综合审查委员会主席约翰·卡萨尼
6 约翰·卡萨尼
2010年10月29日,“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独立综合审查委员会公布了对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的最终审查报告。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资深专家—约翰·卡萨尼(John Casani)的领导下完成的这份报告指出:美国航空航天局对“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的预算和进度估计明显不足,而美国航空航天局在计划预案和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该计划预算严重超支和进度大幅推迟的主要原因。
根据卡萨尼委员会的审查结论,“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最终发射日期至少要推迟到2015年9月,且其全寿命周期成本将在62亿~68亿美元之间。而美国航空航天局在此之前还曾计划于2014年6月发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并计划全寿命周期成本约为50亿美元。
随后,美国航空航天局立即采用了审查报告中提出的部分建议,重新规划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的项目管理方式,并将其预定发射时间调整为2018年。而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最新估计,“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的总成本将高达87亿美元。
受卡萨尼委员会最终审查报告的影响,美国众议院曾在2011年7月通过的201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预算草案中提议取消“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以降低美国航空航天局整体预算水平。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最终得以保留。在2011年11月18日签署的201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预算法案中,美国总统奥巴马根据参议院的提议,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的2012财年预算提高到5.296亿美元。
卡萨尼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成功促使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及美国政府重新审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着手开展相关具体措施,间接拯救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这一“旗舰级”科学计划。如果“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计划最终得以成功完成,卡萨尼无疑将是该计划最大的功臣之一。
海射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谢尔·卡尔森
7 谢尔·卡尔森
2009年6月22日,海射公司由于成本上升、负债过高,以及缺乏政府投入和核心客户,而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当时,这家由美国波音公司、俄罗斯能源公司、乌克兰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和挪威阿克尔海运公司(Aker Marine)共同出资组建的商业发射服务提供商的负债总额已高达20亿美元。
作为海射公司首位并非来自波音公司的总裁,2008年7月上任的谢尔·卡尔森(Kjell Karlsen)尽管难以挽回公司破产的命运,但却通过成功的规划使得公司在彻底摆脱债务负担之后,全面回归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2010年10月27日,海射公司完成重组并退出破产保护。俄罗斯的能源海外有限公司(Energia Overseas Limited)取代波音公司成为海射公司最大的股东。随后,重组后的海射公司将注册地由美国加州转移到瑞士。
2011年9月24日,海射公司完成了时隔两年半之后的首次发射任务,成功为欧洲通信卫星(EUTELSAT)公司发射了大西洋鸟-7(Atlantic Bird-7)卫星。
除此之外,卡尔森还通过与俄罗斯政府和空间国际服务公司的协商,成功解决了用于发射国际通信卫星-18(Intelsat-18)的火箭硬件争端。海射公司最终重新获得了国际通信卫星-18的发射合同,并于2011年10月6日成功发射了该卫星。
2012年,海射公司计划继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19、21。同时,卡尔森还在争取发展SES公司成为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作为位列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卫星运营商,SES公司每年仅为了维持现有卫星规模就需要发射大约3颗卫星。
海射公司的回归使得全球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商业发射市场由阿里安空间公司(Arianespace)和国际发射服务公司(ILS)“两家独大”,再次演变为更为激烈的“三方竞争”。尽管当前商业通信卫星发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但卡尔森认为海射公司在其竞争对手面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他曾公开表示:“海射公司目前每年的运营和财政成本不超过5000万美元,公司每年只需完成3次发射任务即可实现收支平衡。”
目前来看,海射公司的前景仍然不甚明朗,但卡尔森的出色表现却已经成为航天产业界期待海射公司未来发展的最好理由。
洛克达因公司总裁吉姆·梅泽尔
8 吉姆·梅泽尔
作为美国最大的液体火箭推进供应商—洛克达因公司(Pratt &Whitney Rocketdyne)的总裁,吉姆·梅泽尔(Jim Maser)并不满足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商业运载计划可能带来的商业机遇。为了谋求更加稳定的商业利益,梅泽尔没有像其他航天企业官员一样保持沉默,而是多次公开敦促美国航空航天局尽早确定其“后航天飞机”时代的空间运输体系。
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航空航天局确定其重型运载火箭计划的时间将推迟到2015年。该决定一经公布,梅泽尔立刻公开表示反对,提出美国航空航天局至少应尽快起草一个过渡计划,以避免对美国空间推进技术的工业基础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他建议美国航空航天局“确定一套现在或近期的体系,并随着技术的成熟对其进行部分升级”。
美国国会在公开听取了梅泽尔的意见之后,最终驳回了奥巴马的决定,并在2010年10月出台的美国航空航天局授权法案中,要求美国航空航天局立即着手研制能够在2016年之前完成飞行准备工作的重型运载火箭。计划中的名为“空间发射系统”的火箭将采用洛克达因公司的两种产品,分别为RS-25型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以及源自阿波罗计划的J-2X型液体燃料上面级。
与此同时,梅泽尔仍在继续向白宫施加压力。在2011年春季举行的国会委员会听证会上,他再次提出白宫与国会在重型运载火箭问题上的分歧,正将美国航天工业置于一次原本可以避免的危机之中。
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重型运载火箭计划的推迟可能会为商业空间运输服务创造出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只要白宫与国会之间的争论仍未平息,梅泽尔就将继续高声呼吁,以保护美国航天工业基础这一“脆弱的国家资产”。
三菱电机公司民用与商用航天部副总经理柚木彻
9 柚木彻
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卫星制造商一直在全球商用通信卫星市场中处于绝对统治地位。2011年,日本三菱电机公司(Melco)在民用与商用航天部副总经理柚木彻(Toru Yunoki)的努力之下,终于在国外商业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正逐渐展现出跻身全球领先卫星制造商的潜力。
在此之前,三菱电机公司虽然堪称日本最主要的卫星制造商,但其绝大部分业务仍来自国内。公司的首份国外卫星制造合同可追溯到2000年,当时三菱电机公司作为主承包商获得了奥普图斯-C1(Optus-C1)卫星的制造合同。但由于自己的DS-2000卫星平台还不够成熟,三菱电机公司在制造该卫星时选用了空间系统劳拉公司(SS/L)提供的卫星平台。2011年之前,三菱电机公司也仅使用DS-2000卫星平台制造过1颗国外卫星,即新加坡电信奥普图斯(SingTel Optus)公司和中国台湾中华电信(Chungwah Telecom)公司共同投资的新台-2(ST-2)卫星。
2011年3月,在柚木彻的带头努力下,三菱电机公司成功击败了洛马公司以及阿斯特留姆公司与轨道科学公司组成的团队,赢得了两颗土耳其卫星—土耳其卫星-4A、4B(Turksat-4A、4B)的制造合同,合同总价值为5.71亿美元。土耳其卫星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三菱电机公司正逐渐成长为商用卫星制造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三菱电机公司拓展海外卫星制造市场的决心。
2011年6月,三菱电机公司宣布将投资30亿日元(约合3800万美元)用于改造其镰仓工厂的生产设备,以进一步降低卫星制造成本,缩短卫星交付时间,力争使公司年卫星制造收入在未来10年内达到1500亿日元(约合19亿美元)。
柚木彻在一次采访中称,三菱电机公司的下一阶段目标包括将DS-2000卫星平台的寿命末期功率提高到15~18kW,对有效载荷进行优化,以及采用薄膜天线技术等。他同时表示,三菱电机公司现阶段的目标客户仍定位于区域运营商,特别是亚洲运营商;而10年之后,三菱电机公司将具有更高的国际竞争力,并参与大型国际运营商的卫星制造合同投标。
康奈尔大学教授史蒂文·斯奎尔斯
10 史蒂文·斯奎尔斯
曾经担任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漫游者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史蒂文·斯奎尔斯(Steven Squyres)为美国行星科学界办了一件大事。在身为主席的斯奎尔斯领导下,行星科学10年调查委员会于2011年3月7日公布了名为《2013-2022年行星科学10年愿景与航程》的空间探索10年规划报告。
与近年来重点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地球科学相比,执政者和公众对行星科学的关注程度相对不足,使得美国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学预算更加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11月18日签署的201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预算法案中,行星科学预算总额为15亿美元,虽较2011年有所上升,但与奥巴马在2011年2月提交给国会的预算申请相比减少了4000万美元。而根据之前预算申请中的说明,预计美国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学预算在未来几年内还将持续缩减。
斯奎尔斯及其委员会的最新规划报告紧密结合美国当前预算环境,“有节制”地提出将火星采样返回任务作为美国航空航天局未来最高优先级的“旗舰级”计划,并极富前瞻性地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应对进一步缩减的行星科学预算提供了指导意见。
除火星采样返回任务之外,该报告还提出将探索木卫二和天王星作为备选旗舰计划,并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现有的新疆界计划和发现计划提供了多个备选任务。有了这份报告的支持,美国航空航天局尽管仍然难以接受行星科学预算逐年下降的事实,但却至少已对长期持续的预算紧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
附录1:2010年十大航天人物
1.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控制美国国防预算快速上涨势头,取消“星座”计划并建议依靠商业运载服务运送乘员往返“国际空间站”。
2.前英国科学与创新国务大臣—罗德·德雷森(Lord Drayson),推动英国成立英国航天局,并在一定程度上软化了英国不支持发展载人航天的观点。
3.SES世界天空公司(SES World Skies)首席技术官和国际通信卫星公司首席技术官—艾伦·扬(Allen Young)和蒂埃尔·吉耶曼(Thierry Guillemin),互为竞争对手的两家公司首次开展技术合作,成功避免了失控的银河-15(Galaxy-15)卫星对美国通信-11(AMC-11)卫星造成影响。
4.空间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艾隆·马斯克,空间探索技术公司与铱星公司签订4.92亿美元共72颗卫星的发射合同,刷新了业界的最低发射成本记录。
5.美国众议院技术与战术情报分委会主席—德齐·拉伯斯伯格(Dutch Ruppersberger),大力支持美国军民融合的“2+2”光学成像侦察体系。
6.德国OHB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尔科·福克斯(Marco R. Fuchs),带领该公司击败泰雷兹公司和阿斯特留姆公司,获得了7.18亿美元的14颗“伽利略”导航卫星的制造合同。
7.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鲍勃·特威格斯(Bob Twiggs),为“立方体星”标准概念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8.联合空间同盟公司(USA)华盛顿业务部副总裁—凯特·克朗米勒(Kate Kronmiller),通过游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促成国会确定了以星座计划技术为基础缩短美国运载能力间断期的政策目标。
9.国际通信卫星通用公司主管政府关系的副总裁—理查德·达美罗(Richard DalBello),组织成立国际空间数据协会(SDA),以促进轨道数据共享,防止卫星碰撞和信号干扰。
10.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空间政策主任—彼得·马奎斯(Peter Marquez),领导了美国新版《国家航天政策》的起草和协调工作,摒弃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提出全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美国载人航天规划委员会主席诺姆·奥古斯丁
欧洲航天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
附录2:2009年十大航天人物
1.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对美国载人航天领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调整美国国防预算优先级,抑制国防预算过快上涨。
2.美国载人航天规划委员会主席—诺姆·奥古斯丁(Norm Augustine),领导评审小组完成《寻求适合伟大国家的载人航天计划》报告,建议取消星座计划、支持发展商业运载服务。
3.欧洲航天局(ESA)局长—让·雅克·多尔丹(Jean-Jacques Dordain),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财政压力,成功协调欧盟各成员国,使欧洲航天局预算实现大幅增长。
4.美国国防部长和国家情报总监—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和丹尼斯·布莱尔(Dennis Blair),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军方和情报界就下一代侦察卫星系统的发展达成共识。
5.美国航空航天局副局长—洛里·加弗(Lori Garver),上任前曾在美国大选中为奥巴马提供航天事务方面的咨询,并领导了对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候选人的审查工作。
6.国际通信卫星公司首席执行官—戴维·麦格拉德(David McGlade),领导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在有效载荷商业搭载市场开拓,以及推动卫星运营商轨道数据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全球星(Globalstar)公司执行主席—杰伊·梦露(Jay Monroe),成功融资5.74亿美元,使全球星公司于2009年7月恢复了第二代卫星的建造工作。
8.空间探索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艾隆·马斯克,帮助公司赢得16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货运合同,对美国政府支持商业运输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9.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马哈万·奈尔(G. Madhavan Nair),主持了月船-1(Chandrayaan-1)轨道器的研制工作,为印度开启了空间探测的大门。
10.美国参议院商业航天、航空与相关科学分委会主席—比尔·尼尔森(Bill Nelson),在确定美国航空航天局新局长人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对美国政府在航天政策制定中的分工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