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人,怎么办
2012-06-10
中国工业化成就的最大功劳理应属于中国工人。3年前,中国工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4位女工作為他们的代表登上了这本杂志的封面。
这种笼统的表述方式无助于理解中国工人问题的复杂性。新中国的前后两个30年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工人”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很多学者引入了“新工人”这个概念,但这一概念尚未规范化。为了讨论的方便,本专题采取了狭义的“新工人”概念,即通常所说的农民工。
用“新工人”取代农民工,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为了揭示在社会条件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农民工是中国独有的劳动用工方式,它在特定的一段历史时期起到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低成本支持工业化发展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农民工是一批将外出务工作为副业的农村人口,由外出务工而带来的财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城乡差距的作用。
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更替发生了变化,“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再是“农民工”,只能是工人,他们的最终归属不再是农村,只能是城市。然而,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没有及时回应这个转变,滞后的收入分配方式不能支持他们融入城市。
称他们为“新工人”,淡化农民工称谓,是为了打消那种他们会如同上一辈那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幻想,是为了提示调整发展策略以便能让他们在城市落地生根、获得有尊严的人的生活的紧迫性,是为了全社会不至于忽视这个寂静无声的庞大人群的存在。他们与父辈是不同的,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对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旦他们开始说话,每个人都必须倾听。
如何看待这数以亿万计的悬于城乡之间的群体及应对其连带的社会问题,是新的政治周期之内需要应考的难题之一。
策划| 李北方统筹|杨 军